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不同方式再侵入其 他易感者的途径。 经空气传播:流感、流脑、麻疹等 经水、食物传播:痢疾、伤寒等 经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手、用具、玩具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节肢动物叮咬吸血传播:乙 型脑炎 医源性传播:乙、丙肝、艾滋病 经土壤传播:破伤风、钩虫病 垂直传播
4、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在入侵部位或入
侵较远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并不
出现疾病现象称病原携带状态。

按病原体不同可分为带毒者、带菌者与带 虫者。
病原携带状态
分类
潜伏期携带者 恢复期携带者 健康携带者(ASC) 急性携带者(3个月内) 慢性携带者(3个月以上)
意义:为重要的传染源
4、病原携带状态
施。但药物预防作用时间短、效果不巩固,易产生耐药性,
因此其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

个人防护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对呼吸道传染病, 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工作和居住场所保持良好的通 风,与患者接触时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等。
(四)传染病暴发的应急措施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在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
(二)传染性


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传染性指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 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在每 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对固定,可作为隔离病人的
依据之一。
(三)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 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
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
传染病基础知识
年 月 日
传染 病
感染谱
感染性 疾病
感 染
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
非传染 性感染 性疾病
感染过程的表现
分类
感染 过程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继发性感染
一 感染与免疫

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感染应 具备三个要素:①有病原体②有易感宿主(人和动物) ③有宿主体内寄生与繁殖的能力。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
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数量最少。 在少数传染病中,大多数感染者为显性感染 (如麻疹)。 显性感染结束后,大多数病原体可被清除,人体 可获得持久的免疫,不易再受感染,如麻疹,或 短暂的免疫,容易再受感染发病,如流感。 少数病原体不被清除,则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称 恢复期携带者。部分病人也可成为慢性患者。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病人的病程发展通常份为三个时期: 潜伏期 临床症状期 恢复期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潜伏期:是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 现这一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在于:①判断患者受 感染的时间,借此追踪传染源,寻找传播途径。②确 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将平均 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者可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③确定免疫接种时间。④评价预防措施效果。⑤潜伏 期的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无症状、体征、甚至生化学变化 只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
隐性感染的临床意义

隐性感染多。
是感染后最常见的表现。 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 免疫,病原体被清除。 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


健康携带者。
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病原体
人体 机体免疫应答
病原体/机体变态反应
组织损伤 病理改变、临床表现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的概念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 展和转归的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 体外的人和动物: ● 患者 ● 隐性感染者 ● 病原携带者 ● 受感染动物
(二)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主要是针对传染源污
染的环境采取去除和杀灭病原体的措施。
总的来说,对大部分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消毒、杀虫以及灭蚊、
蝇、蚤等。
(三)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 •
免疫预防 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传染病发生流行时的一种应急预防措
地政府应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
径,必要时,报警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①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②停工、停 业、停课。③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④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 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⑤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禽家畜。 ⑥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大流行和暴发 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 (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 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
(四)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 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主动免疫:感染后获得免疫力和疫苗接种 被动免疫:通过注射或母体获得抗体的免疫 保护性免疫可通过中和抗体检测而获知。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 差异。
人体在某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 体感染。
感染过程的表现


清除病原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1、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
宿主免疫强大时
人体
非特异性 免疫屏障 特异性 被动免疫 特异性 主动免疫
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病原体
人体
仅有特异性免疫应答,无/轻微组织损伤
三 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 ◆感染后免疫
(一)病原体

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 引起的,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 历史上许多传染病(如霍乱、伤寒)都是先 认识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后认识其病 原体。(如SARS、甲流等)


目前还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仍未能充 分地加以认识。
各种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
体内有病原体存在,但不显出临床症状,
而能排出病原体,因此也都是传染源, 在流行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5、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进入人体,机体免疫功能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 但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在机体中某一部位,长期潜伏起来, 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如儿童感染水痘病毒后没发病,水痘病毒可潜伏在神 经节内,数年后发病就不再是水痘,而是带状疱疹。潜 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三) 易感人群
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易感人群: 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 感染而言。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 自然因素 (二) 社会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 洪涝、干旱、飓风、冰冻等灾害
人类工业化进程:环境破坏、污染 人类城市化过程:人口流动、密集 饮食方式:生吃野生动物、海鲜 药物滥用 血制品污染 恐怖主义威胁(生物武器)

四 传染病的预防
(一)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病人:对病人的措施主要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 疗,其中最关键的又是早发现、早诊断。 病原携带者:对重要疾病的病原携带者要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直 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为止。 接触者:接触者应根据情况进行留验或医学观察。对于危害较严重的 且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科实行应急接种或药物预防。 动物传染源:对于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 对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应予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 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 接种后检疫。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
隐性感染最常见 病原携带状态次之 显性感染所占比率最低
二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
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 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属于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 染病。

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 在具有感染三要素同时,还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的特征。
首发感染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
感染。
混合感染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
人体在某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 感染。
重复感染
WE LOVE WHAT WE DO
THANKS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临床症状期:发热是大多数传染病都可以引起的。 热型及其意义:热型是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 义。 较常见的有5种热型: ①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 ②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对低点未达到正常水平。 ③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 ④回归热:是指高热持续数日之后自行消退,但数日之后又再出 现高热。 ⑤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的规律的热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