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的三个单元: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连接客源市场和旅游地的互动空间(旅游通道)二、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特征和功能:1、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够吸引旅游者到此地来旅游;2、管理和经营能为顾客提供轻松愉快经历的机会和消遣方式,使他们度过闲暇时间;3、按游客的要求、需要和兴趣,提供相应水准的服务和设施;4、收取一定的门票或不收门票。
三、人文资源旅游规划1、原生态民族文化型: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保留地2、历史文化型:历史遗迹、历史文化名城、3、主题公园型:观光型主题公园、娱乐型主题公园、影视城四、主题公园布局考虑的因素1、客源市场与交通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城市旅游感知形象4、空间聚集与竞争5、决策者的行为6、主题的选择五、、巴特勒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兴阶段研究意义:1、巴特勒曲线可以揭示和诠释旅游目的地发展的一些规律2、用来指导旅游工作者进行规划和市场营销3、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进行预测4、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演化方面提供调控途径及方式建议。
5、这一理论只适用于一般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作用:1、解释模型2、预测工具3、决策指导缺陷:1、旅游目的地的演化并不完全是线性规律2、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功能较弱3、缺乏对旅游目的地演化影响因子的深入研究4、无法解释一些特殊旅游产品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今后的展望:1、着重于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生命周期的系统研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些旅游目的地类型。
2、加强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功能的研究。
尤其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因子的研究,突出其非线性特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3、注重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调控机制和方法研究,尤其是人文资源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研究。
人文资源型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文化遗产类、主题公园类和其他三种类型六、影响人文资源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主要因子:1、区位条件2、旅游资源禀赋3、旅游产品开发能力4、旅游目的地规模5、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6、旅游客源市场开拓能力7、人文旅游资源保护能力8、旅游环境系统保护能力9、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10、旅游目的地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七、旅游规划开发的后现代思维的建设性向度1、强调创造性向度的后现代思维2、强调多元思维风格的后现代思维3、反对天人对立的二元论,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八、旅游开发规划的发展阶段国际:1、早期(20世纪30-50年代)旅游开发规划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一些旅游项目或设施做选址决策,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是当时旅游开发规划研究的唯一价值取向。
2、20世纪60年代以来,旅游开发规划着眼于如何使旅游目的地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3、20世纪80年代,重视经济价值的同时开始重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价值。
4、20世纪90年代,包括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范畴国内:20世纪80-90年代,资源导向型90年代初到20年代末,一定程度上注重了人的需求近年,以环境为导向,注重人地协调的旅游开发思想日渐深入人心。
九、旅游开发规划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评价事物、唤醒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功能。
五种价值取向:1、对人类本性内部特征的概念2、对人与自然与超自然关系的概念3、人类生命的时间取向4、对自我性质的看法5、对人际关系的看法旅游开发的价值取向:非功利性价值取向、可持续性价值取向、比较优势价值取向、休闲价值取向十、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环境具有超过其作为旅游资产价值的固有价值,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承载力上,绝不能以短期的利用行为去破坏下一代人对它的利用,或者构成对其自身存在的威胁。
2、旅游开发的同时要考虑到旅游者、当地社区的利益3、要处理好旅游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环境能长期保持持续性4、旅游活动和开发要充分考虑到空间尺度、自然特征、地方性等的影响5、无论何种区位,要努力寻求旅游者与接待地区居民的和谐关系6、注重游客满意率7、树立良好的人地理性和谐8、企业政府及机构相互合作十一、旅游规划师的终极关怀:规划旅游空间——休闲空间——生活艺术化空间——人的本质需求空间十二、人文关怀:就是关怀人的精神,就是把文化看成是有人的参与的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个体自身内部这三个层次互相联系的展开的历史过程。
十三、如何在旅游规划中体现人文关怀:1、环境和谐论——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2、市场定位、细分3、旅游资源的评价4、旅游线路的设计5、公众参与规划十四、旅游线路设计考虑的因素:1、对客源市场的需求和偏好有较好的理解和研究2、有利于向游客充分展现游线上的各景点的景色风貌3、有利于发挥游线上的各旅游点的功能4、有利于为游客节约途中时间,避免走回头路5、有利于旅游者购物活动的实现6、旅游节奏的松紧、景点游览的动静应该有适当的交错7、景点游览的顺序在总体上应该符合“越来越好”的倾向8、在线路设计上注意人体生物节律性对游览心理的影响9、注意景物的光照变化和朝霞夕照的借助。
十五、线路设计的四个步骤:1、确定目标市场的成本因子,它在总体上决定了旅游线路的性质和类型2、根据游客的类型和期望确定组成路线内容的旅游吸引物的基本空间格局3、对相关基础设施和专用社会进行分析,设计出若干条可供选择的道路4、选择最优的旅游线路十六、旅游目的地:是一个结构系统,它包括了各种层次结构,如旅游资源结构、旅游行为层次结构、接待服务设施结构,旅游市场结构和旅游管理结构等。
十七、旅游目的地主要的开发模式的决定因素(1)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向性和旅游活动的行为层次。
(主要是由旅游资源的类型、品质和空间组合等决定的)(2)旅游行为决定。
行为科学是研究研究人类行为发展的规律,影响人类行为的要素,以及激励的产生、控制与预测的科学。
(3)区位条件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所进入性和门槛游客量。
