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这样引入新课,有利于联系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参与意识)
(三)讲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感性认识阶段
多媒体演示:夏至日与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的来回移动,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分化本质属性阶段
再次出示公转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出示二分二至日平面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找出全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并说出我们学校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教师加以总结,并能从侧视和俯视的角度理解夏至日与冬至日的昼夜长短变化特点
2、能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直观图示和计算机动画理解和比较地球公转的规律性和地理意义。
2、通过模拟动画,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与自主思考,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找出其中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请根据昼夜长短的规律及以往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图形分别属于二分二至日的哪一个节气?
( ) ( )
( ) ( )
(2)实践应用:趣味地理
20XX年8月的赫尔辛基世界田径锦标赛,组委会将很多重头的比赛都安排在了晚上9点半以后,举个简单的例子,女子10000米比赛晚上9:35开始,30多分的比赛结束后,当地时间已经超过了晚上10点,然而这个时间,北欧的的赫尔辛基依然是白天,夏日极昼,冬日极夜,这个特殊现象位于北欧的芬兰却能够感受到,从地图上看,芬兰一半的领土都在北极圈以内,而在芬兰最南端的赫尔辛基,也依然能够感受到夏日极昼所带来的影响,当地时间晚上8点半时,窗外依然是艳阳高照,体育馆的售票亭依然正常工作着,十来个当地人排队准备购买开幕式的门票,体育场外的草坪上还有不少的赫尔辛基人晒着太阳
2、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阳公转所产生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难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应用到生活
四、教学方法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所以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3、概括形成定义阶段
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规律1: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 永远昼夜平分,昼与夜各为12小时。
规律2: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规律3: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
4、应用和强化阶段
(1)知识应用:根据昼夜长短规律及以往所学知识来判断下列图形分别属于二分二至日的哪一个节气?(让学生在打印资料上完成,然后在投影仪上分别展示学生的成果.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教案
宁远二中 蒋军艳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设计的这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下面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是课程标准中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光照图的判别方法,分析理解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就以上目标与教学理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如下几步。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演示自转、公转影片和动画,复习地球公转轨道、方向、周期、速度等知识
(二)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一个房间,两个婴儿分别睡在两张床上,床上分别有一个挂钟,都是6:30,一幅图是七月,上面有太阳表示白天,一幅图是一月.上面有月亮表示黑夜,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这两幅图的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并分析这幅图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表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同,同是6点半一个已天亮,一个天还没亮,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从面导入新课的学习
阅读这则材料,思考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夏至日,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现象,这是以上规律2知识的运用)
(四)本节内容小结
让学生先总结,归纳,老师加以指导.
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复习了初中阶段就学习过的地球公转的围绕中心、方向及轨道,重点是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一部分,各为12小时;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现象,南极圈极其以内有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越往北
2、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适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3、在知识的掌握上要使得学生学会去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4、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很难去很好地球的空间运动,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我这节课将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地球的运动,从而能够掌握地球空间运动所带来的地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