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评估 实验室检查

健康评估 实验室检查


● 判断贫血疗效:网织红细胞反应
● 骨髓移植效果监测
贫血治疗3~5天:增高 7~10天:达高峰
2周左右:逐渐降低而RBC、Hb逐渐增高
血细胞比容测定(Hct)
▪ 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参考值
成年男性:0.42~0.52(42%~52%) 成年女性:0.37~0.48(37%~48%)
血细胞比容测定(Hct)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2. 中性粒细胞减少(N) 粒细胞减少症:﹤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0.5×109/L
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某些G-杆菌如结核伤寒、疟疾 ②血液系统疾病:再障、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 ③理化损伤:放射线、化学物质、药物 ④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进、淋巴瘤等 ⑤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尿液理学检查
气味
(1)正常 : 新鲜无明显气味,久置出现氨臭味
(2)异常: 新鲜尿液即有氨臭味:膀胱炎 烂苹果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蒜臭味:有机磷杀虫剂中毒 鼠臭味:苯丙酮酸尿症
尿液理学检查
尿比密(重 )
(1)正常:1.015~1.025 (2)异常:
① 增高: 尿量少而比密高: 高热、脱水等循环血量不足 尿量多而比密高:糖尿病 ② 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尿崩症 固定尿:肾实质破坏,肾浓缩稀释功能丧失时,尿 比密低且固定在1.010±0.003
(2)减少
●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某些急性传染病(伤寒)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6. 嗜碱性粒细胞改变(B)
增多:﹥0.1×109/L
● 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 ● 血液病:白血病、骨髓纤维化 ● 其他:糖尿病、结核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7 .淋巴细胞改变(L)
(1)增多:﹥4.0×109/L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4.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毒性改变: ● 细胞大小不均 ● 毒性颗粒:紫黑色颗粒 ● 空泡形成 ● 细胞退行性变和核变性 —— 严重感染、败血症、急性 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5. 嗜酸性粒细胞改变(E)
(1)增多:﹥0.5×109/L
● 变态反应性疾病 ● 寄生虫病(最常见) ● 皮肤病 ● 血液病 ● 某些恶性肿瘤 ●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临床意义
3.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诊断贫血(了解)
(1)大小的异常 (2)形态的异常:球形、椭圆、靶形、镰形、泪滴形等 (3)染色反应的异常: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 (4)结构的异常: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Cabot环、
有核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椭圆形红细胞
靶形红细胞
▪ 注意:
止血带结扎时间﹤1min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范围 红细胞计数
成年男性
4.0~5.5×1012/ L
成年女性
3.5~5.0×1012/ L
新生儿
6.0~7.0×1012/ L
血红蛋白 120~160g / L 110~150g / L 170~200g / L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尿液化学检查
酸碱度(pH)
参考值:正常新鲜尿液多为弱酸性,尿PH值约6.5,
波动在4.5-8.0之间
临床意义:
尿pH降低:酸中毒、发热、糖尿病、痛风、服用氯化 铵等药物 尿pH增高:碱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膀胱炎、服用 利尿剂等
尿液化学检查
蛋白质 ▪ 定性试验:阴性 ▪ 定量试验:20~80mg/24h ▪ 蛋白尿: 定性阳性 或
▪ 血沉:红细胞自然下降的速率
▪ 参考值:
见于经期、妊娠、12岁以
男:0 ~ 15mm/h 下儿童或60岁以上老年人
女:0 ~ 20mm/h
▪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快 病理性增快
1)感染性疾病(最常见) 2)风湿活动 3)严重组织损伤及坏死 4)恶性肿瘤 5)高球蛋白血症 6)其他:贫血、肾病综 合征、糖尿病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及Cabot环
染色质小体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白细胞计数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减少
WBC>10×109/L WBC<4×109/L
尿液一般检查
▪ 尿液理学检查 ▪ 尿液化学检查 ▪ 尿液显微镜检查
尿液理学检查
尿量
(1)正常尿量:成人1000~2000ml (2)尿量异常
多尿:>2500ml/24h 见于:① 暂时性 ② 病理性 少尿:<400ml/24h , 无尿:<100ml/24h 见于:① 肾前性 ② 肾性 ③ 肾后性
学习内容
1.血液检查
5.肝功能检查ຫໍສະໝຸດ 2.尿液检查 3.粪便检查 4.肾功能检查
6.脑脊液及浆膜腔 积液检查
7.临床常用生化检查
尿液检查
▪ 尿液一般检查 ▪ 尿沉渣定量检查 ▪ 尿液的其他检查(自学)
尿液一般检查
▪ 标本采集
(1)尿液的一般检验:晨尿、随机尿 (2)尿液的细菌培养:清洁中段尿 (3)尿液中所含物质的定量检验:加防腐剂
出血与凝血检查
