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研究: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存在三点不足影响精准扶贫成效

工作研究: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存在三点不足影响精准扶贫成效

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存在三点不足影响精准扶贫成效
近日,XX县抽调精干力量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目前该县城市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400元,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200元;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650元,分散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550元。

但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存在三点不足影响精准扶贫成效亟需重视。

一、社会救助政策与困难群众需求存在差距。

主要表现为:救助水平仍然偏低,城乡低保补助、五保供养经费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专项救助能力有限,目前造成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成员中一旦有患慢性病、大病人员,即使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虽然解决一部分,但都有一定的报销比例和救助标准,也只是杯水车薪,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救助覆盖有盲点,个别家庭因突发事件、意外事故支出了巨额医疗费,造成生活困难,可都不在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的范围之内。

二、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政策衔接机制有待加强。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涉及多个政
府职能部门,各部门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做好政策衔接,部门之间还应进一步加强配合。

社会救助制度包括了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住房就业援助等多项制度,但诸多救助制度还没有专门的条例,存在管理多头,条块分割的问题。

三、救助队伍与社会救助工作不相适应。

目前,社会救助工作量大,政策性较强,并且开展各项救助工作都需调查,调查必须到户到人,以XX县为例,各镇(街、区)民政办面对上一级民政、残联等多个部门的业务,存在工作人员不足现象,直接影响了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的落实。

(弘利教育)
教育扶贫应重视农村学校素质培养
目前,农村学校除了基础条件差,生源不足等问题外,还存在一个突出问题:音、美、体等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低,相关师资匮乏,农村素质教育处于“放养”状态。

究其原因:
一是人力资源短缺,人才流失严重。

“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工作”的观念依旧存在,由于农村学校位置偏远、工作条件较差、待遇不高,年轻音美体教师不愿意到贫困地区学校任教。

同时由于撤乡并镇等多种原因,农村小学生源数量递减,有的农村小学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学生生源不足。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设备匮乏。

我市仍有不少农村学校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即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由于学校对音美体等素质教育重视不足,画室、阅览室、体育操场等设备成为闲置、摆设。

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工作,重视音美体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是扶贫根本之策,建议:
实行定向培养计划。

在高考报考志愿时签订定向培养书,地方政府统一调配,在毕业就业,工资待遇上有所保障,鼓励本地生源的音美体老师服务家乡、服务基层,划定服务年限,在职称评定、福利措施等方面完善制度。

推行定期锻炼制度。

加大“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等招聘力度,特别是音美
体老师的人才引进,新招考教师到农村小学进行1-2年的定期服务,同时实行城市音、体、美教师送课下乡、定期交流制度。

开拓音美体教学内容。

改变过去听歌曲、做操跑步,美铅笔画画等传统音美体教学方式,结合农村当地自然环境优势,发掘本土音美体教学特色,如登山、写生、逛庙会等活动,让农村音美体课程焕发活力。

完善基础设施配置。

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增加政府的配送供给,完善音美体教学必须的教材、工具、场地,完善社会捐赠制度,充实音美体教学硬件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