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淋巴瘤

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
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R-S细胞是HL的特点。 R-S细胞的特征 体积大小不一,以大 为主,在20-60um形态极 不规则,胞浆嗜双色性胞 界不规则、胞质丰富,可 是双核多核或多叶核,核 膜厚、核仁大而明显,呈 深红色,可达核的1/3,核 呈双核性称为“镜形核”
霍奇金病组织学分型(1965年Rye会议)
淋巴细胞消减型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命名和分类极不一致。目前认为, 淋巴细胞恶化在不同组织发生,细胞 形态以及功能上均有不同,淋巴细胞 中的B和T细胞也是两类不同功能的细 胞,加上NHL的明显异质性,使分类复 杂多变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国际工作分类(IWF)(1982年)
低度恶性 A小淋巴细胞型(可伴浆细胞样改变) B 滤泡性小裂细胞型 C滤泡性小裂细胞与大细胞混合型 中度恶性 D滤泡性大细胞型
病理和分型
淋巴瘤从组织病理学上主要分为霍奇 金淋巴瘤 (Hodgkin lymphoma, HL)和 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 lymphoma, NHL)两大类。
霍奇金淋巴瘤
基本病理特征是在多形性炎症浸润性背景 中找到里-斯细胞(Reed-Sternberg)。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分析 1淋巴细胞为主型 2结节硬化型 3混合细胞型 4淋巴细胞消减型
细胞遗传学检查
染色体标记 t(14;18) t(8;14) t(11;14) t(2;5) t(3q27) 疾病种类 滤泡细胞淋巴瘤 Burkitt淋巴瘤 套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
诊断标准
• 对慢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者要考虑淋巴 瘤的可能。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检查 及病理学检查作出。 • 详细的病史及细致的体格检查为诊断提供 线索和病情发展情况;X线和B超检查可了 解肺部、纵膈及腹部等深部淋巴结病变; 病理学检查证实或明确诊断。 • 病理学诊断:淋巴结穿刺与活检
淋巴瘤
概述
淋巴瘤(lymphoma):
淋巴细胞发生了恶变即称为淋巴瘤,按照“世 界卫生组织淋巴系统肿瘤病理分类标准”,目前已 知淋巴瘤有近70种病理类型,大体可分为霍奇金淋 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在我国,霍奇金淋 巴瘤占淋巴瘤的9%~10%,是一组疗效相对较好 的恶性肿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病例的 90%左右,并且近十几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
方案与药物 环磷酰胺 CHOP 阿霉素 长春新碱 泼尼松
剂量和用法 750mg/m2,静注,第1天 50mg/m2,静注,第1天 1.4 mg/m2,静注,第1天 100mg/m2,每日口服,第1~5天 每3周为一周期
方案与药物 依托泊苷 ESHAP (用于复发淋 巴瘤) 甲泼尼龙 阿糖胞苷 顺铂
4.淋巴瘤是全身性疾病,因此,除了上述局 部症状,约半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盗汗、 乏力、消瘦、食欲缺乏、皮疹、瘙痒、贫血 等全身症状。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是浅表部 位的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有可能会提醒 我们早发现,深部病灶往往长到比较大的时 候才有症状,因此很难早诊断。好在淋巴瘤 的分期并不像其他恶性肿瘤那样重要,分期 只是决定预后的多个因素之一,病理类型以 及肿瘤细胞对化疗方案是否敏感更加重要, 因此,不必因为病情发现较晚就感到绝望和 懊恼。
临床表现
1.淋巴瘤最典型的表现是浅表部位的淋巴 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表面光滑,质地 较韧,触之如乒乓球感,或像鼻尖的硬度。 以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腋窝、 腹股沟淋巴结次之。也有患者以深部的淋 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如纵隔、腹腔、盆 腔淋巴结肿大,起病较隐匿,发现时淋巴 结肿大往往已比较明显。
(O)长春新碱
(P)丙卡巴肼(甲基 苄肼)
1~2mg静注第1天及第8天
70 mg/(m2〃d)口服第1~ 14天
(P)泼尼松
ABVD (A)阿霉案 (B)博来霉素
40mg/d口服第1一14天
25mg/m2均在第1及第15天 10mg/m2静脉用药1次
(V) 长春花碱
(D)甲氮咪胺
6mg/m2
375mg/m2
NHL生存率分组
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 滤泡淋巴瘤 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B-CLL/SLL 结内边缘带淋巴瘤
总生存率约75%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Burkitt淋巴瘤 Burkitt样淋巴瘤
总生存率约55%
套细胞淋巴瘤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外周T细胞淋巴瘤
总生存率约45%
总生存率<30%
实验室检查
霍奇金淋巴瘤 • 血液和骨髓象: 大多无特异性,如骨髓象中发现R-S 细胞对诊断有帮助。 • 其他化验: ESR LDH
非霍奇金淋巴瘤
• 血液和骨髓象: 白细胞多正常,伴有淋巴细胞绝对和 相对增多,约20%NHL患者在晚期并发急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染色体异常 : 染色体研究发现恶性淋巴 瘤存在各种细胞遗传学的异常,如 t(8;14),t(14;8)等。分子生物学检查bcl2或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等。
病理特点 淋巴细胞为主型 临床特点 结节性浸润,主要为中小淋巴细胞, 病变局限,预后较 R-S细胞少见 好,平均存活 9.2 年 以交织的胶原纤维,将浸润细胞分 隔成明显结节, R-S 细胞较大,呈 腔隙型。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 及嗜酸性粒细胞多见 年轻发病,诊断时 多Ⅰ、Ⅱ期,预后 相对好,平均存活 4.2年
结节硬化型
混合细胞型
纤维化伴局限坏死,浸润细胞明显 有播散倾向,预后 多形性,伴血管增生和纤维化。淋 相对较差平均存活 巴细胞、浆细胞、中性及嗜酸性粒 2.5年 细胞与较多的R-S细胞混合存在 主要为组织细胞浸润,弥漫性纤维 多为老年,诊断时 化及坏死, R-S 细胞数量不等.多 已Ⅲ、Ⅳ期,预后 形性 极差
ⅠA ⅡA
扩大照射:膈上 用斗篷式,膈下 用倒“Y”字式
ⅠB ⅡB ⅢA ⅢB 联 合 化 疗 + 局 部 Ⅳ 照射
霍奇金病的主要联合治疗方案
方案 简称 MOPP 药物 (M)氮芥 一般剂量用法 4mg/m2静注第l天及第8天 说明 如氮芥改用环磷酰 胺 600 mg/m2静 注,即为COPP方案, 两疗程间可间歇2 周 每4周重复一次
2.进行性肿大的淋巴结可能对周围的组织 器官造成影响或压迫,并引起相应的症状。 如纵隔巨大淋巴结可压迫上腔静脉,导致 血液回流障碍,表现为面颈部肿胀、胸闷、 胸痛、呼吸困难等;盆腔和腹腔巨大淋巴 结可压迫胃肠道、输尿管或胆管等,造成 肠梗阻、肾盂积水或黄疸,并引起腹痛、 腹胀。
3.淋巴瘤也可以侵及淋巴系统以外的器官,表现 为相应器官的受侵、破坏、压迫或梗阻。如胃肠 道淋巴瘤的表现如同胃癌和肠癌,可出现腹痛、 胃肠道溃疡、出血、梗阻、压迫等症状;皮肤淋 巴瘤常被误诊为银屑病、湿疹、皮炎等;侵及颅 脑,可能出现头痛、视物模糊、言语障碍、意识 不清、性格改变、部分躯体和肢体的感觉及运动 障碍,甚至瘫痪;侵及骨骼,可致骨痛、骨折; 侵及鼻咽部,可出现鼻塞、流涕、鼻出血等,类 似于鼻咽癌的表现。
Ⅲ期
Ⅳ期
根据全身症状的有无分组
无症状者为A,有症状者为B。 全身症状包括三个方面 1 发热38度以上,持续3天以上,无 感染原因。 2 6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 3 盗汗.


