大学教育管理论文题目1、大四学生学习心态研究2、扩招生学习态度与人际交往情况调查3、师范毕业生求职心理调查4、师范生教学实习心理研究5、师范生勤工俭学情况研究6、贫困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研究7、从事家教对师范生教学能力与专业思想的影响8、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9、贫困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10、大学生闲暇时间的支配研究11、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分析12、大学生恋爱问题研究13、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l4、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15、大学生对待网络文化的态度研究16、大学生的公共课学习态度研究17、师范生的专业心理研究18、师范生考研情况调查与分析19、影响大学生求职面试的心理分析20、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原因分析21、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22、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学特点的调查分析23、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学特点分析24、教育专业学生对教育专业课和设置的意见调查25、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特点与功能26、大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类型、特点与原因分析27、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28、高校扩招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影响29、不同类型民办学校管理体制研究30、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学历)情况调查31、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调查32、农村民办小学网点布局与办学规模调查33、农村民办小学办学条件的调查34、农村地区教师劳动报酬兑现情况的调查35、农村小学生辍学情况调资36、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情况调查37、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管理浅说提要:教育管理是教育领域中十分繁难的问题,其间,管理的含义、教育的特性,以及如何做教育管理是其中至关重要者,本文就此做了些探索。
关键词:教育;管理;含义;特性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14-02教育管理是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文艺、卫生、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并列且又独具特色的管理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诸如:管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育有什么特殊之处?如何做好教育管理?这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必须直面的课题。
本文拟就此稍作探讨。
一、管理的含义管理的理论界定是: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
其间:“负责某项工作”指管理者的职位、职权和职责;“顺利进行”是工作目标或追求;“使”则是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所做的努力。
显然,涵盖到深刻,呈现亦简单。
然而,管理者仅以此种理解去从事管理,恐怕还失之于肤浅。
管理的“管”,本义是一种乐器,可以形象地理解为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规范来达到产生音乐的功效和目的,引申指制度、规范、流程;管理的“理”,本义是“治玉”,意思是按玉石的纹理加工雕琢它,可以理解为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而达治理、理顺的效果。
我们今天使用的“管理”,应该是两种意义的组合,既要“管”,又要“理”,二者有机统一。
管理的目标或追求并非仅指“顺利”,是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有效、从有效到理想。
至于如何达成,则需据该领域的特征具体操作了。
二、教育的特性1.人本:教育的理论根基。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天人合一”是极重要的观点,主张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今人亦有“天人、人人、个人”之解说。
钱穆先生说:“教育的主要对象乃为全社会,亦可说为全人类。
”教育的责任,“主要在教人如何为人”。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对人的质量要求高,人对教育的要求就更高,提升普遍的人的生命质量,从“自然的产物”到“精神的创造”(冯友兰语),应是今天教育的不懈追求。
其间,人是根本。
