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中心的内部布局配送中心内部布局规划包括物流作业区域、辅助作业区和建筑外围区域三部分。
与物流作业区域相对应,辅助作业区域和建筑外围区域也统称为外围辅助活动区域。
1物流作业区域布置以物流作业为主,仅考虑物流相关作业区域的配置形式,由于物流配送中心内的作业形态大部分为流程式作业,不同的订单有相同的作业程序,因此适合以生产线式的布置方法进行规划。
若是订单、物品特性或拣取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则可以考虑将物流作业区域分为数个不同形态的作业线,以区分处理订单内容,再经由集贷作业予以合并,如此可有效率地处理不同性质的物流作业,类似与工厂中群组布置的观念。
物流作业区域包括收货区、理货区、保管场所、分类区、流通加工区、发货区。
2辅助作业区域的布置除了物流作业以外,物流配送中心还包含一些管理或行政性的辅助作业区域。
这些区域与物流作业之间无直接流程性的关系,因此适合以关系型的布置模式作为区域布置的规划方法。
物流作业区可视为一个整体性的活动区域,分析各辅助作业区域及物流作业区域之间的相关活动关系,以决定各区域之间相邻与否的程度。
采用此方法较为简便,可以减少相关分析阶段各区域间的复杂度。
但是由于配置方位与长度比例的限制会增加,因此配合规划者的经验判断,仍需作适当的人工调整,或者以人工排列方式取得初步的布置方案。
3建筑外围区域的布置建筑内的相关区域布置完成后,还需对建筑外围的相关区域,如厂区通道、停车场、对外出入大门及联外道路行驶等,规划整个物流中心的厂区布置。
在建筑外围区域布置时,特别需要注意未来可能的扩充方向及经营规模变动等因素,以保留适当的变动性。
4配送中心内部道路设计物流中心总体设计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车流规划的合理与否。
因此,配送中心的设计必须包括“车辆行驶线路图”(1)为了保证配送中心内车辆行驶秩序井然,一般采用“单向行驶,分门出入”的原则。
(2)内部的车道要设计成环形,不应出现尽端式回车场。
图1 配送中心内部规划作业流程和组织结构1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不同模式的配送中心作业内容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配送中心执行如下作业流程:进货一进货验收一入库一存放一标示包装一分类一出货检查一装货一送货。
归纳而言,配送中心的作业管理主要有进货入库作业管理、在库保管作业管理、加工作业管理、理货作业管理和配货作业管理。
图2 配送中心流程图进货入库作业主要包括收货、检验和入库三个流程。
收货作业是从货车上把商品卸下、开箱,检查其数量、质量,之后将有关信息书面化等一系列工作。
收货作业的流程是:收货准备—货车到达—卸货—检查单据—商品核验—收货记录—入库。
收货检验工作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一旦商品入库,配送中心就要担负起商品完整的责任。
一般来说,配送中心收货员应做好如下准备:及时掌握连锁总部(或客户)计划中或在途中的运货量、可用的库房空储仓位、装卸人力等情况,并及时与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沟通,做好以下接货计划:①使所有货物直线移动,避免出现反方向移动;②使所有货物移动距离尽可能短,动作尽可能减少;③使机器操作最大化、手工操作最小化;④将某些特定的重复动作标准化;⑤淮备必要的辅助设备。
检验活动包括核对采购订单与供应商发货单是否相符、开包检查商品有无损坏、商品分类、所购商品的品质与数量比较等。
数量检查有四种方式:①直接检查,将运输单据与供货商发货单对比;②盲查,即直接列出所收到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待发货单到达后再做检查;③半盲查,即事先收到有关列明商品种类的单据,待货物到达时再列出商品数量;④联合检查,即将直接检查与盲查结合起来使用,如果发货单及时到达就采用直接检查法,未到达就采用盲查法。
经检查准确无误后方可在供应商发货单上签字将商品入库,并及时登录有关入库信息,转达采购部,经采购部确认后开具收货单,从而使已入库的商品及时进入可配送状态。
商品在库保管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商品养护,确保商品质量安全。
同时还要加强储位合理化工作和储存商品的数量管理工作。
商品储位可根据商品属性、周转率、理货单位等因素来确定。
储存商品的数量管理则需依靠健全的商品账务制度和盘点制度。
商品储位合理与否、商品数量管理精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商品配送作业效率。
主要是指对即将配送的产品或半成品按销售要求进行再加工,包括:①分割加工,如对大尺寸产品按不同用途进行切割;②分装加工,如将散装或大包装的产品按零售要求进行重新包装;③分选加工,如对农副产品按质量、规格进行分选,并分别包装;④贴标加工,如粘贴价格标签,打制条形码。
加工作业完成后,商品即进入可配送状态。
理货作业是配货作业最主要的前置工作。
