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现代社会
• 在社会变革与动荡中,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一批教育家通过教 育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 1.陈鹤琴 • · 现代儿童教育家。他是我国学前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 人,对儿童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 1917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1920年起以长 子一鸣为对象,进行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和实验。写成《儿童心理研 究》一书。 • · 1923年在自家客厅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亲任园长,以该园作为 东南大学教育科的幼教实验园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 开创了科学研究幼教之先河。 • · 1940年创办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我国第一所幼稚师范学校。 • · 1981年六一儿童节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古代社会
•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 (1)家教奠基,父母有责。 他认为,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 教育无法取代用。 • (2)教儿婴孩,勿失良机。要及时进行教育。 • (3)德艺双修,博专统一。文艺和杂艺,包揽群书,掌握精要。 • (4)偏宠有害,严教是爱。 • (5)风化熏陶,闻见结合。父母应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评价:颜之推的重劳心,轻劳力,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以及主张 体罚等观点,我们应予以批判,但他重视家庭教育,尤其是儿童早期 教育,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 观点,对当代的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
• •
近代社会
• 评价: 《章程》许多不合理之处,不设女学,
不能“误学”外国习俗,以乱本国风气。 • 《章程》是张之洞等人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物,具 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许多内容也只是简单移植外 国的制度和做法,但它毕竟是近代学前教育起步 的标志,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代社会
• (二)康有为 •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维新变法的领导者。他认为,家庭是一 切罪恶的根源,所以,他在《大同书》构建了乌托邦式的幼儿教育。 • 人本院 人本院是公共几关对所有的孕妇实行胎教的场所。胎教质量如何,直 接关系着人的医生教育的成效。 • 育婴院 婴儿出生,六个月顿奶,产母离开人本院,三岁后进入怀幼院教养, 直到6岁入学为止。 • 建议:(1)对工作人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对院址的选定和院舍的布置提出额要求 (3)儿童教育的目标 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中国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封俊竹 2013300266
图片版权:伊一
简约派目录
1 2
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近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3
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4
当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古代社会
(一)先秦时期 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造就了很多的理论家和教 育家。这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学前教育理论。 1.《周易》中的学前教育理论 (1)提倡早期教育 万物刚诞生的时候都是蒙昧无知的,此时尤其要注意养育,强 调启蒙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 (3)尊重儿童的自主性 作为教育者,不要去要求儿童来学,要让儿童主动地求学• 设立学前教育机构的目的和意义 辅助家庭教育,实行蒙养家教合一 蒙养院的性质和师生来源 专门招收3~7岁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同时又是教师培训机构。 贫妇进入蒙养院接收学习,并拿到“保姆凭单”即可成为蒙养院的教师。 关于学前教育的目标 使儿童发育身体,开启其心智,形成善良之德行。 关于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根据儿童的特点因势利导 注重榜样师范的力量 在保育方法方面,应就儿童最易通晓之事,最喜好之物,逐渐启发涵养。 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区别古代与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 重要标志之一。课程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
•
•
古代社会
• 评价:王守仁关于针对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注重个性
发展,因材施教的思想,有力的批判了抹煞儿童个性的存 在,以统一的模式塑造儿童的传统教育,具有积极进步的 意义。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近代教育理论的产生开创 了先河。
古代社会
(五)明清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 社会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西学东渐,明中叶
近代社会
• (三)蔡元培
• 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杰出的教 育家。 • 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教育总长,先后两次留德, 1917年任北大校长,着手改革,使北大从一所晚 清的旧式老爷学堂变为生声名卓尔的近代新型大 学。
近代社会
