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区区此心可誓天日1911年的“三二九”广州起义,是一次极其悲壮的起义。
起义部署工作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原计划一千多人兵分十路的起义军,到了起义的当天只剩下了黄兴带领的一百多人,势单力薄的黄兴毅然打响了起义的枪声。
这是一场明知道要失败而为之的起义,黄兴率领着这一百多人与百倍于他们的清军展开了破釜沉舟的决死斗争,起义勇士几乎全部遇难。
黄兴何以要飞蛾扑火?因为他要给为此次起义捐款的华侨一个答复,他不能让起义流产,他更要给全国沉睡的人民敲响警世钟,唤醒人民推翻满清。
“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以此当绝笔。
”这就是黄兴当年写下的遗书,一封寄给了孙中山,一封寄给了为此次起义募捐的南洋华侨。
分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时是任性,偏执,但有时却是一份不知前途却要义无反顾的执著。
它折射出一种壮怀激烈的悲剧精神和美学原则。
话题:“诚信”“执着”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屈原以死报国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宋庆龄的执著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
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话题:“忠贞”“持之以恒”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苏武牧羊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
由于“虞常事件”,苏武受牵连被扣押。
匈奴单于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苏武投降。
然而苏武在刀剑下昂首不动,在甜言蜜语中侧耳不应。
他对前来劝降的匈奴官吏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了的决心,只要能对国家有所贡献,即使是受刀剑,下油锅,肝脑涂地,我也心甘情愿。
”不管匈奴人如何折磨他,他都没有低下那颗高贵的头。
匈奴首领单于最后无计可施,只好把他赶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与羊群为伴。
19年后苏武归国时已是须发皆白的老人了。
分析:敢于以死报国,是苏武忠贞的集中体现。
正是如此,他才成为几千年来爱国尽忠的典型代表,世人效仿的楷模。
话题:“爱国”“忠贞”高考作文胜棋四步高考作文,是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急就章,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因此,在写作中,要理清思路,沉着应战,抓住几个关键,顺序展开文章,当能旗开得胜。
下面是要走好的关键四步棋:一、认真审题把握文意中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开始全国统一命题。
从统一命题的21年看,高考作文有缩写、改写、补写,有命题作文,有材料作文,但不给题目、不给材料,任由考生自我发挥的情况还绝无仅有。
这样,作文考试,考生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审题,审清题意,吃透材料,从而快速构思文章的整体布局。
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将题目中的所有信息弄清楚,然后抓住关键信息,也就是“题眼”,从而抓住主题、扣住主题,才能写好文章。
1996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仔细观察下面《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
在一次漫画欣赏会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
这一题目的“题眼”是“更”,只有抓住“更”这一关键词,考生才能在文章中将两幅漫画做简单的描述,进行比较,然后阐述自己“喜欢”哪一幅,同时“更喜欢”哪一幅漫画的原因、理由。
这一个题目,既考察了考生的审题能力、刻划描写能力,同时又考察了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如果未抓住“更”字,可能会全盘皆输。
作文题目中,往往有明确的标记词,它们既说明了文体,又提出了写作要求。
如:重在记人、记事、描景、状物的记、忆、访、游、行之类;重在抒情、歌颂、铺陈的颂、歌、赋、曲、赞之类;重在议论、说理的辩、析、驳、说、谈、评、论之类;重在收获的启示、启迪、感、悟之类。
而题目中一个关键词的改变,就可能改变了一篇文章的体裁。
如从《我的课外阅读》到《我说课外阅读》,一个“的”变为“说”,文章体裁截然不同。
我们在命题作文中,要注意认真审题,而在材料作文中,如果需要自拟题目进行作文,也一样需要认真审题。
命题要考虑到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写作,这与审题是一个反思维的问题。
只有合适、恰当的题目,才能使写作顺利开展。
如1993年的高考题: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啪!随着细微而清脆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露出了鲜嫩的新皮。
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了一串赞叹……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了一串赞美……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俩说的那样……有的考生吃透了材料,找准了题目,以《新与老》、《新老交替颂》之类为题目,文章主题清楚,写起来也顺畅自然。
而有的考生以《纳凉夜话》、《夏夜,一个永恒的话题》,主题依然未变,题目更见文彩。
材料作文大多都对考生如何作文有几句简单的提示。
