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25.(17分)
“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 Reactions 》收录,该反应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
合成五元环有机化合物J 的路线如下:
⑴A 属于炔烃,其结构简式是 。
⑵B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是30。
B 的结构简式是 。
⑶C 、D 含有与B 相同的官能团,C 是芳香族化合物。
E 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
⑷F 与试剂a 反应生成G 的化学方程式是
;试剂b 是 。
⑸M 和N 均为不饱和醇。
M 的结构简式是 。
⑹N 为顺式结构,写出N 和H 生成I (顺式结构)的化学方程式 。
26.(12分)
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 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
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⑴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⑵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 2进行分离。
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 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 2的H 2SO 4层和含高浓度I 2的HI 层。
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a .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
b .加I 2前,H 2SO 4溶液和HI 溶液不互溶
c .I 2在HI 溶液中比在H 2SO 4溶液中易溶
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 。
R —C ≡C —C O —CH 2 H 2C —R ″ HC =C O R ′
C —CH R —CH C =CH
O O
C CH 2 R ′ R ″ 铑催化剂
(R 、R ′、R ″表示氢、烷基或芳基) O C —CH HC =CH 2
CH 2 CH O C J 已知:—C —H + —CH 2—C —H H —C =C —CHO + H 2O 碱
O O O 2
③经检测,H 2SO 4层中c (H +
) : c (SO -
24)=2.06 : 1。
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 。
⑶反应Ⅱ:2H 2SO 4(l)=2SO 2(g)+O 2(g)+2H 2O(g) △H =+550 kJ·mol -
1
它由两步反应组成:i .H 2SO 4(l)=SO 3(g)+H 2O(g) △H =+177 kJ·mol -
1 ii .SO 3(g)分解。
L (L 1、L 2)、X 可分别代表压强和温度。
下图表示L 一定时,ii 中SO 3(g)的平衡转化率随X 的变化关系。
①X 代表的物理量是 。
②判断L 1、L 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 。
27.(14分)
研究CO 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⑴溶于海水的CO 2主要以4种无机碳形式存在。
其中HCO -3占95%。
写出CO 2溶于水产生HCO -3的方程式 。
⑵在海洋碳循环中,通过如图所示的途径固碳。
①写出钙化作用的离子方程式: 。
②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 2只来自于H 2O 。
18O 标记物质的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将其补充完整: +
(CH 2O)x +x 18O +x H 2O
⑶海水中溶解无机碳占海水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
测量溶解无机碳,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气提、吸收CO 2。
用N 2从酸化后的海水中吹出CO 2并碱液吸收(装置示意图如下)。
将虚线框中的装置补充完整并标出所用试剂。
S O 3平衡转化率/%
32x N 2光能
叶绿体
KI L -
1 2(SO 4)3溶液 (pH 约为1)
②滴定。
将吸收液吸收的无机碳转化为NaHCO 3,在用x mol·L -
1 HCl 溶液滴定,消耗y
mL HCl 溶液。
海水中溶解的无机碳的浓度= mol·L -
1。
⑷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从海水中提取CO 2,有利于减少环境温室气体含量。
①结合方程式简述提取CO 2的原理:。
②用该装置产生的物质处理b 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
处理至合格的方法是 是 。
28.(15分)
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 “2Fe 3++2I 2++I 2”反应中Fe 3+和Fe 2+
相互转化,实验如下:
⑴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达到 。
⑵iii 是ii 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ii 中 造成的影响。
⑶i 和ii 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 2+向Fe 3+。
⑷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i 中Fe 2+
向Fe 3+转化的原因:外加Ag +使c (I -)降低,导致 I -的还原性弱于Fe 2+
,用右图装置(a 、b 均为石
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K 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 作 极。
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 型管左 管中滴加0.01 mol·L -1 AgNO 3溶液。
产生的现 象证实了其推测。
该现象是 。
H 22O
)
海水 (pH ≈8) 实验Ⅰ 实验Ⅱ
3 mL 0.005 mol·L -
1KI 溶液 3 mL 0.005 mol·L -
1 Fe 2(SO 4)3溶液(pH 约为1)
2O
产生黄色沉淀,溶液褪色 溶液变浅 溶液变浅,比略ii 深
i
⑸按照⑷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ii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①转化的原因是。
②与⑷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
⑹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
将⑶和⑷、⑸作对比,
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25.(17分)
⑴CH 3C ≡CH ⑵HCHO ⑶碳碳双键、醛基
⑷
NaOH 醇溶液 ⑸CH 3C
≡CCH 2OH ⑹
26.(12分)
⑴SO 2+I 2+2H 2O =H 2SO 4+2HI
⑵①a 、c ②观察颜色,颜色深的是HI 层,颜色浅的是H 2SO 4层 ③H 2SO 4层中含有少量HI ⑶①压强 ②L 1<L 2
SO 3(g)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SO 3(g)=2SO 2(g)+O 2(g) △H =+196kJ·mol -
1,当压强一定时,温度升高,平衡转化率增大。
27.(14分)
⑴CO 2+H 22CO 3、H 2CO +
+HCO -3
⑵①2HCO -3+Ca 2+
=CaCO 3↓+CO 2↑+H 2O
②x CO 2 2x H 218O
⑶①
②z
y x -
⑷①a 室:2H 2O ―4e ―=4H +
+O 2↑,通过阳离子膜进入b 室,发生反应:
H +
+HCO -3=CO 2↑+H 2O
②c 室的反应:2H 2O +2e ―=2OH -
+H 2↑,用c 室排出的碱液将从b 室排出的酸性海水调至接近装置入口海水的pH
CH =CH —COOH + Br 2CH -CH —COOH Br Br
—C ≡C —COOH +
C ≡C —COOCH CH 3 + H 2O
C =C H H
C =C
H H HOH 2C CH 4溶液
)
28.(15分)
⑴化学平衡状态⑵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
⑶加入Ag+发生反应:Ag++I-=AgI↓,c(I-)降低;或增大c(Fe2+),平衡均逆向移动
⑷①正②左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
⑸①Fe2+随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还原性强于I-
②向右管中加入1 mol·L-1 FeSO4溶液
⑹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
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