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 (1)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 (1)

芬兰基础教育模式成功因素探析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0年和2003年负责组织实施了由32个主要工业化国家15岁学生参与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在两次公布的评估结果中芬兰学生的总体水平远远超过了美国、英国、德国及北欧的其他邻邦,这也引起了国际教育界对芬兰基础教育的极大关注。

芬兰基础教育不仅整体水平很高,而且不同地区间各校的差异很小。

芬兰在其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芬模式”的特点芬兰早在1921年就开始施行9年义务教育,为使全国坚持7岁-16岁的义务教育,从1980年起在全国实行学费、书本费、医药费等全免的9年制义务教育,并由综爸基础学校来实施。

199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9年义务教育结束不进行全国考试,学生按规定完成义务教育大纲的所有要求后,就可以填报五个志愿升学。

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根据学生各学年的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芬兰基础教育面向全民,人人享有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立足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技能,义务教育课程“弹性”设置,9年义务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向所有适龄学子提供接受免费教育的基本权利,通过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学会选择,并为其进入“不分年级制”高中学习做好心理和经验的准备。

芬兰基础教育强调地方分权,448个城乡政府因地制宜设芬兰语和瑞典语学校。

国家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负责宏观上的国家教育文化工作,国家教育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很大程度上已从管理者角色转变成一个教育评价监督机构与智囊团。

大多数学校有董事会,由5名家长、1名教师、1名学生和几名社会成员组成,讨论课程安排:与当地社团合作等问题,校长任秘书,而且在规定范围内学校和教师享有很大自由。

二、“芬兰模式”的成功因素分析2002年2月14日,芬兰总理利波宁在伦敦经济学院作了“欧洲未来—芬兰模式”的演讲,对芬兰经济获得成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创造新经济最重要的就是教育。

芬兰教育部与赫尔辛基大学于2005年3月14号-16号举办了“PISA与芬兰基础教育”的国际教育专题研讨会,认为芬兰基础教育模式的成功是一系列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行之有效的教育哲学(1)高度公平的教育机会提供每个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消除受教育的障碍,一直是芬兰基础教育政策的指导原则。

相关法律规定,教育是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每一个生活在芬兰的人(包括生活在芬兰的外国人)都有权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地方政府必须保证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芬兰义务教育法》第628条规定,9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一,教育促进学生品性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民族责任感的一员。

第二,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与文明,教会学生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受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不断自我发展。

第三,进一步保护整个国家教育上的足够公平。

”芬兰政府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其居住地就近入学,不择校机制给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学生提供了均等、高质量的教育机会。

拥有广阔的综合学校网络和聘用高素质教师进行教学是保证芬兰教育公平和高质量的前提芬兰综合学校间的差异很小,来自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学生在PISA的测评中成绩差异都不明显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公平的教育机会还体现在参与评测学生来自于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在参与PISA测评的OECD国家中,如德国和其他中欧国家,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影响学生表现的突出因素,来自于较好社会经济背景家庭的学生表现就尤其突出。

但在芬兰,即使是来自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其综合表现也高于OECD 各国的平均值。

芬兰教育部日前还公布了一项新的教育计划,准备在互联网上建立学校.为海外芬兰儿童提供义务基础教育,改善因父母在国外工作而使子女基础教育受影响的状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学校的形式使海外芬兰儿童接受本国基础教育将成为可能。

(2)基础教育作为终生学习的起点终生学习的理念贯穿于芬兰各层次教育体系之中。

基础教育作为满足终生学习的一个必要过程,由此又有了新的蕴意和使命。

1996年芬兰教育部长玛娅?拉斯克女士就曾说过“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芬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观点认为:“良好的基础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关键,这种教育应该覆盖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方向,应该保证所有青少年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他们对新知识的态度和学习能力——学会学习。

”1994年芬兰政府颁布的《芬兰基础教育法》中就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促使学生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不断自我发展。

在1994年和2000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框架》中指出“终生学习理念也促进了基础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法的改变,教师从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转变成为学生规划学习环境,从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导向转变成强调合作学习,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创设各种学习环境和问题环境的教学方法。

”2.基础教育的弹性课程设置与学生评价(1)弹性课程设置芬兰的地方政府、学校和教师对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时安排等具有相当的自主权。

与我国现行课程设置相比,芬兰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弹性”,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包括母语与文学(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外语(英、法、德、俄等)、公民学、环境科学、宗教或伦理学、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健康教育等19门,其中健康教育是2004年新加入的核心课程科目。

