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的防治与预测预报方法
作者:姚广忠张静华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年第08期
稻飞虱又名稻浮尘子,在南方稻区以褐飞虱为主,其次为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在东北较为常见的则为灰飞虱和白背飞虱。
1.调查方法
1.1 越冬调查在稻飞虱越冬区进行,每年2月中下旬至耕翻前调查1次。
①成、若虫虫量调查:采用目测法,分别记录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低龄和高龄若虫及长翅成虫、短翅成虫的雌、雄数量,并折算每公顷虫量,记载调查内容。
②卵量调查:拔取稻苗25~50株,剥查卵条和卵粒,折算百株有效卵粒,记载调查内容。
1.2 灯光诱测诱测灯安装应紧靠稻田,诱测灯直径300米范围内无高度超过6米的建筑物和丛林,距路灯等干扰光源300~350米。
用200瓦白炽灯或用20瓦黑光灯(波长为3650纳米)作
标准光源。
灯源离地面1.5米,上方架设防雨罩,下方装集虫漏斗、杀虫和集虫装置。
从当地最
早见虫年份的成虫初见期前10天开始,至常年成虫终见后10天结束。
每天天黑前开灯,天明后关灯。
将逐日诱得的稻飞虱成虫计数,并区别白背飞虱、褐飞虱种类和各种种类的雌雄成虫数
量。
当日诱虫量较大,总重量超过50克时,将所诱集的成虫均匀平铺于瓷盘内,用“十字交叉”法将虫分为4等份,如1/4虫量仍超过50克时,继续等分,使1/4虫量低于50克后,再分类、记数。
将各类型稻飞虱数量×4n(n为等分次数)即为各类总诱获量。
同时记录开灯时的天气状况,记载观
测结果。
1.3 田间虫量系统调查调查在观察区内进行,观察区面积应在30公顷以上。
选有代表性的类型田作固定系统调查田。
有条件时设立观测圃,其面积不少于667平方米。
①秧田调查:稻飞虱越冬区或常年秧田稻飞虱发生量较大的地区,秧苗三叶期始至拔秧前进行。
以调查成虫为主。
选主要类型秧田3块,采用目测法或扫网法随机取样,每块田10个点。
目测法;目测计数每0.25平方米秧田内成虫数量。
扫网法:用直径为53厘米的捕虫网来回扫取宽
幅为1米(0.5平方米的面积)秧苗,统计捕虫网内成虫数量,并折算为每1平方米秧田的成虫量,记载调查结果。
②本田调查:水稻移栽后,自诱测灯下出现第一次成虫高峰后开始,至水稻成熟收割前2~3
天结束。
选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的各类型田3~5块,采用平行双行跳跃式取样,每点取2丛。
每块田的取样丛数可根据稻飞虱虫口密度确定。
规定为:每丛稻飞虱虫口密度低于5头时,
每块田查50~100丛;每丛5~10头时,每块田查30~50丛;每丛大于10头时,每块田查20~30丛。
采用33厘米×45厘米的白搪瓷盘作载体,用水湿润盘内壁。
查虫时将盘轻轻插入稻行,下缘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连拍三下,每点计数1次,记录各类飞虱的成、若虫数量。
每次拍查计数后,清洗白搪瓷盘,再进行下次拍查,记载调查结果。
1.4 田间卵量系统调查在观测区内选择不同类型田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点取1~2丛,每丛拔取分蘖1株,主害代前一代取50株,主害代取20株。
秧田采用棋盘式取样10点,每点10株。
将取样稻株带回室内镜检剖查卵条和卵粒,记录未孵化有效卵粒数、寄生卵粒数、孵化卵粒数以及卵胚胎发育进度,记载调查结果。
1.5 大田虫情普查主害前一代二、三龄若虫盛期普查1次,主害代防治前和防治10天后各普查1次,共查3次。
在观察区和辖区范围内调查每种主要水稻类型田不少于20块,总面积不少于1公顷。
每块田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5~10点,每点2丛。
调查方法同本田系统调查。
计数成虫、高龄若虫和低龄若虫,计算褐飞虱百分率,记载调查结果。
1.6 主要天敌调查
①捕食性天敌调查:在系统调查田中选主要类型田1块,每月的10日、20日、30日调查1次,结合系统调查进行,以查蜘蛛和黑肩绿盲蝽为主。
有条件时将蜘蛛区别种类,记载调查结果。
②寄生性天敌调查:在各代成虫主峰期进行。
每代抽查雌成虫及高龄若虫50头,先目测螯蜂寄生虫数,再抽查线虫寄生虫数,计算寄生率。
卵期寄生性天敌调查结合卵量调查进行,记载调查结果。
1.7 为害状况调查于各类水稻黄熟期前2~3天进行。
采用大面积巡视目测法,记录调查区内有“冒穿”出现的田块数和面积,折合净“冒穿”面积,计算占调查区田块和面积的百分比。
记载调查结果。
2.预测预报方法
根据灯下、田间系统调查结果,结合历年当地稻飞虱发生情况,对稻飞虱发生期、发生量和防治适期进行预报。
2.1 发生期预测根据灯下成虫消长情况,结合水稻生育期和田间虫、卵发育进度系统调查结果,用历期法分别对稻飞虱产卵高峰期、孵化高峰期、三龄若虫盛期、成虫高峰期进行预测。
2.2 发生量预测根据田间虫量、卵量系统调查结果,计算各类型田加权平均虫、卵量,参照发生程度的分级划分发生程度,并作出预报。
2.3 防治适期预测主害代的防治适期,应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防治。
根据虫害代的上一代田间各虫态比率,用发育历期推算低龄若虫盛期,作出防治适期预测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