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名分析

人名分析

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研究生人名分析[摘要]人名是一种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识别的符号。

不同的是它不像一般的名词那样“约定俗成”。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名也是一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的内涵,加之汉字特有的风韵,使得中国的人名文化成为世界史上一朵亮丽的奇葩。

本文以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研究生姓名为语料,通过对这些人名的用字、语音、语义、语法分析总结了80后人名的基本取向以及今后人名规范的若干问题[关键词]人名;语言分析;取向;规范我国著名哲学家荀子曾经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

名无故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荀子》)“约定俗成”四个字点出了语言符号的本质。

①人名也是一种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识别的符号,不同的是它不像一般的名词那样“约定俗成”。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名也是一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的内涵,加之汉字特有的风韵,使得中国的人名文化成为世界史上一朵亮丽的奇葩。

本文以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近1100个研究生姓名为语料,通过对这些人名的用字、语音、语义、语法分析总结了80后人名的基本取向以及今后人名规范的若干问题。

一、人名研究回顾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起名,而对汉语人名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

“姓氏和名字是语言文字的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②迄今为止,汉语的人名研究已经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可谓硕果累累。

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汉语人名的研究成果虽然较少,但也有些学术成果面世,其中以萧遥天先生的《中国人名的研究》(1987年) 和王泉根先生的《华夏姓名面面观》(1988 年)为代表。

九十年代以后,汉语人名研究开始走向成熟与深入,从研究方向和内容来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以人名语音及修辞为研究方向主要有厉兵的《谈谈人名的读音问题》(1993)、邓国栋的《汉语人名字调的修辞艺术》(1998)等。

第二,以人名与用字规范为研究方向的主要有《人名用字表》及《姓名·汉字·规范》(2004)。

第三,以人名与社会文化为研究方向的有陈建民的《语言文化社会新探》(1989)、王建华的《文化的镜像——人名》(1990)等。

另外,还出现了晓秦和明星《起名的艺术》(1990)等一类专门阐述命名技巧和命名艺术的著作。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名研究还会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研究多以宏观的角度对人名进行总体性、概括性的定性描写。

本文以特定时期特定区域为对象,便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同时可以从微观角度来考察人名及其特点,研究更加客观。

二、人名语言分析许慎《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③许慎的这句话,见证了名字的起源,也说明了人名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和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它也有着自身的语言学特点。

(一)人名用字分析众所周知,汉字数量很多,《汉语大字典》就收入单字56000 个。

但是,据调查,我们实际通用的汉字也就3500 个左右,而这就覆盖了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通用汉字规范表》)。

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人名的用字规律,考察已有的人名用字状况,从而确定合适的人名用字数量。

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已致力于制订《人名用字表》,所有的关于人名的研究都将成为规范人名的强有力的根据。

因此,致力于了解人名中的高频字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且,分析一个地区的用字特点和用字状况也有助于了解该群体人们的命名倾向,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该群体的文化底蕴。

以下就是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研究生在人名中出现最多的字。

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80后大部分人名的用字倾向及由此反映的共同的审美心理,很具代表性。

(二)人名语音分析1、音节。

汉语人名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姓+名。

就名的音节而言主要有单音节和双音节,当然也有多音节,那也只是极少数的情况。

就当今现实而说,单音节似乎占据主流。

原因在于单音节名加上姓的组合特征不仅利于发音好读又符合人们的记忆模式,既可用于随便的场合,也可以用于正式的场合,不失庄重。

而且在语用上,人名短的音节往往显得轻松、亲近,也符合语言在会话中所需的经济原则。

但根据本文所考察的研究语料显示,单音节人名共有314个,约占总人数的32.98%,其他的为双音节人名,不存在多音节人名。

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时代在人名文化上留下的印记。

2、声调。

汉语“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强的特点”④。

可以说,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旋律性很强,很有音乐美。

众所周知,古人吟诗填词, 用“平仄律”组织语句, 使声调的音乐性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唐代,他们很讲究平仄, 因而有“异音相从谓之和”的说法。

放在现代普通话中就是阴平和阳平归于平声,属于“扬调”类;上声和去声称为仄声,属于“抑调”类。

从声律的角度讲,人名中作为结束音的最后一个音节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该音节作为尾音,经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研究的人名中有636名也就是约68%的同学的末一个音节属于“扬调”。

例如“董杰、李宁、李梦实”等。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汉语中姓和名的搭配音也很重要。

声音的搭配也应讲求和谐。

在单音节的人名中,一平一仄听觉感觉效果最佳。

以“王爱”和“王芳”为例,其姓“王”为平声,而“爱”为仄声,“芳”为平声。

两者的组合效果完全不同,前者为平仄声,后者为双平声。

相较而言,前者抑扬顿挫,更有旋律美。

在双音节的人名中,“仄平仄”和“平仄平”的音律格式更受人们的青睐。

和“曹红梅”、“代娜娜”相比,“王伟刚”和“宋欣慰”的命名方式则更具有音律美。

3、谐音。

“双关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里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

