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是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关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
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湿地具有面积大、类型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为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由国家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年~2030年)得到了国务院批准。
《规划》既衔接了目前各部门已经实施的许多与湿地保护相关的规划,又在建设任务上不重叠。
《规划》明确了到2030年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指导原则、任务目标、建设布局和重点工程,对指导开展中长期湿地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目标通过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污染控制等措施,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对退化湿地的全面恢复和治理,使丧失的湿地面积得到较大恢复,使湿地生态系统进入一种良性状态。
同时,通过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以及加强湿地资源监测、宣教培训、科学研究、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水平,从而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到2030年,使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完成湿地恢复工程140."4万公顷,在全国范围内建成53个国家级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
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科研体系。
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区保护、管理、建设体系,使我国成为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先进国家。
其中从2004年到2010的7年间,重点要划建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国际重要湿地,建设油田开发湿地保护示范区,开展富营养化湖泊生物治理;实施干旱区水资源调配和管理工程,退耕(牧)还泽(滩、草),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实施生态移民以及进行科研监测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二、建设布局和分区重点根据全国湿地分布总的特点,考虑到不同区域明显的自然特征,尤其是与湿地形成有关的水文和地质特性、湿地功能、保护和合理利用途径的相似性、行政区域和流域的连续性及实际的可操作性,《规划》将全国湿地保护按地域划分为东北湿地区、黄河中下游湿地区、长江中下游湿地区、滨海湿地区、东南华南湿地区、云贵高原湿地区、西北干旱湿地区以及青藏高寒湿地区,共计8个湿地保护区域类型。
根据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充分考虑各区主要特点和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湿地区设置了不同的建设重点。
东北湿地区。
位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及内蒙古东北部,以淡水沼泽和湖泊为主,总面积约750万公顷。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大小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山地等是我国淡水沼泽的集中分布区。
该区域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使天然沼泽面积大量减少;保护能力薄弱;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
该区建设重点为,全面监测评估天然湿地丧失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变化情况;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及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示范工程,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提供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合理利用模式;加强森林沼泽、灌丛沼泽的保护;建立和完善该区域湿地保护区网络,加强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
黄河中下游湿地区。
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海河流域,行政上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和山东7省(市)。
该区天然湿地以河流为主,伴随分布着许多沼泽、洼淀、古河道、河间带、河口三角洲等湿地。
该区湿地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水资源缺乏,由于上游地区的截流,河流中下游地区严重缺水,黄河中下游主河道断流严重,海河流域的很多支流已断流多年,失去了湿地的意义。
该区建设重点为,加强黄河干流水资源的管理及中游地区的湿地保护,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尝试性地开展湿地恢复的示范,加强该区域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尤其是北京生态圈湿地水资源和华北平原湖区湿地的保护,缓解该地区农业及城市饮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状况。
长江中下游湿地区。
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地区,行政上涉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7省(市)。
该区水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基地,是一个巨大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导致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减弱,水质污染严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
该区建设重点为,通过退田还林、还湖、还泽、还滩、还草及水土保持等措施,使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的面积逐渐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建立合理利用模式和开展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确保这些湿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保护区建设,尤其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水禽栖息地建设,使该区域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滨海湿地区。
涉及我国东南滨海省(区、市),包括杭州湾以北环渤海的黄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大沽河、莱州湾、无棣滨海、马棚口、北大港、北塘、丹东、鸭绿江口和江苏滨海的盐城、南通、连云港等湿地,杭州湾以南的钱塘江口-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河口与海湾湿地。
该区域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是油田开采、过度利用和浅海污染等,导致赤潮频发、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海洋生物栖息繁殖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建设重点为,评估油田开采、盐田和农业开发对三角洲湿地的潜在影响和威胁,加强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立候鸟研究及环志基地;建立具有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增值的湿地开发利用示范区;以生态工程为技术依托,对退化海岸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恢复与重建;调查和评估我国的红树林资源状况,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提供不同区域红树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模式,逐步恢复我国的红树林资源。