• 1、“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观 • 他认为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帮助被教育者发展其能力,养成健全 人格。发展学生个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健全人格,指的 是个性和群性的发展。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个性和社会性。蔡元培崇尚 自然主义教育,强调教育者应该尊重儿童个性,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 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 2.儿童公育的乌托邦设计 • 所谓儿童公育就是由国家或社会,即公共的机关去抚育教养儿童。蔡 元培认为,父母没有时间教育儿童,而且也没有能力去教育子女。它 设计的学前教育机构包括三部分,胎教院、乳儿院、蒙养院三部分组 成。胎教院是给孕妇住的,婴儿出生后,母婴一起进入乳儿院,也就 是育婴院,一岁之后,母亲可回家从事职业,幼儿进入蒙养院。
古代社会
• • • 朱熹重规范的教育思想 他专门为儿童编写了《小学》、《童蒙须知》等教材。 儿童教育的意义 只有抓紧、抓好幼稚时期的教育,才能使其心智得到充分的发展 儿童教育的内容 礼仪方面: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文化知识方面:礼、乐、射、御、书、数 道德品质方面:爱亲、敬长、隆师、亲友 儿童教育的原则 正面教育,防患于未然 认真专一,知行并重 循序渐进,启发诱导
古代社会
• (四)宋明时期的学前教育理论 • 社会背景:自宋代起,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由于 政治的腐败,礼仪松弛,伦常败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 这种情况下,理学应运而生。,以佛教的思辨结构为骨架 ,以道家的“道生万物”宇宙观为基础,把自然、社会、 人生等问题熔于一炉而建立起来的新儒学。它强调:“存 天理,灭人欲”
古代社会
(二)秦汉时期 社会背景: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国家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高祖刘邦采纳老子的政治主张:强调“无为而治”,老子说。 治理国家就要像烤小鱼,要用小火慢慢烤。
古代社会
• (二)秦汉时期
• 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 八年的太傅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早期 教育理论。他的著述颇丰,主要见之于《胎教》《劝学》中。
现代社会
• 单元教学法
• 课程中心制是课程编制的一种方式,指幼儿在园的一天的所有活动, 包括教育、教学的各种教材、内容、范围和方法等的安排运用,都围 绕自然和社会为中心,组成一个个单元来实施。 • 陈鹤琴的课程设计有明确的目标、生动的教育内容、整体的组织结构 、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并有一定的评估测验标准,具有整体性, 综合性和活动性。这种以儿童生活,儿童经验、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 程,基本上属于活动课程模式。 • 陈鹤琴在1951年发表的《幼儿园的课程》中,批判了欧美国家实行单 元教学的弊端(完全从儿童出发,不系统),提出了我国单元教学法 与编制课程应遵循的与原则。
古代社会
(一)先秦时期 2.《礼记》中的学前教育主张 (1)儿童教育的起点是胎教 (2)儿童教育的前期是慎择师保 (3 )儿童教育的内容重在品德修养 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评价:《礼记》中虽有不少主张体现了男尊女卑和宗法等级制 度的观念,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关注早期教育,强调慎择 师保,,重视儿童品德修养等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古代社会
• (二)秦汉时期 • 贾谊的早期教育主张 • (1)及早施教 其一,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根深蒂固。 其二,婴幼儿未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地单纯,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 • (2)慎择师保 秦二世择师不当,以宦官赵高为傅,受其影响,是非颠倒,胡作非为。 • (3)三育并举 体、德、智三育并举,德育为本,是贾谊早期教育思想的核心。 • (4)深浅事宜 • 讲授内容的多少和快慢应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 • 评价:贾谊早期教育思想是针对君主提出的,但其基本精神对于一般儿童 的早期教育也是适用的,为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 • •
古代社会
• 评价: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儿
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直观理解,具有不少合理因素。它深化 了儿童教育理论,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古代社会
• 2、王守仁顺自然的教育思想
• 王守仁是宋代一位理学家,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 ”提出“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他关于 儿童教育的论述,主要有《教约》《传习录》。
现代社会
• 2、幼稚园的课程理论 • (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
现代社会
• (2)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 (3)课程应实验“整个教学法” • “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 的、有系统的去教儿童学 • (4)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等教学方法 • (5)课程应当有考察儿童成绩的标准
开始出现以重实践,重实用的实学思潮。
古代社会
明清时期
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 评价;古代社会的儿童教育思想虽未成体系,但其
中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方法和原则也给于我们很 多启发。
近代社会
• 1840-1919 • 社会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的
半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遭遇前所未有 的危机,爱国志士开始从教育出发探索救国之路。 • 《奏定学堂章程》 • 1904年幼张之洞等人主编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包括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是我国近代学 前教育第一个实施的法规,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化的 重要标志,从此,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现代社会
• • • • • 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 新生儿期------新生 乳儿时期------新生后到一岁左右 步儿时期------1岁左右到三岁半左右 幼儿时期------3岁半到6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