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筛查
正常出生新生儿:采血时间生后3天 为了避免漏筛可选择在出院前或转运前筛查 NICU/早产儿:生后2-4周或体重超过2500g时复查 同胞(双胎或多胎)可能存在宫内输血出现假阴性,即使筛检正常也需复 检
29
筛查假阳性的可能原因
采血时间--24-48内 血片质量--反复滴血、
红细胞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世界上最 多见的红细胞酶病,据统计全球约有近 4亿人G-6-PD缺陷。 本病常在疟疾高发区、地中海贫血和异常血蛋白病等流行 地区出现,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印度、非洲和美洲黑人 的发病率较高。我国分布规律呈“南高北低”的态势,长 江流域以南,尤以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 等地为高发区,发生率为4%-15%,个别地区高达40%
早产儿因肝酶不成熟可导致暂时性HPA,发热、感染、肠道外营养或 输血等也可导致血Phe浓度增高
蛋白摄入不足可导致假阴性,对这些情况判断需谨慎,有必要再复 查 筛查血Phe浓度>120 μmol/L,需召回复查
HPA确诊
新生儿筛查原标本血Phe增高者召回后,血Phe >120 μmol/L,建议 采用定量法(荧光法或串联质谱法)测定血Phe,或Phe、Tyr浓度, 计算Phe/Tyr比值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继发性血Phe增高,如酪氨酸血症、希特林蛋白 缺乏症等(血Phe >120 μmol/L,Phe/Tyr<2.0) 血Phe浓度>120 μmol/L及Phe/Tyr>2.0确诊为HPA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出生缺陷分类
病因分类
结构异常
出生表型
先天畸形
结构
染色体异常
数目 突变 基因异常 家族遗传
智力障碍
功能异常
17
何为CH?
儿科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
• 胚胎时期和出生前后 • 甲状腺轴的发生、发育和功能障碍,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
是由于甲状腺激素产生不足或其受体缺陷所致的先天性疾病
新生儿疾病筛查?
新生儿疾病筛查
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先天性肾上腺皮 质增生症(CAH)、听力障碍等5种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服 务。
先天性甲低和苯丙酮尿症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和苯丙酮尿症(PKU)是 2 种最常见的出生缺陷 可引起严重的体格发育障碍和智力障碍,甚至死亡 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我国每年有1万余例CH和PKU出生,每年增加开支约80亿元人民币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诱因有: ①蚕豆; ②氧化药物:解热镇痛药、磺胺药、硝基呋喃类、伯氨喹、 维生素K、对氨基水杨酸等; ③感染:病原体有细菌或病毒。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
本病有多种G-6-PD基因变异型,不同变异型产生不同程度酶活性,故临床表现不尽相 同。 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或蚕豆病:是由于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药物或蚕豆而 引起的急性溶血。常于服药后1-3天,或于进食蚕豆或其制品(母亲食蚕豆后哺乳可使 婴儿发病)后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有头晕、厌食、恶心、呕吐、 疲乏等症状,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和 急性肾衰竭。溶血过程呈自限性是本病的重要特点,轻症的溶血持续1-2天或1周左右 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 感染诱发的溶血:细菌、病毒感染可诱发G-6-PD缺乏者发生溶血,一般于感染后几天之 内突然发生溶血,程度大多较轻,黄疸多不显著。 新生儿黄疸:在G-6-PD缺乏症高发地区由G-6-PD缺乏引起的新生儿黄疸并不少见。感染、 病理产物、缺氧、给新生儿哺乳的母亲服用氧化剂药物,或新生儿穿戴有樟脑丸气味 的衣服等均可诱发溶血,但也有不少病例无诱因可查。主要症状为苍白、黄疸,半数 患儿可有肝脾肿大,黄疸大多于出生2-4天后达高峰,贫血大多数为轻度或中度,重者 可致胆红素脑病。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CNSHA):在无诱因情况下出现慢性 溶血,常于婴儿期发病,表现为贫血、黄疸、脾肿大;可因感染或服药而诱发急性溶血。 约有半数病例在新生儿期以高胆红素血症起病。
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技术的发展,HPA已 成为可治疗、可预防的疾病,成为遗传代谢病防治史的一个典范
• 1934年Folling用FeCl3检查智力障碍小儿,发现尿液呈绿色反应 ,并分离出苯丙酮酸 • 1938年Folling发现这类病人血苯丙氨酸浓度升高 • 1953年德国医师Bickel首先报道用低Phe奶方治疗PKU获得成功 • 1963年美国Guthrie医师首创细菌抑制法进行新生儿筛查 • 1976年Leeming发现第一例生物蝶呤合成酶PTPS缺乏 • 1983年美国Woo克隆了PKU的致病基因苯丙氨酸羟化酶,为基因诊 断和产前诊断开辟了道路。
18
CH的后果?
