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物流管理船舶留置权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船舶留置权,是指以船舶为客体的留置权,是船舶担保物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保护海事债权人的利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海运实践活动中经常性涉及。
但我国《海商法》第25条仅界定了特定意义下的船舶留置权,掩盖了其他船舶留置权的法律地位,从而使船舶留置权制度的各方面模糊不清,同时船舶留置权与其他担保物权的受偿关系也不完整,船舶优先权恒定先于船舶留置权这种做法并不妥当,同时我国《海商法》在船舶留置权制度方面还存在另外一些其他亟需解决的不完善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国海运实践中经常产生争论与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比较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海运业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完善,基于上述原因,根植于我国海商法实践,来展开本文的论述,以期完善我国的《海商法》。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1、船舶留置权定义的问题;2、船舶留置权与其他船舶担保物权的竞合,以及相互之间的受偿顺序关系的问题;3、我国海商法关于留置权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与相关问题,如船舶留置权的构成要件、实现方式、消灭的规定等;4、提出针对以上问题的作者的观点,以期完善我国的船舶留置权制度。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目前,在海商法实践中,对于船舶留置权的定义存在较大争议,《海商法》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本文将结合专家学者的建议,给出自己的船舶留置权的定义;2、船舶留置权与其他相关船舶担保物权之间的竞合与受偿的先后顺序在《海商法》中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本文将给出作者的这方面的观点;3、我国《海商法》在船舶留置权的构成要件、实现方式、留置权的消灭等问题上均没有作出规定,本文作者将给出自己的观点,从个人的角度解决相关问题。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通过查阅大量与船舶留置权相关的文献、期刊和网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
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于将要阐述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
本文以科学的法律思维方式为指导,以我国《海商法》关于船舶留置权制度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为主线。
首先,阐述了船舶留置权的定义;其次,是船舶留置权与其他船舶担保物权的竞合与受偿的优先顺序的问题;再次,船舶留置权制度的其他问题与缺陷;最后,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本文的研究在参考相关学者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点,采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12.24,前完成开题报告(电子稿),文献综述(电子稿);2011.01.14,开题报告修改,并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任务书终稿上交到系里;2010.01.24,收集资料,完成论文初稿;2010.03.18,交二稿2010.04.28,确定终稿,连同毕业实习相关材料上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评阅后,由指导教师将签有审核意见的毕业环节所有材料上交系主任处;2011.05.05,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1]司玉琢.海商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刘乔发.《物权法》与《海商法》对船舶物权制度规定之区别[J].中国海事,2008(3):7.[3]关正义,孙光.船舶留置权法律制度的特殊性[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9(9):3.[4]李璐玲.对《海商法》中船舶留置权界定的反思[J].法学,2009:2[5]周后春.论船舶留置权的法律适用[J].广州大学学报,2007(5):5[6]吴星奎.船舶优先权与船舶抵押权竞合解析[J].第二届广东海事高级论坛文集.[7]王金玉.船舶留置权在船舶担保物权中的优先顺序[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9(9):3.[8]高峰.船舶留置权与船舶优先权顺位之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3.[9]邬远和.船舶留置权若干法律问题探讨[J].世界海运,2006(12):6.[10]邹涛,王大安.浅析船舶留置权制度[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2[11]Brad M.Caldwell, Marina Operator’s Liens[12]The Legislature of the State of Florida. House Bill No.201[M].Laws Of Florida,2006: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物流管理船舶留置权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一、说明材料来源情况在了解船舶留置权的相关概念,并对写作重点与框架进行定位后,为了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论点,充实论文的广度和深度,我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搜集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加以归纳、分类、汇总。
首先,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大量论文所需的电子资料,包括从CNKI、万方、超星、维普、Elsevier等电子数据库中下载相关的中文及外文文献,同时查阅学校图书馆所藏的与论文相关的书籍、期刊等文献资料,包括《新编海商法》、《物权法》、《明法通则》等著作。
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总结归纳,对论文的总体概念作了了解,并列出论文提纲。