(4)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投资能力、开发规模和开发模式。
十八、人文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一)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二)规划开发导向型模式:资源导向开发模式、市场导向开发模式、形象导向开发模式、产品导向开发模式(三)扶贫开发导向型模式(四)旅游与社区整合开发导向型模式十九、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一)采用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的情况1、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旅游开发早期地区,市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二)政府要做的工作1、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2、营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3、抓好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4、提供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部分资金5、旅游开发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6、实施区域联合发展战略7、建立平等的利益分配机制8、大力开发旅游人力资源二十、旅游目的地开发涉及的问题1、旅游资源的权属问题。
2、旅游目的地所涉及的文物、遗迹、遗址等。
3、经营过程中要与交通、公安、电信等行业或部门打交道。
二十一、扶贫开发的必要性1、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存在贫困地区。
2、贫困地区作为一个系统功能远不健全,贫困地区的发展不仅需要自身的发展,还需要其他外界的帮助。
3、在众多扶贫方法中,旅游扶贫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模式,旅游扶贫不仅使人们走向致富路,还给贫困地区“输血和造血”。
4、旅游业对发展中国家消除和减少贫困起了巨大作用,带动全国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资金、经济、技术和产业转移机会的一种途径。
PPT二十二、含义:是Pro--Poor Tourism的全称,意译为“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PT 战略既考虑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中的经济成本和收益问题,同时也重视贫困人口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致力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机会的开发并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旅游的扶贫开发模式。
二十三、PPT旅游扶贫模式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1、旅游扶贫涵盖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宏观到微观,从产品设计到市场计划控制,需要整个旅游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
2、政府在扶贫中起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加至关重要。
3、确保有市场是前提。
4、在那些基础配套设施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扶贫效果最优,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是关键。
5、注重人文旅游资源和文化习俗的保护,正确地区分文化遗产和陈规陋习。
6、经济上既要考虑给贫困者创造较长期的就业机会,又要考虑提供短暂的赚钱脱贫机会。
7、旅游扶贫是长远发展战略,要兼顾扶贫事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过程中贫困者的快速经济利益。
二十四、社区: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有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们的活动区域。
因此,社会是一个由心理、文化和习俗等相维系的一个群体空间。
帕克认为社区的特点:1、它有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2、这些人群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3、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
一、研究社区与旅游整合的意义(1)把握社区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解影响社区发展旅游的内外因的作用(2)关注旅游开发中的弱势群体,促进旅游目的地稳定、持续、健康发展(3)维护双重利益,使社区与旅游开发获得双赢二十五、整合:针对某一活动而在特定空间产生的一种理想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该活动与特定空间内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相融合,协调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并对整体的活动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
二十六、全球化:1、从信息、通讯角度出发,全球化是人类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自由传递。
2、从经济角度出发,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经济活动突破国家民族界限,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的全面形成及金融资本、物质财富、劳务人员在全球自由流动,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过程。
3、从社会制度方面看,全球化本质是全球资本主义化。
4、从政治文化方面看,全球化是一种意识形态。
5、从社会联系方面看,全球化是一个世界联系不断加强,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的过程。
二十七、文化全球化表现1、为各民族共同认可的市场生活开始出现。
经济价值观点趋同是文化同质化主要表现。
2、全球文化共识形成。
从经济、政治到伦理生活领域都存在着这种共识。
二十八、旅游在文化全球化对民族、地域传统文化的消解作用1、全球化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世界生成,改变了民族文化地域生成的狭隘性。
2、全球化改变了地域和民族文化演进的孤立性和封闭性,使得地域和民族文化在其他文化的互动中发展,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逐步消解。
3、全球化导致新的文化认同主体的出现,改变了民族和地域乃至国家的单一文化认同。
二十九、文化冲突表现:从文化分层来看,既有物质文化层面的冲突,也有社会文化层面的冲突,还有精神文化层面上额冲突。
从文化冲突的主体来看,有旅游业从业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旅游业从业者与旅游者之间的冲突和由于旅游业引发的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同时,还有当地政府在对当地社会管理,解决各种冲突是与上述旅游从业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三类主体间发生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