19
20
甲状腺素作用?
加速细胞内氧化过程,增加酶活力,促进新陈代谢
促进蛋白质合成
促进糖的吸收、糖原分解和组织对糖的利用 促进脂肪分解和利用
21
关于新生儿暂时性甲低
(1)母亲服用抗甲状腺药物---胎盘---影响胎儿甲状腺功能
(2)孕母或婴儿生后接触含碘化合物—机体为防止碘过高引起T4升高---形成 防御机制---抑制甲状腺球蛋白碘化—减少甲状腺素合成 (3)母亲抗甲状腺抗体(如促甲状腺素受体阻断抗体TRBAb)通过胎盘进入胎 儿引起胎儿暂时性甲低,但不影响甲状腺功能发育 TRBAb半衰期为6.5天,通常在3个月内消失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早期诊断后及应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 手术治疗
男性患儿勿需手术治疗。女性两性畸形患儿宜6个月~1岁 阴蒂部分切除术或矫形术。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红细胞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世界上最 多见的红细胞酶病,本病有多种G-6-PD基因变异型,伯氨 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或蚕豆病,感染诱发的溶血,新 生儿黄疸等。本病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呈 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30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一般生完小孩后,医生都是通过观看婴儿外生殖器判断小 孩是男是女。但是,医护人员在辨认新生儿方方(化名)性 别时,犯了难。近日,蚌埠市就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发 现了首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儿。 “猛一看像个男孩,仔细看,又好像不是男孩。”医 生初步判断方方是男孩,但可能患有两性畸形,以后需要 做手术。 方方今年 3月底出生,记者看到方方在新生儿筛查录 入信息中,性别栏为“男”。蚌埠市妇幼保健院在为方方 做新生儿疾病筛查时,发现方方雄性激素比正常值高出 7 倍。今年4月中旬,经进一步检测,方方性别为“女”, 确诊患有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病因
由于皮质激素合成过程中所需酶的先天缺陷所致 目前能识别的六型,分别为:21-羟化酶缺陷、11B-羟化 酶缺陷、17-羟化酶缺陷、3β羟脱氢酶缺陷、皮质酮甲基 氧化酶缺陷及先天性类脂质性肾上腺增生。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目前能识别的六型,分别为:21-羟化酶缺陷、11B-羟化 酶缺陷、17-羟化酶缺陷、3β羟脱氢酶缺陷、皮质酮甲基 氧化酶缺陷及先天性类脂质性肾上腺增生。
苯丙酮尿症
一、概述
高苯丙氨酸血症(HPA)定义
血苯丙氨酸(Phe)浓度持续>120 mol/L(>2 mg/dl) Phe与酪氨酸(Tyr)比值(Phe/Tyr)>2.0
病因
1.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乏症
2.四氢生物蝶呤(BH4)缺乏症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苯丙酮尿症
高苯丙氨酸血症是一组血苯丙氨酸增高,导致智能发育落后的一组 遗传代谢病 我国于1981年开始进行HPA的新生儿筛查与治疗研究,30多年来, 全国筛查率逐步提高 多数 HPA的诊断已从出现临床症状去医院诊断,向新生儿无症状的 生化筛查和基因诊断转变 PKU的早期筛查、鉴别诊断及正确治疗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新 挑战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
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一对隐性基因。只携带1个致病突变的个体不发病,只 有携带2个相同的致病基因(纯合子)才致病
PKU特点:
1.危害严重性,但可治可防 2.终生性 3.遗传性,影响家庭与社会 4.治疗长期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 1. 2. 3. 4. 5. 父母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杂合子) 患儿是纯合子 患儿母亲每次生育有1/4可能为患儿 近亲结婚的子女发病率较一般人群为高 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BH4缺乏症
临床表现与PAH缺乏症相似
头发由黑变黄、皮肤颜色浅淡 尿液、汗液鼠臭味 智能发育落后明显 另有抽搐、躯干肌张力异常,如松软、 角弓反张、四肢肌张力增高或低下等
三、PKU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新生儿筛查
出生72小时(哺乳6~8次以上)的新生儿采集足跟血于干滤纸片, 采用荧光法或串联质谱法(MS/MS)测定血Phe浓度进行HPA筛查
六、预后和预防
患儿的预后与疾病轻重、胎儿期脑发育、治疗早晚、血Phe浓度、营 养状况、治疗依从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新生儿筛查诊断,在新生儿期开始治疗的多数患儿智力及体格发育可 以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很多患者能正常就学、就业、结婚、生育
合理的个体化饮食治疗是保证患儿的远期预后的关键
少数患者即使筛查、早期治疗,智能发育仍落后于正常儿童,成年期 存在认知、精神异常或社交能力落后等问题
二、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