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2、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2、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课前准备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歌曲或诗朗诵: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进入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战略转移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1)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结果: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2、遵义会议
(1)根据视频,结合教材识记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
时间: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
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你怎样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从会前和会后进行对比分析,讨论)
会前: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失利。

会后: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

教师:(展示示意图)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过渡: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两次: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3、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其内涵是什么?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本课小结
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就是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发扬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