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红不同时期的作品
• • • •
喻红 1966年生,现任教于中央美院油 画系。
•
•
1989年《金色的肖像》等参加在 日本巡回展出的“中国女艺术家 作品展”。 1993年 油画《初学者》等参加 在德国、荷兰、英国、丹麦巡回 展出的“中国前卫艺术展”, 《米色的肖像》参加在美国纽约 苏荷区Z画廊举行的“中国现代 艺术展”;《有玫瑰花的肖像》 等参加在美国纽约苏荷区举行的 “红星照耀中国”艺术展。《梦 游》参加在纽约西村举行的“转 换”展; 《金色的惊喜》参加在北京举行 的“中国· 韩国女艺术家作品展”; 《怀旧的肖像》参加在美国康州 博物馆举行的“东西相遇”展 2002年分别在北京远洋艺术中心 和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目击 成长——喻红作品展”。
•
喻红 2005年作 她—乐手荣翊如
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自我?或许,关注、尊重日常生活中女性对自身的体认,才是《她》系列的寓意。
喻红从个人化的叙事内容中走出,以旁观者的身份关注周围女性群体的日常生活。把个 人经验的目光投注到集体经验的转换过程中。 喻红说这更有意思,因为从中可以感受到很多画面以外的东西。比如女警察给的照片是 很标准的证件照;一个四川打工妹给的是大头贴;作家春树给的是《时代》杂志的封 面照……时代和社会总习惯赋予女性特定的身份。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自我?或许, 关注、尊重日常生活中女性对自身的体认,才是《她》系列的寓意。 饭店老板张春艳
• 那种促使艺术家产生过量激情的意识形态消散,空洞的理 想主义连同它所有的神学迷雾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社 会进步和人类对自身价值、活动、发展进行关注的各类充 满活力的瞬间。价值多元化和个人经验崇拜已经弥漫在这 一代人的整个生存观之中,它更像是现实功利,个人欲望 和市场操作的混合物。但其现代性主题未变,它将在新的 艺术环境中被重新书写。 • 理想主义绘画思潮试图缓解社会变革时期的人的精神失落 和人的精神理想追求之间的矛盾,避开社会现实对人的精 神的直接冲突这样一种严峻现实,采取一种“过滤”的方 式,在绘画中建立起一种精神化的美好的社会图景和田园 牧歌。
• 以《红绿相间的肖像》、《紫色 的肖像》等作品为例,画面的设 计带有明显的大众文化的特征, 平涂的颜色、独特的服饰和服装 模型式的姿势,这不仅反映了消 费文化的影响,也预示了这一代 人对这种文化的亲和性,当然也 包括作者本人把她在生活中的趣 味转换为一种绘画的语言。喻红 把她的自传带入了艺术。作品中 充斥着“广告信息”,然而这只 是直观层面上的最初感受。其实 质则是对“广告图式”的巧妙摹 写,采用相应的形式处理;非纵 深关系的平涂背景,体量丰满而 趋势不定的动作姿势,任意设定 的色相及不相关的光影一起切入 画面。
• 喻红的作品有一种“梦幻 般的清纯”,她把单纯的 眼睛所看到的现实世界与 心灵的幻想融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个充满遐思的清 丽世界。对她来说,这个 世界有着两重性:一个是 折射出万千变化的大世界, 一个是以她的内心生活和 周边生活构成的小世界。 • 自画像1999年
•喻红在90年代的创作 则仍然沿袭看新生代的 思路,也说明喻红是以 她个人的感觉来体验这 个社会,而且是通过她 对周边生活的体验反映 出来的。 •后来的作品则回复到 单纯的个人状态,更多 地体现了一种艺术的纯 粹与幻想,一个女性艺 术家对生活及其生存状 态的独特感受。。
1972 6岁在北京航空学院家中
•
•
喻红关注成长的过程,她说一个生 命的成长是一个奇迹。中国大文化 背景之下的经历,尤其表现人从文 革时期到现在的心态的变化,串联 了历史性的东西。喻红对于人物画 更为着重关注,源于她饱有女性特 有的文化敏感,善于刻画人物内心。 她的众多作品都是在母题之下寻找 素材和信息,以期与观众产生共鸣。 形式上属于写实绘画,内容上则不 断变化愈加丰盛。 喻红从过去的家庭影集中每年挑出 一张照片作蓝本,用画笔记录下当 时的气氛和细节。1994年后,则是 自己和女儿各一张,同时记录两代 人的成长。与每年的作品平行的是 当年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主流媒 体公开发表的公共事件的图片,曾 经深刻影响了所有人的命运。“
• 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刘晓 东,方力钧等新生代油画家作品第一次以集体的方式展示了 他们的艺术主张,向世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觉和心理的艺术 视角。其间,对新生代艺术家的命名也在学术界纷纷出现, 如“泼皮幽默现实主义”、“近距离艺术”、“强焦现实 派”、“存在现实主义”、“新生代艺术”等等。 • 在当时的文化情境中,“新生代”画家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 • 一是以他们刚刚从艺术院校毕业出来的集体经历,展示了在 造型感觉与能力上的优越性,从中可以追溯绘画语言整体上 的传统来源。 • 第二是他们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疏离外部世界、回到他们自 我生存空间的精神状态。