即配送中心接到配送指示后,及时组织理货作业人员,按照出货优先顺序、储位区域、配送车辆趟次、先进先出等方法和原则,把配货商品整理出来,经复核人员确认无误后,放置到暂存区,准备装货上车。
理货作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播种方式”,二是“摘果方式”。
所谓播种方式,是把所要配送的同一品种货物集中搬运到理货场所,然后按每一货位(按门店区分)所需的数量分别放置,直到配货完毕。
在保管的货物较易移动、门店数量多且需要量较大时,可采用此种方法。
所谓摘果方式(又称挑选方式),就是搬运车辆巡回于保管场所,按理货要求取出货物,然后将配好的货物放置到配货场所指定的位置,或直接发货。
在保管的商品不易移动、门店数量较少且要货比较分散的情况下,常采用此种方法。
(1)制定配送计划配送计划是根据配送的要求,事先做好全局筹划并对有关职能部门的任务进行安排和布置,全局筹划主要包括:制定配送中心计划;规划配送区域;规定配送服务水平等。
制定具体的配送计划时应考虑以下几个要素:连锁企业各门店的远近及订货要求,如品种、规格、数量及送货时间、地点等;配送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运输方式、车辆种类;现有库存的保证能力;现时的交通条件。
从而决定配送时间,选定配送车辆,规定装车货物的比例和最佳配送路线、配送频率。
(2)配送计划的实施配送计划制定后,需要进一步组织落实,完成配送任务。
首先应做好准备工作。
配送计划确定后,将到货时间、到货品种、规格、数量以及车辆型号通知各门店做好接车准备;同时向各职能部门,如仓储、分货包装、运输及财务等部门下达配送任务,各部门做好配送准备。
然后组织配送发运。
理货部门按要求将各门店所需的各种货物进行分货及配货,然后进行适当的包装并详细标明门店名称、地址、送达时间以及货物明细。
按计划将各门店货物组合、装车,运输部门按指定的路线运送各门店,完成配送工作。
如果客户有退货、调货的要求,则应将退调商品随车带回,并完成有关单证手续。
图3 配送信息系统功能结构模块(1)销售出库管理子系统其所涉及的作业主要包括:自客户处取得订单、进行订单处理、出货准备到实际将商品 运送至客户手中,一切均以对客户服务为主。
(2)采购入库管理子系统采购入库管理子系统是处理与供货厂商的相关作业。
包括商品实际入库、根据入库商品 内容做库存管理、根据需求商品向供货厂商下订单。
(3)库存管理子系统 库存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库存数量控制与库存量规划。
库存跟踪管理 销售出库 管理 经营绩效管理 财务 管理 运输调度 管理 库存 管理 采购入库 管理 配送信息系统配送计划 出库管理 入库管理 采购管理 商品分类 盘点处理 运输资源管理 运输过程控制 配载调度 货物跟踪 加工与包装财务处理系统 绩效管理 经营管理 订单处理 拣货规划人事工资管理 配送资源计划(4)运输管理子系统运输管理子系统主要有货物配载调度、运输过程控制、配送货物的跟踪、配送途中有意外情况的处理、运输资源管理用户签收后的录入与配送数据库的维护等管理功能。
(5)财务管理子系统财务会计部门对外主要使用采购部门传来的商品入库数据,检查供货厂家送来的催款数据,并据此给厂商付款;或由销售部门获取出货单来制作应收账款催款单并收取账款,制作各种财务报表,提供给经营绩效管理系统参考。
(6)经营绩效管理子系统经营绩效管理子系统从各子系统取得数据,制定各种经营政策,然后将政策内容及执行方针告知各部门,并向社会提供配送中心的有关数据。
4.2配送中心组织机构图4 配送中心组织结构5岗位设置配送中心的一些必要的岗位设置应由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来决定。
配送中心一般可以设置以下岗位:总经理:物流中心正常业务的开展;统合、协调、管理、指挥配送中心的日常运作事务;物流业务开发,合同签约;审核配送中心日常收入及支持;物流中心外协业务沟通及签约;物流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及安排;物流中心紧急事务处理。
副总经理:协助总经理,完成物流中心正常业务的开展;紧急情况下代理总经理。
物流部包括服务支持科、验收科、仓管科和配送科。
主要负责物流中心内部主体业务的运作,具体如下: 制定和执行物流工作计划,对物流工作规范进行总结和完善。
合理规划物流仓储系统、运输系统,使工作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负责控制仓租、运输等物流成本,对年度费用进行预算和分析,以提高运作效率。
财务部包括会计室和审计室,负责核对配送完成表单、出货表单,进货表单、库存管理表单,协调控制监督整个配送中心的货物流动,同时负责管理各种收费发票和物流收费统计、配送费用结算等工作。
综合部分为后勤科和行政科,其中后勤科主要负责物业管理及厂区的安全保障,行政科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技能培训。
以上岗位设置是一般配送中心设置的主要岗位。
由于配送中心的规模、设施设备、作业内容、服务对象不同,岗位设置也不尽相同。
图5 配送中心目标市场 蔬菜批发市场 蔬菜 绿荫农场 配送中心宾馆饭店、居政府机关、学校 采购 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