血小板计数(PLT) 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T) 出血时间测定(BT)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PT)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FDP)
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减少(<100×109/L): 1. 血小板生成障碍 2.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 血小板分布异常 增多(>400×109/L): 1. 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恶性肿瘤 2. 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贫血
●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 ● 血液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 其他:肿瘤、慢性炎症、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2)减少
● 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抗肿瘤药 ● 接触放射线
● 免疫缺陷性疾病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8 .单核细胞改变(M)
生理性增多:婴幼儿、儿童 病理性增多: ● 感染 ● 血液病 ● 结缔组织病
定量超过150mg/24h
尿液化学检查
葡萄糖 ▪ 定性试验:阴性 ▪ 定量试验:小于2.78mmol/24h ▪ 糖尿:当血糖浓度>8.88mmol/L,尿中糖
出血时间测定(BT)
【参考值】 测定器法:(6.9±2.1)分钟 【临床意义】 延长: 1. 血小板明显减少:ITP 2.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 3. 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DIC 4. 血管壁异常: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5. 药物影响:阿司匹林、潘生丁 缩短: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临床意义——用于贫血的诊断、分类
了解体液平衡的情况
● 红细胞比容增高: 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 绝对性增高(真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比容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红细胞平均指数
● 红细胞平均容积(MCV)
全血中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参考值] 80~92 fl
●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反映粒细胞成熟程度 正常:分叶核/杆状核=13:1 ●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或)幼稚粒细胞>5% 见于: 感染、急性失血、中毒 ●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造血功能衰退 五叶以上核>3% 见于: 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感染恢复期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RT)
▪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 ▪ 上臂加压,检查一定范围内新出现的皮下出点——
判断血管壁通透性、脆性 【参考值】正常 女性及儿童<10个出血点
男性<5个出血点 【临床意义】
1.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紫癜 2. 原发性/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增多/功能缺陷症 3. 血管性血友病 4. 维生素C或P缺乏症
▪ 溶血性贫血检查(自学) ▪ 出血与凝血检查
红细胞
▪ 生成、发育、成熟部位:骨髓
造血干细胞 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 破坏部位:脾脏
网织红细胞
▪ 功能:携氧供氧
带走CO2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标本采集 ▪ 非空腹采血 ▪ EDTA抗凝静脉血2ml;
非抗凝皮肤采血
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 [参考值] 26~32 pg
●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全血中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量 【参考值】:320~360g/L
红细胞平均指数
临床意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 大细胞性贫血 * 正常细胞性贫血 *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沉降率(ESR)
实验室检查
医学系 许莹
概述
实验室检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
* 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 等学科的实验技术 * 对人体的血液、体液、骨髓、排泄物、分泌物 等标本进行检测 * 目的: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及与疾病相关的 病理变化或病因等有关资料 * 协助疾病诊断、治疗、观察病情、判断预后、 制定治疗方案
白细胞的形态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名称
百分比(%)
绝对值 (×109/L)
白 中性 杆状核 细 粒细 胞 胞 N 分叶核 分 类 嗜酸性粒细胞 E 计 数 嗜碱性粒细胞 B
1~5 50~70 0.5~5 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