纵观这些作品“广告图式”的摹 写规定了画面形态的总体面貌, 与当代商品社会和现代文化气 息一脉相承。喻红绘画样式的 颖异之质,应该说是从造型图 式的基础上变化的。“广告图 式”有它自身的特点和长处, 它可以省略其它纷繁的因素而 简洁地直奔主题。“广告图式” 的这种省略性特征,除了可以 在直观上帮助画家抛弃繁琐的 形式因素之外,更可以向画家 提供一种主体内心的“心理图 式”,这就意味着造型图式和 心理图式的相互依存、相到转 化和相互提升。画家的生活体 验与这种心理图式相结合,把 生活体验的瞬间性表现在画面 上,使种种生活现象片段从纠 缠着复杂的其它意义的现实深 度情境中进入单纯朴素的表层, 从而将这种直观的表层传达给 观众的视觉。
• “喻红在“女画家的世界”画展上展出了一批女性肖像, 尽管对象不同,神情各异,每幅画在形式上也尽量拉开距 离,但实际上是画的她自己。这当然不是指她以自己为模 特儿,而是说她把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渴望偶像化了。这批 画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具有波普艺术的特征,简洁单纯的构 图与色彩,风姿绰约的姿态,俏丽而缺乏个性的面容,这 很容易使人想起时装杂志中的模特女郎和时装广告的形式。 不同的是,喻红没有像波普艺术那样仅以商业文化的标志 为归宿,而是在这种风格上寄托了自己单纯而浪漫的幻想, 不管她将来会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挑战,至少人们在目前 不会怀疑这个梦的真实性。”(《新学院派传统与现代的 交结点》,1991年第4期《美术研究》。)
成长系列作品
用画笔记录的日记
• 1999年《目击成长》系列的 出现是喻红记录连续生命镜 像的开始。取材她和小女儿 作为两代人的成长背景,但 又都是从幼年成长起来的, 在完全不同的环境和时代背 景下成长起来,将来也会面 临不同的命运和问题。这个 系列是讨论成长的问题。喻 红开始《目击成长》创作的 时候就采取了把摄影和绘画 并置做作品的方式。融合多 种艺术元素以扩大绘画所能 承载的信息量。反馈和见证 了一个时代的成长历程。不 再如喻红九十年代末之前青 春时期的作品,呈现独幅的 生活片断样式。
•
•
细节性的日常自我形 象从画面隐退而出, 画面含义趋于抽象化。 画面抽去了背景,但 形象依然写实。画面 中的“赵波”两腿被 涂满的石膏与后喻红 手上的石膏相呼应, 让人产生“赵波”似 乎是“喻红”塑造出 来的错觉。但“赵波” 似乎又是一个独立的 故事,她双腿绑着支 架、裹着石膏模,及 最后的脱模而出,似 乎在讲述一个关于女 性生命的残缺及其重 生的过程。在这种虚 实相生的结构关系中, 喻红的表达已超越了 写实的界限而带有寓 言色彩。
《她》系列
• 如果说《目击成长。作为女性艺术家,喻红不太认同女性主义的标签。按她的说法, “什么东西如果上升到‘主义’的层面,那问题就很严重了,要抛头颅、 洒热血啦。”但她认为她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女性特有的视角。 《她》系列全是女性的特写,包括艺术家、作家、警察、打工妹、退休工 人……依然是绘画和照片并置,只不过这一次照片由被画者选择和提供。
喻红
• 随着’85运动的终结,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艺术市场的 兴起,使艺术家越来越融入商业社会,逐渐由政治理想的 承载者转变为在商业社会的条件下实现个人价值的“经济 人”。 • 喻红显然与那些以概念、装置取胜的当代艺术家不同。尽 管她经历了中国当代美术进程的“85运动”,但本质上她 仍是一位传统画家。她更渴望表达内心的无奈、盲目和怀 疑。她开始画身边的女友,画她们的青春萌动和少年张狂。 这些肖像作品把强烈的色彩、莫明的情绪和奇怪的空间结 合在一起。一方面,喻红努力把每幅画画得单纯漂亮,像 广告一样与意义无关;另一方面,她又精致地描绘细节。 这种真与不真间的矛盾,暗合1990年代初的社会情境, 引起广泛关注,喻红被归为“新生代艺术家”。
• 喻红是以一种平面化的风格拉开与传统学院派油画的距离的。 • 在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她也意识到这种模式只意味着—种写实技 巧的展示和个性的丧失,因此,现代艺术最基本的语言——平面化也 成为她改造学院模式的最基本的元素。 • 现代艺术的影响似乎是潜在的,并没有成为喻红的主动意识,这也决 定了她日后的发展方向,她始终没有接受真正前卫的艺术观念,而是 按照个人的趣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选择。 • 喻红在人体艺术中的平面化倾向也带有装饰性的意味,既没有仿古典 的褐灰色调,也没有俄苏画派的银灰色调,而是亮色与暗色、纯色与 灰色的平行并置,显得雅致而单纯。这种感觉来自她对形式的独特理 解,不管她后来如何变化,这种形式上的细腻感觉,都与她对生活的 感受相—致。
新生代画家
——喻红
1、新生代艺术
1991年7月9日,“新生代艺术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展览 集中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并揭开了九十年 代中国先锋艺术的序幕。与知青一代艺术家不同,“新生代”画家既 没有文革的经历,也没有参与八五运动。所以,他们不太关心虚幻的 “理想”、“崇高”与宏大叙事,更关注自己的切身经验。这不仅使 得都市的生活从此取代了乡土生活,也使得他们总是近距离地表现身 边的人。“新生代”艺术家方能以特有的方式涉及无聊、无奈、冷淡、 空虚这样一类话题。在这里,独特的话语方式既是文化立场,又是对 现实生活进行评说的有效方式。“新生代”艺术的出现对先锋艺术界 由空洞的观念层面调整到现实层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参加“新 生代”画展的有刘小东、喻红、李天元、宋永红、赵半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