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富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怒,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卷182)(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B.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C.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D.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运输方式,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B. 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农田。

天子躬耕,可表示重视。

C. 兵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军械、军令、屯田、赋税等。

D.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明代尤其重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 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 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 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②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答案】(1)B(2)C(3)D(4)①在朝廷官员中他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住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②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

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解析】【分析】(1)解答断句题,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这句话的含义是:马文升文武双全,擅长应对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

他在边镇建功立业,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

他特别注重气节,磨练端方不苟的正直品格,一生走正直之道。

根据对文句的理解,“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朝端”朝中,前面要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C。

根据理解原句,“外国皆闻其名”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

“外国”国外人,前面要断开,据此可以排除D。

故选B。

(2)选项C,对兵部职权范围说法有误。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工部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

故选C。

(3)选项D,“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曲解文意。

原文是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了那里离开了。

故选D。

(4)此题中第①小题的关键词语有“班列”、“推心”、“莫”。

“班列”原指“朝班的行列”,此处可指“朝廷”或“朝官”,据上下文文意译为“朝廷官员”。

“推心”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单用,但从成语“推心置腹”中仍可看出这一用法的意义,其实在文中就是诚心诚意的意思。

“莫”是否定性的无定指示代词,意思是“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哪里”,联系到具体语境,这里译为“没有人”。

第②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未尝”、“时事”、“辄”三处,“未尝”是“未曾”、“不曾”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例如“一整夜未尝合眼”。

“时事”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当时的政事”、“世事”,与现代汉语中所说的“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有明显的区别,虽然考生可能不易分辨,但从上下文可以推出来。

“辄”作为副词表示“总是”、“就”等意义。

翻译中选用“莫”、“辄”,是为了弥补没有专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不足。

故答案为:⑴B;⑵C;⑶D;⑷①在朝廷官员中他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住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②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

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附参考译文】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特很有气力。

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之职。

历任山西、湖广巡按御史,刚直的品格非常显明。

成化初年,被召任南京大理寺卿。

平定满四之乱后,记功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救济巩昌、临洮饥民,安抚流民,业绩很突出。

当时,在黑水口打败入侵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

后又晋升为右都御史,总督漕运之事。

淮安、徐州、和州发生饥荒,文升从江南调十万石粮食和盐价银五万两去救济。

孝宗即位,召他入朝担任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他上奏了十五件事,全都经过讨论后付诸实施。

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耕藉田,教坊进献杂戏。

文升严肃地说:“新登基的天子应当让他知道农事的艰难,弄这些杂戏干什么?”就斥退了他们。

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仍像以前那样督率团营。

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兵政荒废松弛,西北的少数民族时时伺机入侵北方边境地区。

文升严格考查各位将校,贬退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军官。

奸佞的人十分怨恨他,夜间拿上弓箭等在他门旁,有的人写了诽谤的书信射入东长安门内。

马文升在兵部任职十三年,尽心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事务方面,他多次上疏条陈应当做的事情。

只要事关国家应当说的话,即使不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话没有不说完的。

曾经因为太子年已四岁,应该及早进行教育。

文升请求挑选淳朴严谨、老成又懂历史的人,由他们照顾抚养太子,凡是太子的言语举止都要用正道来引导。

山东长久干旱,浙江以及南畿发生水灾,马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救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

孝宗完全彻底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纪最大又德高望重,孝宗也十分信任他,朝中各位大臣没有谁敢有怨言。

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取代了屠滽,倪岳去世,就由马文升替任。

南京、凤阳发生大风雨,房屋被毁坏,树木被风拔起,马文升请求孝宗缩减饮食、撤去乐舞,修养德性、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断绝游玩和宴饮,停办不太紧急的事,停止额外织造,赈济灾民,捕捉盗贼。

事后,文升又上奏吏部主管的十件事。

孝宗全都赞赏并接纳了。

正德年间,朝政已经转移到宦官手里,文升年老了,接连上疏要求离开,武宗答应了。

文升在家闲居时,无事从不到州府去。

谈及时政,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正德五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马文升文武双全,擅长应对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

他在边镇建功立业,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

他特别注重气节,磨练节操,一生走正直之道,他去世一年后,大盗赵燧等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此地,就放弃抢劫离开了。

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舍之而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纮字君章,起进士,为永年令。

岁荒,民将他往,召谕父老曰:“令不能使汝必无行,若留,能使汝无饥。

”皆喜听命。

乃官给印券,使称贷于大家,约岁丰为督偿,于是咸得食,无徙者。

明年稔,偿不愆素。

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

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

纮每议狱,必傅经谊。

又论:“天下囚应死,吏懦不行法,辄以疑谳。

夫杀人而以疑谳,是纵民为杀之道也。

请治妄谳者。

”不从。

擢刑部郎中。

元祐初,为夏国母祭奠使。

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至,衣毛裘,且不跪受诏。

纮责之曰:“天王吊礼甚厚,今不可以加礼!”夏人畏惧加敬。

他日,夏使至,请归复侵疆。

纮逆之至馆,使欲入见有所陈,纮止之,答语颇不逊。

纮曰:“国主设有请,必具表中,此大事也,朝廷肯以使人口语为可否乎?”随语连拄之,乃不敢言。

知郓州。

尝有揭帜城隅,著妖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