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受理《济南市南郊热电厂丁字山热源分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公告济南市南郊热电厂委托济南市环境保护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济南市南郊热电厂丁字山热源分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报我局审批。
现向公众公告并征求公众意见。
提出意见的期限:2006年7月13日~2006年7月22日。
电子邮箱:附件:《济南市南郊热电厂丁字山热源分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济南市南郊热电厂丁字山热源分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济南市南郊热电厂评价单位:济南市环境保护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年5月1 建设项目情况简述* 1.1项目的由来根据济南市城市供热规划,南郊热电厂主要承担城区西南部的集中供热。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该地区逐步发展成为集居住、办公、商业为主的综合性片区。
区内现有建设路商业办公居住区、郎茂山北居住区、二七商业办公居住区、阳光100居住区、王官庄商业办公居住区及丁字山居住区组成。
南郊热电厂现有供热源两处,建设路厂址和金鸡岭热源分厂。
建设路厂址内有四台58MW热水锅炉,五台35t/h蒸汽锅炉,三台汽轮发电机组装机规模为 16.5MW;南郊热电厂金鸡岭热源分厂位于城区南部金鸡岭西侧,于2000年底投产,现有两台75t/h,两台 130t/h中温中压循环流化床锅炉,一台C12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一台B12背压式汽轮发电机组,最大外供汽量305t/h。
随着阳光100小区三、四期工程及王官庄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区内集中供热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建设路厂区的供热能力已达到饱和。
受厂区地理位置及面积的限制,建设路厂区已没有扩建的可能性。
为满足供热需求,解决供需矛盾,在该地区新增热负荷集中区,建设新的热源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本工程也是为配合济南第二制药厂破产工作顺利进行,政府协调核准的一项工程。
济南第二制药厂原厂内的厂房用地已拍卖,但场内产权属济南市南郊热电厂的2台10t/h蒸汽锅炉还承担着济南市儿童医院、济南试剂总厂等单位的用汽任务,经市政府协调,济南市南郊热电厂拟利用原济南市第二制药厂南厂区建设一座集中供热热源,一方面能够承担原二药锅炉房的供汽任务,继续作为济南市南郊热电厂现有蒸汽管网的调峰锅炉,利于济南市第二制药厂破产工作尽快完成。
另一方面根据《2005年-2020年济南市城市供热规划》,将在济南市南部建设两处总容量1000MW调峰锅炉房,承担城区南部地势较高区域的集中供热要求,其中西部一处500MW调峰锅炉房由现在的南郊热电厂扩建而成,南郊热电厂保持现有的装机容量不变,扩建包括金鸡岭和本工程为南部大热网调峰供热热源,以保证整个采暖期热电厂可以在最佳热电效率下长期稳定运行,提高整个供热系统的运行经济性。
为此,济南南郊热电厂提出在原济南第二制药厂南厂区建设济南南郊热电厂丁字山热源分厂,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由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49号文件《关于核准济南市南郊热电厂丁字山热源分厂工程的通知》正式批复。