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些提示,从而把握题目规定的内容和中心、选材范围、写作形式。
如1986年高考作文的提示是:“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
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按照题目去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可类比的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展开论述。
而1990年高考作文的其中一项提示是:“根据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
”这就规定了考生必须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
总之,在文章审题中,我们要做整体把握,认真审视题目、审视材料,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逼近题目、材料中心,弄清题目蕴含的深意,才能很好作文。
二、理顺思路确定结构写作的主题清楚之后,关键问题就是理顺思路,确定结构。
只有思路清楚了,结构合理了,一篇文章才能井然有条,顺序展开,所谓纲举目张是也。
结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19996年版)定义:⑴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结构、语言的结构、原子结构;⑵建筑物上随重力或外力的部分构造: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我想,文章的结构之义很有可能是建筑结构之义的延伸:文章各部分的排列、搭配,就如同建筑物的框架支撑重物一样,支撑文章的主题。
所以,我觉得港澳台语言中把结构叫做“架构”更为准确地反映了结构的意义。
那么,怎样确定文章的结构呢?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散文……都有其内在的结构性。
我们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分析它本身具有几个层次、几个方面,我们准备分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展开议论、说明、记叙、抒情……或以时空变化为序,或以问题性质为序;或总分、或递进、或对比,文章的条理、结构自然就出来了。
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工作方式是抓典型,我们最喜欢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实际上,麻雀之于所有的动物,确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典型。
弄清了麻雀的五脏,其他动物的“内在结构”自然也就大致明白了。
我们说文章结构,不妨以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的课文为例:花园果园我们村种了许多果树。
天到了,桃花开了,梨花开了,苹果花也开了。
我们村成了花园。
天到了,桃子熟了,梨熟了,苹果也熟了。
我们村成了果园。
文章的主题即文章的标题:(我们村是)花园、果园。
文章的主题就隐含着文章的结构:并列两个层次,一说花园,一说果园。
于是文章开篇在交代了大前提、必要条件“我们村种了许多果树”之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层表述花园,一层表述果园。
文章的层次非常简单,但结构非常完整。
小学语文课文如此,其他任何文章也如此,作文也不例外,只不过结构、层次复杂点而已。
比如1996年的高考作文《我更喜欢漫画()》,一个“更”字,即表表了文章的层次:两幅漫画,不是喜欢一幅,不喜欢另一幅;也不是两幅都一样喜欢,而是喜欢一幅,但更喜欢另一幅。
它的结构应是递进式的。
文章自然要简要介绍两幅漫画的内容,通过对比,表明自己的观点:更喜欢某一漫画。
也许更喜欢的理由有三,也许有五,必须条分缕析,错落有致,一一道来,以支持“更喜欢”这一观点。
“新概念”作文大赛,因邮路的原因,上海松江二中高一学生韩寒未能准时参加复赛。
但复赛评委被韩寒初赛作品所显露的才华深深打动,爱才惜才的评委决定让韩寒补考。
上海作家李期纲受评委委托出题。
他随手将一团道林纸置入一个有半杯水的水杯:“这就是题目。
”韩寒在一个钟点后,写出了《杯中窥人》。
那么,韩寒在极短的时间内,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呢?一张纸(韩寒文中处理成布)在半杯水的浸泡、沉降的物理过程,被韩寒机智地处理成一个人(广义的人)从出生到被社会浸染的象征性的同构过程。
文章的结构因此有了很坚实的骨架。
这样,韩寒就可以很轻易地往这骨架上填塞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某些看法。
韩寒的文章结构可请简单,但又非常精妙。
文章的层次结构清楚了,接下来就是要考虑如何展开这一层次。
相对来说,每一层次,在层次这一主体中,它也具有自己的主题,自己的结构。
在写作中,对每一层次的条理、结构也不能掉以轻心。
美学,可是讲究细节的哦。
文章精彩与否,条理、层次是一个关键。
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
我们在设计文章的结构的过程,一定要把开头和结尾一并考虑,以期取得一个功德圆满的结果。
三、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由于考试作文是人数众多的“同题作文”,又是考生在短短几十分钟内炮制出的“快餐”作文,那么,要想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好评,取得理想的成绩,就要求考生在作文常规之外,出众、出新,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一)、开篇引人,快速点题。
当几乎千篇一律,或者千篇相似的应试作文源源不断、铺天盖地而来,忙得阅卷老师喘不过气来,腻得提不起神来的时候,一开篇引人的作文出现了,老师会是一种什么反映?一定是“味道好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