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庐山诗词文化
班级:7班学号:201001010745 姓名:苏晨
一简介庐山
庐山位于中国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
山体总面积3O2平方公里,南北长、东西窄。
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4 。
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现主要有12个景区、37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
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说,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云雾弥漫。
庐山的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弥漫的云气为庐山平添了许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
这里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庐山,为其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
晋代高僧慧远(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使庐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宗教胜地。
遗存至今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理学的中心学府。
庐山上还荟萃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杰作,包括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日本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
庐山不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
二有关庐山的诗词
庐山风光秀丽,素有“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之美誉。
如此名山,酷爱如画山水的中国诗人们自然不会惜墨,他们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魏晋南北朝时的诗人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鲍照、顾恺之、宗炳、王羲之等,都有有关庐山的山水诗。
仅唐宋两代,到过庐山和隐居庐山的著名诗人就有180余人。
明清时期到过庐山和隐居庐山的著名诗人则有330余人。
描写庐山的诗文很多,唐开元名相﹑诗人张九龄有《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入庐山仰望瀑布水》等描写庐山瀑布的诗,而描写庐山瀑布最为有名的则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不愧为千古绝唱。
苏东坡先后为庐山写了7首诗,最著名的是《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居易游遍庐山各处胜境,发出了“匡庐奇秀甲天下”赞叹,是名家中留下的吟咏庐山的诗最多的人,约有17首。
因此庐山被誉为“文化名山”,留有历史游览作品4000多首,更是一座诗山。
康有为在谈及庐山时曾说:“自太白、东坡以还,名士如鲫,佳句如林”。
简析《望庐山瀑布》与《大林寺桃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庐山风景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
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
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
“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
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李白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白居易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
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诗人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禁赞叹,庐山一角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两首诗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将庐山的奇美风景表现的淋漓尽致,是描写庐山诗歌的极好范例。
三诗词对庐山景观的影响
首先,从宏观意义上讲,文学艺术作为景观中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古今人们的喜爱,在旅游活动中更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或成为观赏的对象,或提高景物的观赏价值,或增加情趣、启迪趣味,提高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味。
那么文学艺术对景点也有着十分宝贵的价值。
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可以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品位,第二、可以使旅游景点得到开发,第三、可以使旅游景点的审美功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那么景观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不仅体现了以上所阐述的价值,也充分而独特地体现了自身对景观所拥有的价值。
景观诗词也可以叫做旅游诗词,是指那些反应旅游景观和旅游生活的诗词。
这些景观诗词语言凝练、富有韵味,既能点出景点的精华又能深化景物内涵,能引起游客共鸣,获得情感或思想上的升华。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雅士游走庐山,留下了传诵至今的名诗佳句。
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等等。
这些诗词都体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庐山的文化底蕴,更好地诠释了庐山“奇、秀、雄、险”的景观意境。
千古传颂的诗词佳句将庐山更好的展现给世人,吸引了无数游客,来一览庐山的真是面目。
这些诗词佳句也给庐山赋予了无形的文化价值,使庐山朝着多个旅游价值的方位发展,以成为旅游资源中不可缺少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