分而言之,教师是思想走向成熟、富有学养或正在形成学养且为教育奉献的“人”,学生是正在成长的涌动着发展潜能且正在觉解的“人”;合而言之,师生以平等的人格,以知识为载体,持续思维的碰撞,追逐智慧的开悟,以达精神的创造。
2.人师:教育的特殊群体。
韩愈有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
”其中的“师”即人师。
一部《论语》,几乎令后人窥见先师形象,洞见先师心境。
无怪乎后人将“师表”定义为“品德学问值得学习的人”。
人师这个群体,肩负养育人的精神生命的责任,他们引领一代又一代人进向精神升华的领域,是国家、民族、社会乃至人类可宝贵者。
3.人格:教育的终级追求。
教育,归根结底在追求什么?一位哲人指出:“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
”蔡元培先生有云:“教育者,养人格之事业也”,“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我们发现:“以知识为工具”,“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是教育过程;“养人格”或“完成他的人格”是教育的终级追求;而“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之后,“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则是“他”自身文化自觉后应该的作为了。
4.人文:教育的生命体征。
人类自身具有的文明气象及文饰之道即人文。
我们今天所称“人文”,仍指人类社会一切文化现象。
但其内涵与外延自三千余年累代先人之创获而愈加丰厚、博大。
而今,西学东渐,中国人文正如隋唐时代吸纳佛学,广收博采,为我所用。
教育家商友敬说:浮有上面的是知识,沉淀在下面的是文化。
如是,文化则在无字无声处,教育中人与他人共同觉解。
教育所以活生生,是因为有五千年连绵的文化浸润,这也构成教育管理的底蕴。
三、如何做好教育管理如何做好教育管理,是一个十分庞杂的问题。
管理是从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人文管理。
教育确应人文管理。
择其大要,在于淡化“管”、侧重“理”。
具体如下:1.卓越引领。
首先,管理者必须是卓越之才。
管理者如何成为卓越之才,最重要在于学习;学习到什么程度呢?应该才、学、识三个方面均卓拔于群,这是他善其文、炼其事、断其义即“卓”的条件,至于“卓”者如何“拔于群”,则在管理体制尤其是选拔机制,本文暂不论及。
继而是“引领”。
即管理者引导带领管理范围内所有同道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教育政策,联系工作实际,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构成一段,一段一段走向理想。
而在这个过程中,使平庸而优秀、而卓越,甚至超过卓越,无疑是管理的成功。
2.集体负责。
现代管理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
所谓集体负责,不仅包括管理层面的集体,尤其包括被管理中每一分子对事业、对工作的自觉负责。
这“自觉”,不是被迫的,而是在文化层面上的自我觉解、自愿行为。
何以能达如此境地?根本原因是管理者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先进的办学理念、宽广的学术视野、人文的管理策略等引领而成的文化自觉。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同心协力,对事业自觉、高度负责,必将逐步达到理想境地。
3.宏观管理。
管理者思想引领,被管理者文化自觉,那么,管理就将进入一个几无琐屑的层次,大概就接近宏观管理了。
宏观管理是指把握大关节,如古语所谓“四两拨千斤”。
需要总揽全局的胸襟、洞察关键的眼力、切中肯綮的手腕、举重若轻的功力,尤其需要柔性的智慧,而不是刚性的权威。
4.重在激励。
既然管理对象是有思想、有学养的人,那么,依仗权威进行粗暴的指令就黯然了。
况且,凡人群都有先进、中间状态、相对落后三部分,且构成两段距离,知识分子群体亦然。
其中,先进的一部分几乎无须管理,只需引导,有的甚至比管理者做得还好,因而,管理的重点则在中间与相对落后两层,而这两层又并非所有方面都不先进,较多的是不够、不能、不会甚或不肯,因此就需管理者从管理的角度提供帮助,这帮助的方式最好是激励,以带动、感化后进。
只有激励,才能触动情感,触及人心。
5.走向治理。
教育管理中,体制的落后需通过改革来破解,理念的落后需通过吸纳来更新,能力的落后需要通过实践来提升。
无论是整体的教育,还是具体的学校,管理事宜盖在大、中、小三层。
笔者认为:凡大事须由会议研究议定,形成决议,诉诸文字后大家执行;小事则集体订立制度,以期规约,大家遵守;而中级事宜,则需管理者“走进去”,既身入又心入,尤其要区分“一般”与“典型”两类,对于一般事务,适时给以适当的点拨与指导,以利从属工作;而对“典型”一类,则需“走出来”,组织集体研究,互相启发后做出决策。
而被管理者的参与、监督,无疑是教育从管理走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的发展、人的发展逐步接近理想之境,不仅构成管理的追求,也是管理者的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1]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赵庆元.蔡元培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3]黄艳芳.智慧校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作者简介:杨寒(1981-),男,内蒙古赤峰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高校招生改革;侯晓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
看了“大学教育管理论文题目”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