同时强调中央、地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课程制订中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和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决定选修科目的数量、类型、教学形式,学生家长有权决定学生选修哪些科目。

2004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了国家标准与指导,出台了新的课时标准。

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除规定每年各门核心课程的最低标准为132个课时之外,小学和初中阶段学校可以自行安排的学时占总学时的百分比分别为10%和20%。

学校还给学生专设学生顾问提供关于学习技巧、选修课和初中学习计划的相关咨询服务。

(2)学生评价1998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指出,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评价标准,其中把学生评价分为学年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

学年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内容包括学业情况、学程表现、学生的行为表现;终结性评价注重甄别与选拔的双重属性,基于达到义务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公平评价学生。

学生在每学年都会获得1到2个期中评估单和1个学年评估单。

对学生的评价等级分别表示为:“4”(不及格)、“5”(及格)、“6”(中等)、“7”(满意)、“8”(良好)、“9”(很好)、“10”(优秀)七个等级。

评价通常由相关学科教师、专任教师负责,也可以由几位教师联合进行评估。

对国家核心课程实行标准化评估,对各科目的良好等级“8”制定了一套标准,这些都对学校、教师在进行学生终结性评价时提供帮助。

3.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和培训在芬兰教师职业被看作社会最重要的职业之一。

教师受到社会的充分信任,享有国家公务员待遇,在学校政策和学校管理上都有相当大的决策权。

学校也很乐于让教师在国家核心课程框架内保持相当的教学自主权。

芬兰教师的培养极其严格。

芬兰没有专门的师范院校,国家的11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教育学院,承担了国家师资的培养工作。

小学教师需要3年本科学习和2年硕士学习,期间每年都有为期几个月的教学实习,教育教学理论在5年学习中都有所渗透。

中学教师则需要5年的专业学习和1年的教师培训,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高中教师职位。

近年来,这些教育学院除开设常规课程外,还根据芬兰基础教育改革情况,增设了教育咨询专业,用于培养专业咨询教师。

每年申请大学师范专业课程的学生只有10%会被录取,这就保证能从那些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也特别强调教师主动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引者。

教师的学习模式从传统的行为主义模式改变成动态的建构主义模式,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实践,从而对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产生影响,最终改变学校文化。

教师教育上出现了以研究为导向,以围绕国家基础核心课程的教学为中心,不断进行国家和国际级的教师教育评估等特点。

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更新知识,各大学教育机构鼓励教师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并为教师提供终生培训。

4.完善的图书馆网络服务芬兰全国有989个公共图书馆。

中央和地方当局联合投资建立全国图书馆网络服务,为所有人免费提供借阅各图书馆图书的服务。

各图书馆还可根据读者的要求,利用全国图书馆网络从其他图书馆借调图书。

当地图书馆主动为义务教育的综合学校服务,每周还有流动图书馆免费到农村学校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芬兰的科技图书馆与各大学图书馆联网,它们是公共设施并对所有芬兰国民开放。

5.文化同质芬兰综合学校的发展是基于国家文化与政治在教育政策上的一致思想。

在芬兰的文化历史中,严重的政治冲突同教育理念上的突变是很少见的。

在整个20世纪,教育服务均衡发展,并与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的需要相一致。

芬兰高质量的师资培训,为每所学校提供一流的教育,这也成为芬兰发展国家文化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即使在一些小而偏僻说特殊语言的地区,提供教育也被视为保持国家文化动力的必要手段。

由于文化同质,芬兰在国家教育政策与发展教育制度所采取的方式上很容易达成共识,就是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是否要用更公平的综合学校代替传统的双轨教育制度问题上。

也得到了一致同意。

三、“芬兰模式”面临的挑战基础教育的“芬兰模式”在今天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同样面临着来自社会文化及个人不同层次的挑战。

综合学校应如何面对因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学生价值观、行为方式的改变,而继续适应学生个体的需要方面仍有很大改善的空间,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采取主动学习的策略,以解决问题为主,用批判的眼光处理、评价学习的知识和信息,并学会自我反省、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基础教育在继续追求教育公平的同时随着不断增长的移民学生产生的文化异质现象,将使芬兰的公平传统面临严峻的挑战。

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为整个芬兰实行免费高质量、高福利的义务教育带来了国家财政支出上的巨大压力。

近年来,欧盟对其成员国教师能力和资格提出子最新的三点基本要求:第一,能把知识、技术与信息配合教育工作。

要求教师应能运用、分析、验证、反馈、传递知识,在合适的时候充分利用技术,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一种信息网络;第二,能与人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