概述
以化疗为主的放、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 生物治疗 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手术治疗
霍奇金病治疗方法的选择
临床分期 主要疗法
剂量和用法 40mg/m2,静滴2小时,第1~4天 500mg/m2,静滴,第1~4天 2g/m2,静滴3小时,第5天 25mg/m2,静滴,第1~4天 每3周为一周期
对复发淋巴瘤的完全缓解率为30%
Hale Waihona Puke 生物治疗单克隆抗体 凡CD20阳性的B淋巴细胞瘤, 均可用CD20单抗(美罗华)治疗 干扰素 对蕈样肉芽肿和滤泡性小裂细胞型 有部分缓解作用。 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

临床分期和分组
Ⅰ期 Ⅱ期 病变仅局限于一个淋巴结区(Ⅰ)或单个结外器官局限受累(ⅠE)。 病变累及横膈同侧两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或病变局限侵 犯淋巴结以外器官及横膈同侧一个以上的淋巴结区(ⅡE )。 横膈上下均有淋巴结病变(Ⅲ),可伴脾累及(ⅢS),结外器官局 限受累(ⅢE),或脾与局限性结外器官受累(ⅢSE)。 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受到广泛性或播散性侵犯,伴或不伴淋巴 结肿大。如肝或骨髓受累,即使局限性也属Ⅳ期 。
Chan JKC, Hematological Oncol, 2001;19:129-150
根据肿瘤生长速度,非霍奇金淋巴瘤又可 分为3种类型,即生长缓慢的惰性淋巴瘤、 生长较快的侵袭性淋巴瘤和生长非常迅速 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
主要惰性NHL种类
滤泡型淋巴瘤 ( FL ) 小细胞淋巴瘤( SLL ) 淋巴结边缘带淋巴瘤( MZL ) 结外边缘带淋巴瘤 ( MALT ) 脾边缘带淋巴瘤 (SMZL) 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 ( LPL)
流行病学
1淋巴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全世界有患者 450万以上。 2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两 性发病率均明显低于欧美及日本。 3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20-40岁多见。 4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
病因和发病机制 淋巴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与下 列因素有密切关系。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EBV、HTLV、HIV; 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旋杆菌 免疫因素 : 宿主的免疫功能与淋巴瘤的发病也有 较高程度的相关性 理化因素 环境污染
非霍杰金淋巴瘤化学治疗
惰性淋巴瘤主张观察和等待的姑息治疗原则。 COP方案或CHOP方案 不能控制者用CF方案。 侵袭性淋巴瘤不论分期均应以化疗为主。 CHOP方案为标准治疗方案。
方案与药物 COP 环磷酰胺 长春新碱 泼尼松
剂量和用法 400mg/m2,每日口服,第1~5天 1.4 mg/m2,静注,第1天 100mg/m2,每日口服,第1~5天 每3周为一周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