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质岩石学:第四章 变质岩的主要类型-动力变质岩类

变质岩石学:第四章 变质岩的主要类型-动力变质岩类


4.2.1 概述
动力变质岩虽数量不多,但分布却十分广泛,也 很常见。其空间分布主要与断裂构造带密切相关,常 沿断裂带展布方向呈带状分布,尤其在区域性深大断 裂带中更为常见。
对动力变质岩的研究,可以确定断裂带的存在和 判别断裂带的性质,这对地质调查和找矿、水利设施 和工程建设、储层划分和圈闭、环境的区域稳定性评 价和保护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左 表 为 动 力 变 质 岩 的 分 类
4.2.2 动力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动力变质岩的命名首先是按分类表确定基本岩石 名称;然后根据原岩或矿物成分等进一步命名。
构造角砾岩如能恢复原岩,则在基本名称前冠以 原岩名称。如花岗质构造角砾岩,等。也可根据应力 性质命名,如:压性构造角砾岩,等。
碎裂岩类的命名在能恢复原岩,则将原岩名称作 形容词,如:碎裂正长岩、花岗碎裂岩,等。
4.2.1 概述
粒内滑移的宏观变化 a.石英波状消光及裂纹;b.云母的扭折;c.斜长石的变形双晶
4.2.1 概述
岩石和矿物的脆性变形主要表现为碎裂。这是由 于温度低,而应力强度大、应变速率较大、很快超过 了强度极限所致。
脆性变形首先是产生裂纹,继而则破碎。在破碎 的开始阶段,尚保留颗粒外形和原岩总的结构特征, 进而大颗粒碎成小颗粒并发生位移,原岩结构被破坏。
第四章 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区域变质岩类 动力变质岩类 接触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气成热液变质作用及其岩石 混合岩化作用及混合岩
4.2 动力变质岩类
4.2.1 概述
动力变质岩 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因为动力变质作用常和构造运动有关,且以矿物 的变形、破碎为主,所以动力变质岩又被称为:
碎 裂 花 岗 岩
4.2.3 主要的动力变质岩
未破碎的颗粒
碎斑
花岗碎裂岩
碎基
4.2.3 主要的动力变质岩
3.糜棱岩(mylonite) 是强烈韧性变形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细小的碎粒 处在塑性流变状态下而呈定向排列,形成面理和线理。 岩石外貌致密、坚硬,肉眼下难分辨其颗粒,有时可 见少量凸镜状定向的碎斑。 原岩常为砂岩类、花岗质岩石,故主要矿物成分 是石英和长石,并常被压扁、拉长。碎基中有时残留 有稍大的石英、长石单个晶粒的碎斑,其粒内变形明 显;也可见压力影、云母鱼、带状石英等应力生长矿 物。根据其特征,可判断应力的性质。
广泛分布于浅构造层次的构造破碎带内。其出露 宽度可达数百米,延伸数十至数百千米。
4.2.3 主要的动力变质岩
2.碎裂岩(cataalastite) 原岩在较强的应力作用下,受到挤压破碎而形成。 其粒化作用仅发生在矿物颗粒的边缘,而且以破碎为 主,基本不产生粒内变形,因而颗粒间的相对位移不 大。
碎裂岩中矿物可产生裂缝,机械破碎,晶面、解 理面、双晶面弯曲,云母等片、柱状矿物弯曲、扭折, 石英透镜化及形成碎边,波状消光及变形双晶,等。 这些现象造成矿物颗粒界线模糊不清,光泽变暗。
4.2.2 动力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表3-3 动力变质岩的分类
变形特点
结构类型
结构特征 碎基含量(%) 新生矿物含量(%)
岩石类型
破碎角砾结构
<15
脆 性 变 形
碎裂结构 碎 裂 的 碎斑结构
碎粒结构
碎粉结构
15~50 50~90
>90
初糜棱结构 糜
15~50
棱 糜棱结构


50~90

超糜棱结构
>90
4.2.1 概述
动力变质作用引起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 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与应力的性质、强度和作用的时 间长短和岩石本身的性质有关。
由于岩石和矿物力学性质的差异,在应力作用下 可发生韧性变形或脆性变形。
韧性变形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表现出来,常见的有 矿物的波状消光、粒内滑移(直线和双晶滑移)、扭 折、变形双晶,等。粒内变形也称为显微构造或构造 岩的组构。
4.2.2 动力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糜棱岩的进一步命名,如能恢复原岩,则将原岩 名称冠于前面;如原岩不易恢复,则可据主要矿物来 命名,如:闪长质糜棱岩、长英质糜棱岩,等。
千糜岩的命名主要根据矿物成分,如:长石绿泥 石绢云母千糜岩。
糜棱千枚岩、片岩及片麻岩类的命名与一般千枚 岩、片岩、片麻岩相似,依据主要根据矿物成分进行, 如:云母石英(糜棱)片岩,等;有时也可相应称为 构造片岩等,如:长英质构造片岩,等。
4.2.3 主要的动力变质岩
碎裂岩中可见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方 解石等新生矿物。岩石一般不发育片理,多为块状、 角砾状、透镜状构造,偶尔也具带状构造。
碎裂岩在断裂带经常
可见,如四川都江堰有碎
裂花岗岩,四川泸定有斜
长角闪质碎裂岩,河北密
云有碎裂片麻岩,山东泰
山有碎裂花岗闪长岩等。
碎裂正长岩
4.2.3 主要的动力变质岩
4.2.3 主要的动力变质岩
1.构造角砾岩(tectonobreccia) 原岩破碎成角砾状,角砾间为破碎细屑充填。属 脆性变形程度较弱的岩石。按应力性质可分为:张性 角砾岩(角砾大小不一,边缘不整齐,排列杂乱,常 有外源碳酸盐质、硅质、铁质等胶结物);压性或压 扭性角砾岩(角砾因挤压磨蚀而有圆化现象,略呈定 向排列,外源胶结物较少)。
构造岩 或 断层岩
提示: 未固结的断层透镜体、角砾和断层泥不 属于 “岩石”的范畴!
4.2.1 概述
动力变质作用主要由应力(Ps)作用引起。 当出现重结晶和变质结晶时,温度(T)也是其 影响因素之一;可有流体相的加入。 应力使岩石、矿物发生强烈错动时会产生较高温 度,或伴有溶液的活动,则温度、溶液的影响明显增 强,促使碎裂的岩石部分或全部重结晶。这在断裂带 的某些应力局部集中地段较为常见。
变 形
变晶糜棱结构 变
50~90
晶 的 糜棱变晶结构
10~50 <10
很少或无
<10 10~50 50~90
>90
构造角砾岩 碎裂××岩
碎裂岩 碎斑岩 碎粒岩 碎粉岩 初糜棱岩 糜棱岩 超糜棱岩 千枚糜棱岩(千糜岩) 糜棱千枚岩 糜棱片岩或片岩、片麻岩
脆性高应 变速率
次显微颗粒或玻璃
假熔岩 (假玄武玻璃)
碎裂作用一般由颗粒的边缘开始,使矿物边缘破 碎成棱角锯齿状,进而发展到中心,直至研磨、粉碎 成粉末状。
4.2.1 概述
韧性变形和脆性变形是可以过渡和转化的。 目前一般认为,在地壳浅处(浅构造层次,通常 在地下<4km),围压较小,温度较低,以脆性变形 为主; 在中-深构造层次(地下>10km)以韧性变形为 主。成深度大于10km~15k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