该项目总投资6095万元,建设内容包括选购锅炉及配套风机等设备3台(套),建设主厂房4806平方米,煤场及配套灰渣库、烟囱等建筑。
* 1.2 拟建项目概况* 1.2.1 项目名称:济南市南郊热电厂丁字山热源分厂工程,属于新建项目。
* 1.2.2 建设地点:项目位于济南市市中区西十里河东街107号,原济南市第二制药厂南厂区,场地现有69户第二制药厂职工居住,为规划拆迁的居住区。
厂址位置北依丁字山,北距兴济河500米;南邻西十里河东街,距王官庄小区500米;西与济南市第二印刷厂一墙之隔,西距南辛庄西路(济微公路)600米;东南有钢铁集团铁合金厂。
拟建工程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
* 1.2.3 建设规模:新建1台35t/h链条式蒸汽锅炉和2台58MW链条式热水锅炉。
由电力系统、热力系统、除氧给水系统、热控系统、电气系统和必要的附属生产设施如燃料输送装置、封闭式煤场、灰渣场及部分排污管网等组成。
本项目不包括热网建设内容,热网建设有专项工程完成。
本工程具体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工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2.3.1电力系统双电源进线,电压等级为10KV,一用一备。
厂用电低压配电系统为380/220V,三相四线系统,动力和照明混合配电。
设两台低压厂用变压器,一用一备。
锅炉房电气控制﹑保护﹑自动装置﹑断路器合闸电源等直流用电负荷均由一套铅酸免维护直流电池屏供给。
电气系统的主设备均采用微机自动化装置进行控制及保护。
* 1.2.3.2热力系统1、主蒸汽系统:采用单母管制,设置一台40t/h减温减压器,汽轮机在事故停机时,减温减压器投入,主蒸汽经减温压后,进入分汽缸,外供至各蒸汽用户。
2、给水系统:蒸汽锅炉给水系统采用单母管制,化水车间来的除盐水经除氧器加热至104℃,送入蒸汽锅炉。
给水系统给水泵采用汽动、电动各1台。
3、供回水系统:热水锅炉的供回水系统采用单母管制。
采暖70℃的回水,经除污器进入回水母管。
循环水泵入口接到回水母管上,循环水泵出口经母管送到锅炉。
供水经锅炉加热到130℃,由锅炉出口进入供水母管,由管道送到热用户完成一个供回水循环过程。
循环水泵采用汽动、电动各1台。
4、补水系统及定压方式:化水车间来的软化水经除氧器除氧后至除氧水箱。
补水自除氧水箱来,经补水泵,接至循环水泵的入口母管。
为确保供、回水系统稳定运行,维持系统静压,系统采用补水定压方式,补水控制采用变频控制系统。
5、锅炉排污放水系统:锅炉排污每炉实行独立的排污系统,热水锅炉排污母管出口接到定期排污扩容器上,扩容后的水排入排污降温池。
蒸汽锅炉设连续排污系统,连续排污扩容器的二次蒸汽接入除氧器加热母管,扩容后的水进入定期排污扩容器,降温至40℃后,排入厂区排水系统。
6、取样冷却水系统:取样冷却水与工业水是一个系统,冷却水来自工业水经取样冷却器后,回到工业水系统。
7、加热蒸汽系统:由分汽缸来的0.6MPa蒸汽经减压阀后,接入除氧器的加热母管对软化水加热除氧。
8、凝结水系统:各汽动泵的凝结水,及蒸汽管道的疏水,均引至软化水箱。
9、主要辅机:本工程设1台汽动循环水泵和1台电动循环水泵,一用一备。
设3台补水泵,二用一备,并联运行。
设2台给水泵,电动、汽动各1台,一用一备。
设除氧器1台,定期排污扩容器1台,连续排污扩容器1台,取样冷却器三台锅炉配置10台。
* 1.2.3.3燃烧系统1、给煤系统:每台炉设置1个原煤仓,58MW热水锅炉煤仓有效容积为180m3,35t/h 蒸汽锅炉煤仓有效容积为90m3,有效容积能够保证锅炉在额定负荷下运行10小时。
每个煤仓对应一组给煤机,每组为两台给煤机,每组给煤机都可满足锅炉100%负荷,也可各带50%负荷运行。
2、锅炉排渣:采用马丁式除渣机,工业回收水作为冷却水源,炉渣经破碎、冷却后排至联合除渣装置。
每台炉设2台除渣机。