东南华南湿地区。
包括珠江流域绝大部分、东南及台湾诸河流域、两广诸河流域的内陆湿地。
行政范围涉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主要为河流、水库等类型湿地。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湿地泥沙淤积、水质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该区建设重点为,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在河流源头区域及重要湿地区域开展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云贵高原湿地区。
包括云南、贵州以及川西高山区,湿地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省的高山与高原冰(雪)蚀湖盆、高原断陷湖盆、河谷盆地及山麓缓坡等地区。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些靠近城市的高原湖泊有机污染严重,对湿地不合理开发导致湖泊水位下降,流域缺乏综合管理,湿地生态环境退化。
该区建设重点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保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生态恢复示范,对高原富营养化湖泊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实施宣教和培训工程,提高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意识,恢复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湿地保护方面的国际形象。
西北干旱湿地区。
本区湿地可分为两个分区:一是新疆高原干旱湿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北疆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和谷地及山麓平原——冲积扇缘潜水溢出地带;二是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宁夏的干旱湿地区,主要以黄河上游河流及沿岸湿地为主。
该区湿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干旱和上游地区的截流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和干涸,原有的一些重要湿地如罗布泊、居延海等早已消失,部分地区成为“尘暴”源,荒漠干旱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建设重点为,加强天然湿地的保护区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与协调,采取保护和恢复措施缓解西部干旱荒漠地区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的湿地环境恶化、湿地面积萎缩甚至消失的趋势。
通过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遏制湿地周边区域土地沙漠化趋势,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保证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青藏高寒湿地区。
分布于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等,地势高亢,环境独特,高原散布着无数湖泊、沼泽,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海拔3500米~5500米之间。
我国几条著名的江河发源于本区,长江、黄河、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河源区都是湿地集中分布区。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草场退化、荒漠化严重,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态环境退化,功能减退。
由于该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区湿地保护尤其是江河源区湿地的保护涉及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该区建设重点为,加强保护区建设及植被恢复等措施,保护世界独一无二的青藏高原湿地,尤其是江河源头地区的重要湿地,发挥该地区湿地的重要储水功能,并使高原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得以栖息繁衍,保护好高海拔湿地。
重点在三江源头、青海湖和若尔盖沼泽地区进行湿地保护和生态示范建设。
三、重点建设内容依据生态效益优先、保护与利用结合、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等建设原则,《规划》安排了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社区建设和能力建设等5个方面的重点建设内容。
湿地保护优先工程。
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建设,建立完善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网络,包括机构、基础设施、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等体系及信息交流能力、社区共管、生态旅游和资源合理利用等项建设内容。
二是湿地污染控制,建立全国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及时监测、预测预报湿地污染和生态环境动态;开展油田开发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加强管理与监督,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健全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减排、收获、复壮、生物治碱等措施,开展富营养化湖泊的生物治理工程,有计划地治理已受污染的海域、湖泊和河流。
湿地生态恢复优先工程。
一是加强水资源的调配与管理,确定全国、流域和省(区)水资源配置方案及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体系和水量分配指标。
在重要湿地区和重要河流流域开展水资源调配与管理工程,适当增加关键区域生态用水比例,逐步恢复原有的湿地生境。
二是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工程,包括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和退化及被改造的滩涂区实施恢复与重建工程,恢复天然植被和水禽栖息地,在沿海退化红树林地区进行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的试验示范等。
湿地合理利用示范优先工程。
结合部门职能和行业特点,选择具有开发潜力、又有示范意义的区域和项目,多形式地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
在农牧渔业利用强度大,不宜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农区重要湿地规划建立国家级农牧渔业综合利用管理示范区和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湿地管理区,主要通过加强管理,逐步引进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来逐步实现面上的恢复;在南方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地区,建立新型的人工湿地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试验示范区,形成林-农-水产立体生态结构的“基塘”模式体系;在长江中游人口压力大、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适当发展堤垸水产开发,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模式示范项目;在典型滨海湿地海水养殖开发区域,研究推广适用的养殖优化技术和生态养殖技术,推进滨海湿地海水养殖产业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