其次,我查询了一些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对论文的内容进行充实。
比如“广驳运557”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留置权纠纷案等案例。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汇总归纳,自己论文的理论来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对船舶留置权含义进行界定,并展开相关论述的,比如李璐玲的《对〈海商法〉中船舶留置权界定的反思》等;(2)对船舶留置权的性质、特征、以及受偿顺序等相关内容为主进行相关论述的,如邹涛、王大安的《浅析船舶留置权制度》,邬远和的《船舶留置权若干法律问题探讨》,吴星奎的《船舶优先权与船舶抵押权竞合解析》等;(3)从船舶留置权的适用范围方面展开论述的,如张婷、周后春的《论船舶留置权的法律适用》等;(4)通过具体海运中的实践情况与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展开相关论述的,如熊昊天的《浅议船舶留置权》、石福新、高卫平的《海运留置权有关问题探讨》,徐俊强的《船舶留置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等二、研究综述船舶留置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船舶留置权定义的界定、物权法与海商法中涉及的留置权的联系与区别、留置权的性质以及法律特征、留置权与其他相关权利(船舶优先权、抵押权等)的竞合与受偿顺序、留置权制度的适用等方面的内容留置权定义的界定方面,我国《海商法》第25 条第二款规定,“前款所称船舶留置权,是指造船人、修船人在合同另一方未履行合同时, 可以留置所占有的船舶,以保证造船费用或者修船费用得以偿还的权利。
”这是指狭义上的船舶留置权,在此定义下,留置权人只能是造船人与修船人,这一定义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争论与思考,罗剑雯、宋妙艺在《论海商法中的船舶留置权》一文中指出,船舶留置权人不仅仅限于造船人与修船人,船舶留置权是下列权利主体享有的以船舶为标的的留置权:(一)造船人;(二)修船人;(三)承拖方;(四)救助方。
而许俊强在《船舶留置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一文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海事请求权人非因侵权行为而占有他人船舶时,在同该船有关联的债权获得清偿前, 依法对该船享有扣留并置于其控制之下的权利,同时还有众多学者与专家都给出了自己的有关船舶留置权的定义,总之,对于船舶留置权的定义,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船舶留置权与优先权、抵押权的竞合与三者之间的受偿顺序方面,邹涛、王大安在《浅析船舶留置权制度》一文中指出,根据1993年的《统一船舶优先权和船舶抵押权若干规定的国际公约》以及德国、韩国、日本等相关法律与法典的规定,结合我国物权法第239条的规定,得出了船舶留置权优先于船舶抵押权和质权受偿而后于船舶优先权受偿的结论。
而这也是我国海商法实践中基本遵守的规则,当然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船舶留置权的受偿顺序次于船舶优先权并没有什么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而其显示必要性也令人感到困惑,他们认为船舶优先权所担保的债权通常不具有提高船舶交换价值的作用,而船舶留置权则不同,其所担保的债权均具有提高船舶价值的作用。
针对这样的观点,李璐玲在《对〈海商法〉中船舶留置权界定的反思》一文中辩解到,船舶留置权制度的建立应综合考虑特定的社会、经济、人文等相关因素,体现其立法宗旨,驳斥了上述观点,同时作者在本文中详细阐述了为何船舶留置权优先于船舶抵押权和质权受偿而后于船舶优先权受偿的原因,同时对船舶留置权的主体进行了拓展。
当然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学者专家对这样的先后受偿顺序是否合理提出了质疑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船舶留置权的性质和特征方面,邬远和在《船舶留置权若干法律问题探讨》一文中指出,关于留置权的性质,虽然在大陆法系国家也没有得到统一,但从我国《明发通则》,特别是我国《担保法》对留置权的规定来看,留置权应当是一种法定担保物权,同时作者将船舶留置权的特征概括为:(1) 以根据造船合同或修船而占有船舶的造船人和修船人为权利主体;(2)以根据造船合同或修船合同而占有的船舶为客体;(3)作为留置权的船舶必须是债务人享有所有权的船舶;(4)一般须通过法院拍卖实现二次效力。
而邹涛、王大安在《浅析船舶留置权制度》一文中,将船舶留置权的特点概括为:(1)法定性;(2)船舶留置权的行使具有二次效力性;(3)船舶留置权具有不可分性;(4)船舶留置权具有从属性。
留置权制度的适用方面,由于各国海商法关于船舶留置权之规定不一致,因此,在涉外船舶留置权法律关系中就需要作出法律选择,国际社会关于船舶留置权的法律适用主要有适用船旗国法、适用被留置船舶所在地法律、适用当事人约定的法律、适用法院地法几种立法实践。
周后春在《论船舶留置权的法律适用》一文中对上述几种立法实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解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对船舶留置权的法律适用应实行分割制,船舶留置权的不同方面应适用不同的法律,并建议中国《海商法》将船舶留置权的法律适用规定为:船舶留置权适用当事人所约定的法律,但当事人所约定的外国法关于船舶留置权的规定比内国法更宽泛则应排除适用(第1款)。
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时,适用被留置船舶的所在地法(第2款)船舶留置权对第三人的影响适用被留置船舶的所在地法(第3款)。
船舶留置权的受偿顺位适用船旗国法(第4款)。
船舶留置权的实现适用法院地法(第5款)。
三、有关船舶留置权自己的观点与主张船舶留置权是海事实践中一种极为重要且广泛涉及的法定担保物权,然而由于我国海商法在船舶留置权制度的设计上存在比较大的漏洞与不完善,从而导致在航运实践中涉及船舶留置权的问题时,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纠纷,给船东、海事债权人、海事债务人以及其他相关利益方在处理于解决船舶留置问题时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与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国海运业的市场经济规范与秩序。
因此本致力于我国海商法关于船舶留置权制度的优化与完善。
一)就船舶留置权的定义及构成要件,我国《海商法》第25条界定的船舶留置权的含义显然是国语狭窄了,船舶留置权是一种以船舶为标的物的法定担保物权,个人认为,船舶留置权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1)船舶建造人对新建造或改造船舶的船舶留置权;(2)船舶修理人对所修理船舶的船舶留置权;(3)海难救助人对被救助船舶的船舶留置权;(4)沉船打捞人对被打捞船舶的船舶留置权(不限于强制打捞);(5)拖带人对被拖带船舶的船舶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