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研究[摘要]:高中生物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生物课程发生了跨越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世纪中我国的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生物学科的进步。

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高中生物课程正经历着一次从教育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乃至于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彻底变革。

对广大生物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

[关键词]:生物新课程高中生物知识结构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7.37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216 -01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变革及其体现
一是更新生物课程基本理念。

首先,《高中课标》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摆在了首要位置,明确提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实施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个公民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其次,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高中课标所遵循的教育价值观。

再次,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是重新定位生物课程目标一构建三维教学目标。

与过去不同,《高中课标》对传统的生物课程过分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提出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尤其是突出强调了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的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课标》在知识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更加强调科学的本质,更加强调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强调生命的意义;能力方面,突出强调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明确提出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应“初步学会”的十一项要求。

三是整合生物课程内容。

与高中大纲的教学内容相比,高中生物新课程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高中大纲中的内容和体系主要是高校普通生物学的内容和体系,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主线,即生物学的学科体系。

高中生物新课程则打破原有学科体系,以“科学发现”为主线,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四是改变生物课程评价方式。

传统的生物教学评价以单一的纸笔测验及标准化考试为主,新课程的生物教学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做出了较大的转变。

《高中课标》对评价提出了六方面的具体建议,其中包括: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善于利用纸笔测验,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知识结构的具体内容
一是本体性知识。

生物学科本体性知识是指作为生物教师,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是生物教师在上岗之前就应该具有的知识,是师范生从事生物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

生物教师,应该拥有广泛的生物学本体性知识,并对其理解准确。

因为,作为教师,不能把不准确或者错误的知识交给学生,而且,只有对本学科的知识理解透彻,也就是清楚地知道相关的概念、原理、规律等,教师才能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怎么教”的问题,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用来防止自己讲不清楚概念,或者做错题。

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生物教师成功教学的关键。

综合查阅的文献及《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具有的本体性知识包括:生物学专业知识、生活化的生物学知识、生物科学史知识、生物学前沿知识、生物学研究方法、生物实验知识。

二是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关于教师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何种条件下能更好地运用已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知识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条件性知识来将其具有的本体性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咨询者。

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生动的教学情
境,巧妙设疑,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

同时,条件性知识能帮助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关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是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之相应的,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服务,将教学变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活动场”。

也就是说,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生乐于参加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进而发展科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一来,教学就会变得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教学是围绕学生“好学”,不是为了教师自己“好教”而设计的。

这样,对教师应变能力,解决“生成性”问题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也就是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应该更丰富。

三、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的对策措施
一是要完善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相适应的外部支持系统。

教师应当适应课程改革并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但这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

因此,为促进高中生物教师积极参与并适应新课程,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就应考虑完善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相适应的外部
支持系统,这是促进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前提条件。

二是加强对高中生物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通过调查研究,高中生物教师之所以在新课程中适应困难,主要是自身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到位、知识能力欠缺,缺乏新课程实施的自信。

面对这
一问题,笔者认为,其中,并非全都是教师自身的责任,承担教师培养与发展的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系统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有效地进行这两个系统的改革,加强对高中生物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是增强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基础。

三是高中生物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

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摆脱不了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能力一般的高中生物教师,无疑难以适应新课程。

然而,真正克服以上因素对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影响,增强适应新课程的能力,除了依赖于良好的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之外,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实践。

高中生物教师要通过形成不断的“学习一实践一反思一研究一再实践”良陛循环机制,促进对新课程的适应。

四是建立与新课程配套的生物高考改革体系。

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受到最多的是高考评价的制约。

备受社会、学校、家长和教师关注的高考评价已经越来越成为新课程向深层次推进的瓶颈。

教师心中存有对高考的担心顾虑,对高考心中无数,在教学实践中就不能大胆进行新课程实验,适应新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加快推进高考改革体系的步伐,尽快建立一套与新课程相一致的生物高考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玲霞,面向新课程的高中物理教师知识结构及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 范良火著,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
[3] 潘宝平、张富国主编,生物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4] 郭宇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优化策略[d],西南大学,2011;
[5] 栾晓蕊,生物教学讲解技能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