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国际理解”的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

基于“国际理解”的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

一、关键词解读
1.国际理解教育。
是指在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以促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以增进世界各国的共存与和谐,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为目的,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实践。国际理解教育以“和平文化”为核心,倡导“多元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2.多学科渗透,促进外文化知识学习。
努力挖掘人文、科学等学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学科渗透作为文化教育主渠道,对学科的文化教育功能进行梳理,整合学科教学内容,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将跨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体会不同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式,渗透理解、宽容、尊重的理念。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国外科学家的思维模式与创新精神,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帮助学生从全人类、全世界进步的视野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日常谈话、交流方式等内容的异同,解读英语词汇背后的文化背景,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多渠道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感性认识度。理化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要让学生领悟其所蕴含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内涵,使科学与人文素养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而思品教材能帮助学生建构开放的文化胸怀,以理性的姿态审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社会、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态度。历史则是文化中的最核心的一个部分,多元文化教育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尊重各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地理教材提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丰富素材,不仅介绍了人地关系,还表达了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地球村”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学生能了解世界各地区在自然、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知道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全球意识和理解意识。在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可以感知外国文化,在珍视自我艺术表现的同时,学会欣赏和包容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培养学生艺术的多元价值观。体育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所包含的真实感、美学体验、情感活动构筑了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理性竞争、平等协作的价值理念和竞争精神,建立积极理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形成于校园这个特定环境内,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师生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着世界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化,也对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我校地处的无锡新吴区,是一块对外开放新高地,其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愈发明朗,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呈现高密度态势,校园已成为与外界不断融合的文化圈,这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全新的视野。
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具备国际理解的态度和与人交往共处的能力,是未来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构建国际性、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为抓手,将多元文化纳入到教育视野,着力营造特色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元文化环境,学科渗透外文化学习,多渠道开展交流,组织特色文化活动等大量有益的实践,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努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力和认同感,推动了师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拓宽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我们实施该项目,旨在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求,提高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提升合作交流水平,积极构建开放、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文化氛围。在悦纳国际先进文化和资源的同时,努力发挥自身优势,逐渐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实施策略
项目实施借鉴行动研究的基本架构:“确定目标—提出计划—行动实践—观察分析—反思评价”,立足我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并服务于推动学校、教师的发展。项目推进坚持以研究目标为导向,以有效活动为载体,以管理机制的健全为抓手。所谓“以研究目标为导向”,就是所有的研究活动要坚持围绕“营造多元文化环境,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全球视野,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文化”展开。所谓“以有效活动为载体”,就是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要强化计划性,定期活动,确保实效。比如,在学校层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论坛,加强与本地域外国语学校、外企的联系等等,在教师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在学生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所谓“以管理机制的健全为抓手”就是指学校要逐步健全对项目实施的管理机制,比如:引进外援,建立交流机制,英语教师指导研究,项目推进与教研组建设有机统一,定期引入专家指导,完善项目的跟踪监管,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与成果申报等等。
三、推进实践
1.多角度宣传,丰富多元文化环境。
媒体是文化宣传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学校的道路、楼道、教室、走廊等地方张贴中外名人格言或谚语,布置中英文搭配,让学生逐渐产生文化认同。定期印发宣传海报,制作外国文化展板,提倡使用汉、英、日、韩等多种语言,让学生感受中外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邀请多位外籍教师来校讲学,向老师、学生介绍异国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英文歌曲、故事和诗歌等,有目的地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相关文化知识。聘用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担任顾问,利用校刊校报开设外语天地栏目,并指导师生阅读,品味异域文化的魅力。我们认为环境文化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创设多元文化环境,将丰富的校园文化赋予学生个体,扩大了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和广深度,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基于“国际理解”的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
摘要:我们通过在校园氛围,课程建设、特色活动中注入多元文化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国际化文化沃土,多元开放的校园文化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逐步形成了文化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使他们既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懂得尊重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能切实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
关键词:国际理解 校园文化 构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