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中成药介绍

常见中成药介绍

养阴生津,清热利咽,润肺开音。
用于急慢性咽喉炎。
不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痛及声哑者。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清咽丸
桔梗、寒水石薄荷、甘草、乌梅
清热利咽。
声哑失音。
孕妇忌服。 忌食烟、酒、辛辣、油腻食物。
8
补益剂
补中益气丸
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当归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牛黄解毒片
牛黄、雄黄、石膏、冰片、大黄
清热解毒。
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孕妇忌用。老年、体弱、大便溏薄者慎用。
六应丸
丁香、蟾酥、雄黄、牛黄、珍珠、冰片
解毒,消肿,止痛
用于火毒内盛,乳蛾,喉痹,疖痈疮疡,咽喉炎以及虫咬等。
同上
板兰根颗粒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肺胃热盛导致咽喉肿痛。
龙胆泻肝丸
黄连、黄芩、黄柏、石膏、栀子
泻火解毒,疏散风热。
上焦风热或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耳鸣,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尖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孕妇忌用。老年、体弱、大便溏薄者慎用。
明目上清丸
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石膏、熟大黄、车前子
清热散风,明目止痛
迎风流泪类非处方药药品。
孕妇、年老体弱、白内障患者忌服。
1.孕妇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左金丸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当归龙荟丸
当归、龙胆、芦荟、青黛、栀子、黄连
泻火通便
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
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金果饮
地黄、玄参、麦冬、南沙参、太子参、胖大海、西青果
桂附地黄丸
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
温补肾阳
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
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阴虚内热者不适用。
左归丸
三补、菟丝子、枸杞子、牛膝
温补肾阳
肾阳虚
同上
大补阴丸
熟地黄、知母、黄柏、龟甲、猪脊髓
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
阴盛阳衰者不宜用。
二至丸
滋补肝肾之阴
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内有实热及阴虚火旺,咳嗽失血者禁用。本品为纯补之剂,凡病邪未尽者不宜用。
八珍丸
党参、炒白术、茯苓、甘草、当归
补气血,调月经。
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月经不调
孕妇慎用,月经频至且经量多者忌服。
乌鸡白凤丸
乌鸡、鹿角胶、人参、黄芪、当归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实证者慎用。孕妇忌服。服药期间不食辛辣生冷食物。
六味地黄丸
熟地、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丹皮
滋阴补肾。
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脾虚食少便溏者慎用;忌食辛辣食品。
杞菊地黄丸
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
滋肾养肝明目。
凡阴虚发热、阳气欲脱、实热证者不宜应用。
人参健脾丸
人参、木香、茯苓、当归、陈皮
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饭前服用或进食同时服。 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
十全大补丸
党参、炒白术、炙甘草、茯苓、当归
温补气血。
主治肝肾阴虚。
首乌丸
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
肝肾两虚,头晕目花,耳鸣,腰酸肢麻,须发早白。
归脾丸
党参、白术、黄芪、甘草、茯苓等。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心脾两虚之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又治营血不足、脾虚不能统血所致的各种出血症。
常 用 中 成 药 简 表
1.解表剂(表证)
药名
处方
功 效
主 治
使用注意事项
主要组成
银翘解毒片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服药期间忌粘腻及生冷食物。风寒感冒者忌用。
双黄连颗粒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感冒退热颗粒
清热解毒。
内科感冒类非处方药药品。用于风热感冒所致的发热,咽喉肿痛;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鼻窦炎口服液
辛夷、荆芥、薄荷、桔梗、柴胡、苍耳子、白芷
通利鼻窍。
五官科用药。用于鼻塞不通,流黄稠涕;急、慢性鼻炎,副鼻窦炎等。
忌烟酒、辛辣、鱼腥食物。凡属鼻涕清稀的虚证型患者忌用。
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忌食酸性及生冷食物。
知柏地黄丸
滋阴降火。
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明目地黄丸
熟地、山茱萸、丹皮、山药、茯苓等。
滋肾,养肝,明目。
肝肾阴虚之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有外感及风热目疾者勿用。忌辛辣刺激之物。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同服。
4
祛暑剂
十滴水
健胃,驱风。
暑湿类非处方药药品。治疗因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等。
六合定中丸
祛暑化湿,健脾和中
中暑,霍乱转筋,泄泻,痢疾,伤饮食,心胃痛。
藿香正气口服液
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
解表祛暑,化湿和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夏伤暑湿,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
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炙甘草
清肝泻胆,利湿热。
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
性味苦寒,久服易伤脾胃,故凡脾胃虚弱者,不宜久服,孕妇有胃寒者慎用。
胆宁片
大黄、虎杖、青皮、陈皮、郁金、山楂、白茅根
疏肝利胆,清热通下
用于肝郁气滞,湿热未清所致右上腹隐隐作痛、食入作胀、胃纳不香、嗳气、便秘;慢性胆囊炎见上述症候者。
阴虚火盛者忌服。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5温里剂艾附暖宫丸源自理气补血,暖宫调经。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腰酸带下。
6
表里双解剂
防风通圣丸
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
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体虚便溏者慎用,孕妇忌服。
7
清热剂
黄连上清丸
2.泻下剂
麻仁丸
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木香、陈皮
润肠通便。
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孕妇忌服,习惯性流产、体虚、年老者不宜常服,血少阴亏的便秘也应慎用。
3
和解剂
逍遥丸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芩
舒肝清热,健脾养血。
肝郁血虚,肝脾不和,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
忌辛辣、生冷食物,孕妇忌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