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历史中考试卷
火花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痕迹。根据所学
知识判断,右图所示火花属于下列哪一
时期的历史遗存?( A.抗日战争时期
D
)
B.解放战争
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
命时期
8.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
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
革命中进步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
有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B )
A.新经济政策的成就
B.苏联经
济体制的影响
C.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D.经济危
机出现的原因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4分,第17题6分, 第18题10分,共20分)
16.(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把1913年进口洋纱数量指数定为100,那么, 1914—1916年则降到95.3,1917—1919年更降为59.2。这 一时期,中国的出口值却保持着增长的良好势头,1919年 中国的出口值比1913年净增了56%。在1913-1915年,平均 每年注册工厂41 .3家,1916-1920年达到年均124.6家。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2分)试分析出现这一现 象的原因。(2分)
2013年江西省历史中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1.“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
哪一历史时期?( )
B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
期
D.三国时期
2.他在位时开创科举、开凿运河,造福后世。他好大
构
D.裁汰冗员
6.1939年1月.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省政府由南昌迁到
吉安,几个月后迁到泰和.1945年初迁至宁都。根据所
学知识分析,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省政府这几次辗转迁
徙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C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
C.侵华日军步步进逼
D.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7.火花是火柴盒上的图案,不同时代的
(1)巴黎和会。(1分)会议建立起的凡尔赛体系 掩藏着复杂的矛盾。(意思相近即可,1分)
(2)材料二所述“协定”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1 分)为什么说“协定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1分)
(2)慕尼黑会议。(1分)“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 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实际上纵容了侵略,加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分)
说明1913-192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 “短暂的春天”。(2分)辛亥革命的鼓舞(答到“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的推动”或“民众与社会的支持”亦可); (1分)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 掠夺。(1分)
17.(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 都视为上帝的恩典。——阿尔贝蒂《自画像》
商A.口《岸南的京不条平约等》条约是(B.A《)马关条约》
C.《辛
丑条约》 D.《九国公约》
5.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
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
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
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B )A.奖励发明B.废除八股C.精减机
1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截图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夕示意图的是( A )
A
B
C
D
15.“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
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
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
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
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
抗美援朝战争。(1分)“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1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1分)
【持久的和平】 (4)“持久和平”是“世界梦”的重要内容,实现这 一梦想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试运用所学知 识论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实现。( 3分)
所运用的历史知识或史实能说明论点,1分;理由充分, 表述清晰,2分。例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倡导的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 则.(1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意味着爱好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壮大了。 (2分)又如: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 格局多极化有利于构建世界持久和平;(1分)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推动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分)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人们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2分)材料三阐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 (2分)
(1)由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 (意思相近即可,2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 在民。(每点1分,满分2分)
(2)结合材料二或材料三,简述思想解放运动与社 会进步的关系。(2分)
B.三角贸易
C.世界市场形成
D.美国内战
13.“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
,城镇规模大约1万多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庞
大的乡村社会被城市化了,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
城里工作和生活。”这则材料最适合用来说明(C )
A.启蒙运动的意义
B.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大国崛起》系列丛书《法国》 材料二 1938年,一个叫张伯伦的老人得意地挥舞着 一纸协定,向他的人民宣布“我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但事实上……协定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
——《大国崛起》系列丛书《德国》
(1)材料一所述“和平”是通过哪次国际会议搭建 起来的?(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克里孟梭的评论 有何依据。(1分)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 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 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 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 《独立宣言》指出: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 的,人人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人民有变 更或废除旧政府、建立新政府的权利。《世界历史》
D.袁隆平
10.当中国出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时候,那里也透 射出欧洲第一缕文明的曙光;当东方诞生孔子、老子 等一批文化圣人的时候,那里的天空也折射出苏格拉
底A.、古柏埃拉及图等哲B.人古的希思腊想光芒C.。古“罗那马里”是(D.B古印)度
11.右边是某文物的图片(局 部)。对该文物上的文字进行解
读A.、古研巴究比可伦以奴了隶解制(度A概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它”是指(C
)
A.遵义会议
B.新中国成立 C.十一届三
中全会
D.经济特区的建立
9.1973年,他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
方魔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他“粮食安全保障
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授予他“拯救世界饥饿
奖A.”邓。小他平是(B.D焦)裕禄 C.邓稼先
(2)若结合材料二: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 生和发展(或: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做了精神上的 准备)。(2分)若结合材料三: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 命和改革做了思想舆论准备。(2分)评分说明:没有结 合材料,只谈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给1分。
1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约定的和平】 材料一 但是,这并不是永久的胜利,克里孟梭说: “这是一个各自保持警惕的和平,是一个手扶剑柄签订 的和平,是一个虽已签字但并未真正实现的和平……” 威尔逊更是一针见血:“我们不久就会看到一场新的世 界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将不再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 世界的大灾难。”
B.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C.欧洲封建等级制的形成 D.阿拉伯人对世界的贡献
12.九(l)班同学在一次探究性学习中形成了以下结
论:
它充分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它客观上促进
了新大陆的开发;它把灾难带给了非洲这片古老的大
陆,部族之间战争被挑起,上亿人口被掠夺。
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问题是(B )
A.新航路开辟
喜功、不惜民力,结果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这里说
的“他”是()
A.秦始皇 D B.汉武帝
C.汉献帝
D.隋炀帝
3.“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兴起为瓷都、临安的
商A.业经超济过重东心京的反南映移的是中B国.古手代工(业的A进)步
C.商
业的繁荣 D.农业的发展
4.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
【打出的和平】 材料三 战争的胜利,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 高。包括美、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 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分量。中国的东北边疆 得到巩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获得了一个相对 稳定的和平环境。—《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 (3)材料三所述“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1分) 概述这场战争结束后的4、5年内,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社 会变革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