3、配风系统:每台炉设置一台鼓风机,鼓风通过锅炉底部钢制风道由炉排下部均匀进入,以保证燃烧层充分、均匀燃烧,部分未燃尽的可燃气及被气流吹起的细粒燃料在燃烧层上部的炉膛空间继续燃烧。
为了提高燃烧效率,热水锅炉设二次风机助燃,每炉一台。
烟气从炉本体引出后,经除尘器和引风机送入烟囱。
* 1.2.3.4热力控制系统本工程主设备的热力系统均采用母管制,锅炉采用并列运行方式,故控制拟采用集中控制的方式。
三台锅炉合并至一个控制室内控制,相应的除氧给水控制室合并在此控制室内。
化水处理系统的热控盘设置在各自的运行车间内。
控制室内装设常规模拟仪表控制系统,包含必要的监视仪表、热工保护、联锁、信号、自动调节和远方操作设备。
* 1.2.3.5煤场及筛分、破碎、输送系统煤场面积为864m 2,实际储煤面积按600 m 2计。
按链条锅炉的给煤要求,本工程采用预先筛分和一次破碎。
输煤采用单路带式输送机输送。
带式输送机通廊为全封闭式结构。
* 1.2.3.6除灰渣系统及灰、渣储存库除灰采用气力除灰,布袋除尘器收集的灰由卸灰阀进入仓泵并输送至灰库,整个气力除灰系统配置由SCB型浓相气力输送泵、空气压缩机供气系统、输灰管道、灰库及控制系统五部分组成。
炉渣采用机械联合除渣,锅炉的炉渣经过马丁式除渣机破碎、冷却到120℃以下后,经联合斗链式除渣机输送至主厂房外的临时渣斗,经装卸车辆运输至渣库的斗式提升机,卸至库内。
本工程厂区内设212平方米的灰渣库,并设300平方米的临时灰渣场,不设永久灰渣场。
链条锅炉所排灰、渣均外运进行综合利用。
* 1.2.3.7土建部分主厂房:以柱距6.0m为模数布置成三列式,由化水车间、办公室、除氧煤仓间和锅炉房并列组成。
主厂房柱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厂房上部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辅助生产建筑:灰渣库、煤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烟道,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墙围护,内衬用耐酸砂浆砌筑耐酸砖。
* 1.2.3.8环保设施工程烟气除尘拟安装除尘效率99.9%的布袋式除尘器,烟气脱硫拟使用脱硫效率90%的双循环流化床半干法烟气悬浮脱硫技术。
烟囱高度设计为120米,出口内径3.0米。
* 1.2.4 厂区总平面布置本工程建设场地呈不规则形,占地面积1.47×104 m2,场地东侧围墙内沿东北-西南走向有约30 米宽的高压走廊穿过,因此,厂区总体规划的综合生产区、贮煤区等各建、构筑物的设计满足高压走廊的控制要求。
厂区由主厂房、脱硫除尘装置、燃料输送装置、储煤场、灰渣场等建、构筑物组成。
综合生产区位于厂区西侧,由南向北依次布置有综合办公楼、除氧煤仓间、锅炉间、炉后脱硫、除尘设备、烟囱、212 平方米的灰渣库。
主厂房呈西北东南向布置,主厂房±0.000m 标高48.00 m,呈三列式布置。
综合办公楼根据规划地形呈阶梯式布置,以节约用地。
综合生产区东侧为生产辅助区,由南向北依次布置有地磅房、临时停车场、地下蓄水池、临时灰渣场及储煤场。
厂区内道路环形布置,基本控制了综合生产区,便于物料运输及消防。
在炉后至烟囱处,铺砌混凝土场地。
拟建工程厂区总平面布置详见附图3。
* 1.2.5 运输方案本项目运输包括场地建筑垃圾、原料煤及敷料、灰渣的出入,运输采用汽运方式,厂区外物料运输路线:东线由建设路-刘长山路-西十里河东街;西线由南辛庄西路(济微路)-刘长山路-西十里河东街。
建设后年运入量约10万吨,运出量3万吨。
* 1.2.6 生产工艺流程本工程拟定采暖期供热,2×58MW热水锅炉运行满足设计热负荷的要求。
35t/h蒸汽锅炉运行,拖动汽动循环泵及汽动给水泵运行,拖泵汽轮机的排汽经分汽缸对外供热。
厂内设40t/h减温减压器1台,参数1.57Mpa /0.60Mpa,320℃/220℃,以备拖泵汽轮机故障时对外供热。
锅炉以原煤为燃料,以石灰浆作为脱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