”⑤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在人名中主要采取的是谐音双关,它是指取名时采用音同或者音近的词,用声音产生联想。

在所调查的语料中,主要有“袁博”、“镇静”、“闫旭”、“富豪”、“闫雨”、“危蒙”、“梁爽”、“韩冰”、“焦阳”等几位同学的姓名利用了谐音的修辞效果。

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却引领了人名命名发展的一个方向。

不可否认,朗朗上口的谐音人名的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叠音。

叠音是指姓名中两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连缀在一起的情况。

这种名字节奏感强,既表达了取名者的喜爱之情,也让听者收到轻松的听觉效果。

由于音节组合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所以叠音又分为不同的情况。

据语料显示:其一,接近12%的人使用了ABB 的形式,即后两个字相同。

如“彭丽丽”、“石莹莹”之类;其二,有三个同学的名字采取了AA1的形式,即姓与名同音不同形。

它们是“杨阳”、“杨洋”和“袁媛”;其三,还有一种形式是ABB1,即名字中的后两个字同音不同形,“张升生”就是一个典型。

(三)人名语义类别对于人名,我们还可以从语义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对其意义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类别,也可以据此推知人名在取得时是基于何种用意和趋向。

1、寓意美好型。

这一类的人名主要是指名字中包含着美好的含义,像“张荣”、“田菲菲”、“赵珊玲”、“杨璐琳”等等。

从文字学的角度考虑,这类字大多带有“草”部、“王”部。

因为自古人们就认为“草”有萌生、欣欣向荣之意,如“萌”“菁”“芳”等。

而“王”在一定程度上泛指玉,或与玉有关,如“瑜”“珠”“瑶”等。

在所调查的语料中,有近一半的人名属于该类,且全是女生,没有一个男生的名字中出现“美、丽、倩、萍、艳”这一类词。

2、意境丰韵型。

古人为诗作赋,今人记文抒情,无不致力于营造一个特定的意境。

意境是个文学概念、美学范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谓意境的典型代表。

如今,意境不仅见诸于诗作中,人名中也已经屡见不鲜。

如“刘海源”、“李梦实”、“王海波”、“汪夜霞”等这类人名,约占了所调查人数的3%。

3、文化传承型。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厚德载物的民族,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一方面重视道德修养, 另一方面又把这些道德修养物化于具体的事物上。

作为图腾的龙、凤、虎及代表志向的雁、鹏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动作行为约占了5%。

论辈行名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据调查,现行人名已较少的掺入行辈。

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封建文化也是人们取名参考的重要方面,比如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有据此而取名的“何淼”、“方月鑫”、“董道焱”等。

4、抱负追求型。

自古以来,人们似乎就致力于志向功名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显示在名字中的不在少数。

根据调查的学生人名显示,有182个名字(约占19%)归于此种励志进取志向。

“李国强”、“朱国立”“刘海舰”、“张宇”即为代表。

5、其他。

人名的取向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考察分析,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以外,还有其他类型。

比如“汪徐香”,这是一种父姓加母性再加名的命名方式;“刘铁”,这是一种金属寓意取名方法。

总之,取名的意义方式不拘一格,以上只是以管窥豹而已。

(四)人名语法结构“词都是由一个或几个语素构成的。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⑥人名的构成既有单纯词也有合成词,因此我们可以从语法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人名中的单音节都是属于单纯词,这是无可厚非的,像“李燕”、“王聪”、“王爱”、“王芳”、“王佳”等等。

但值得一提的是人名中的合成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双音节词。

偏正型:“(吴)红霞”、“(李)腾飞”、“(尹)春光”、“(宋)欣慰”、“(汪)夜霞”、“(徐)春梅”并列型:“(张)乾坤”、“(冯)慧娟”、“(雷)文雅”、“(赵)珊玲”、“(邓)福祥”、“(杨)璐琳”动宾型:“(柳)咏莉”、“(王)成花”、“(冯)建岗”、“(王)可心”、“(李)开屏”、“(倪)喜凤”主谓型:“(王)龙飞”、“(吕)凤翔”、“(段)鹏飞”、“(段)云晓”、“(杨)柳青”、“(丁)元帅”人名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词语的语法结构有着很多共性,对于词语的分析还有很多方面,鉴于所调查的资料有限,在所研究的语料中没有发现复合式中的补充型及重叠式与附加式。

三、人名语言取向本文选取了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研究生的人名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用字、语音、语义、语法各方面分析大致了解了他们取名的基本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80后人名的语言取向。

1、中性化。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阿妮玛和阿妮姆斯现象。

阿妮玛是意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把它借用过来指男性名字中的女性化倾向。

后者即意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把它借来指代女性名字中的男性化倾向。

据调查,男女取名都向中性发展,女名向中性发展更为明显。

“传统人名的‘见其名而知其性’的现象越来越少,正如当前男女的着装打扮趋向于中性化一样,人名也将逐步趋向中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