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课程改革---走“新课程新理念新方式”的教学道路-------赴江苏上海著名中小学高效课堂示范教学现场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大沟乡中心小学:陈颖莉 2014年5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央教育服务中心举办的培训会议!我们在白银市教科所领导的带领下,外出到江苏的南京、常州、南通,以及上海市四地六校考察学习。
我们一行四十人,可谓是浩浩荡荡。
这次外出学习,对我来说真是太难得了。
通过外出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令我豁然开朗。
从各位专家精彩的讲座和授课中,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教学改革的坚守、走向、境界,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外出参观学习知名学校的各方面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的机会。
虽然是仅仅十天的时间,但是在学习期间,通过对南京市行知小学、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常州局前街小学、南通师范二附小、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参观,课堂观摩,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特色、管理经验的了解,让我收获颇丰,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我们西部内地的教育和东部沿海教育有着怎样的区别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怎样才能够有效的将东部沿海的先进教育理念、管理理念融合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呢?如何打造属于我们西部教育的特色呢?顿时感到肩上的压力很大,很有一种危机感,一种被改革的潮流所淘汰的危机感。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深刻理解了要真正学好一门技术是多么不容易,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需要不断的亲身实践,不断的总结,这时才真正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
更何况在当今知识更新频繁的时代,从事教师职业更应该有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意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单凭一两本书籍,不通过频繁的实践摸索,很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成为时代洪流之中的牺牲品。
所以我时刻告诫自己学无止境,我会始终坚持这一点。
在学习期间,我聆听了四位名校校长的讲座和听取了四位骨干教师的授课。
南京市行知小学的办学模式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杨瑞清校长所作的《行知教育永不“完稿”》的精彩报告,让我感触很深,特别是他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爱优秀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共性,爱后进学生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技艺和耐心,不仅要懂得爱,更要会爱。
要让每一位老师都拥有一个良好的“花苞心态”。
要学会等待,因为迟开的花朵也许会更美丽,有了这样的心态,才能够去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力,理解学生的个性,包容学生的差异,激励学生的长处,提醒学生的缺点,让学生快乐中成长。
的确,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们,每个人都能有“花苞心态”!就好了,想想我们现处的学校,为了成绩,为了名次,要求孩子们6点多到校,然后语文早读、英语早读、品德和社会以及科学早读,到8点正式上课时,孩子们已经像机器一样运转了一个小时,儿童呀,能承受吗?可是,不这样成绩能上去吗?我们老师也不忍心,学校领导也不忍心,但是你不这样其他学校是这样,你能坐的住吗?这一切都是应试惹的祸呀。
有人说,南方的人的观念先进,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而我们北方人注重成绩,因为北方穷啊,穷了就只有读书是出路,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唯一检测的就是看成绩。
面对种种说法,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去做呢?另外杨瑞清校长的办学模式很有特色,行知小学在30年以前是五里小学,当时只有12间破旧教室、7位教师,100多个学生的村级乡村小学,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探索,办成了拥有班级24个、学生1000多人、固定资产1600多万的省级实验小学、全国知名的农村模范小学、行知教育基地;8万多名南京市的学生和数百名国外孩子专程到这里来了解农村科技发展、体验乡村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专程到校考察。
如今的行知小学,瓜果飘香,绿意盎然,荷花睡莲,美丽无比,杨瑞清说,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是强调不能关起门来孤零零地办学校,而是要和社会、和生活紧密联系,而他的办学就完全继承了陶行知理念。
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的张义宝校长做的《推进课程建设创新,建构校本问学课堂》精彩报告,让我们领略到双成教育的魅力所在,明确了让学校成为孩子一生中到过最好的地方的教育理想。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伟平校长围绕《生命的坚守与生长》的精彩报告,让我们感受到“动眼静心,虚怀求进,倾情生命,明理践行”的精神追求,学校集团化管理以及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教师真切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在南通市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施建平校长也做了精彩的额报告,他们学校的教学特色是情景式教学,早在70年代,就有李吉林提倡情景式教学,情景教学分为: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六大类,形象、情切。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的《后“茶馆式”教学─“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证研究》专题讲座,系统探讨了课堂教学中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有“书中学”、“做中学”两种方式并举,以“循环实证”实践论证。
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部讲;二是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融为一体;三是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最后张校长还就教学手段做了细致的讲解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有的这些,让我最后真正懂得:寻求适合自己的东西,那才是真的。
我也悟出:寻求适合自己的教学课堂,那才是高效的。
六所学校四位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让听的人很舒服,有一种享受的感觉,也让我有所体悟: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通过听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的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
师生、生生没有真正的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应当创设情景,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知识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的到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
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展示再现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地展开教学活动。
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课堂,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
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
应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的被关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然后,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
教师除了必须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通过四位老师的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我们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成尚荣教授的讲座中说到:作为教师,你今天问自己三个问题了吗?一问三角形你构建了吗?二问苹果树你栽了吗?三问旧理念、旧习惯、旧方式是否断气了?做到三问,争取能使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由此,我确立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1、学生管理方面: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我们所走过的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生有礼貌,校园里到处干净整齐,这些都来源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因此我们将继续严抓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2、教学方面:课堂上尽量做到:1、将时间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占据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要高。
2、将学习权还给学生,课堂上出现学生两两成对在一起边讲边练的场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
3、将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说出来的才是学生的,课堂上让学生去表达,耐心的听学生回答,细心的观察学生交流,精心的指导学生互助。
4、将探究权还给学生。
老师要选准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尽量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老师不要害怕时间不够用。
5、将教学权送给学生。
首先是“学友”讲,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学友”,如果“师傅”们都不会,最后由老师讲解。
整堂课以学生自学互助为主,以学生教学生为主。
努力打造适合自己学生的高效课堂。
3、做一个少抱怨、多思考的好教师。
对比各所学校,其实只要是当老师,无论在哪所学校都没有轻松的工作,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有不同思想的学生,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无论哪所学校,都离不开敬业的教师,只有面对现实,少抱怨、多思考、多理解、才能当好一名教师。
4、教育的成功源自教育细节的成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草率、粗放的校园环境无疑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伤害。
老子曾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如果光停留在口头上而不体现在行动实践上,则无异于空中楼阁,如水中月、镜中花。
我们所参观的这些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建筑设计布局合理,校园文化氛围浓厚。
名人画像、雕塑、格言警句随处可见,学生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工艺品等在细微之处体现着教育者为学生才能的展现和拓展所做的努力与良苦用心,这些做法对我都是一种启发和提醒,如果我在这些方面进入了一种常态的话,那么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才能的展现无疑是一种促进。
作为班主任,就要建设好自己班级的文化氛围,以此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此次外出学习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
江苏一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论是听课,还是参观、听讲座,对我来说都是受了一次极好的教育。
以上的感受并不能展现此行外出的全貌,如蜻蜓点水。
然而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作井底之蛙,在反思中调整自己,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才是根本,才能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