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课程总结
电信提高0901
U200913754
金瑞楠
大二下学期,牛津大学的陈刚教授为我们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
在这门课中,老师运用大量的实例、全面的剖析、深度的思考,极大地训练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对此的解释是: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
所谓合理的、反省的思维,不是遇到一件事就简单的评价它是好是坏,也不是见到与己不同的观点就严厉的批判——那只而暴露出你理性的缺乏,而是分析别人的论证中的逻辑以及隐含假设,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评判他人的观点。
有人喜欢最求犀利的观点,对平和的观点嗤之以鼻,却从不思考观点的论证是否合理,即便别人的观点是错的,也很难让人相信他的评论。
我认为,评价一个观点,最重要的是找出错误论证的过程,以此警示自己,而不能为了批判而批判。
二、自己的想法
1、初出茅庐的思考者
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应该如何从中得到最正确的东西?我想这便是“批判性思维”所要教会我们的。
理查德.罗在《批判性思维》一书中将思维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轻率鲁莽的思考者
第二阶段:面临挑战的思考者
第三阶段:初出茅庐的思考者
第四阶段:实践操练的思考者
轻率鲁莽的思考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思考的问题,面临挑战的思考者意识到问题却仍在犹豫,而初出茅庐的思考者尝试着批判性地思考问题,而实践操练的思考则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在上这门课前,我仍是个面临挑战的思考者,感觉自己思维方式不合理却不知错误在哪,时而过度偏激时而过度隐忍,也在犹豫是否要改变。
上完这门课后,我逐渐为自己树立一个标准,正向实践操练的思考者进发。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将批判性思维方式,熟练地运用到我生活中去。
2、创新能力
什么是创新能力?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创新是冲破牢笼、打破规则,以创造新观念,所以他们对那些新的想法或事物的接受速度很快,对旧的想法也很快的抛弃。
其实这种想法忽略了一个很基本的东西:之所以要冲破牢笼是因为牢笼束缚了我们,之所以要打破规则是因为规则有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打破规则、为了冲破牢笼而创新,那么创造出来的东西可能毫无意义。
一直认为,对规则不满并不足以进行创新,创新是建立在了解规则的不合理之处的基础上的。
而何以发现规则的不合理之处呢?这就需要批判性思维了。
批判性思维这门课教会了我们怎样不偏颇地找出规则不合理之处,并以此作为创新的基础。
三、课程体会
1、见识了西方的教学形式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的教学方式,感觉跟国内单纯的上面讲下面听的模式很不一样,老师一开始只是讲解一部分内容,只做一个引子,然后就让我们大家自己顺着他的思路去想,自己去挖掘,这样的方式虽然不是很新颖,但是还是很有效的。
一方面能够很大程度
上的调用我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让本来对这个课没什么兴趣的同学也能够积极的参与。
另外我注意到,老师在整个课程当中,一直都是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例如当某个同学说的一些观点并没有得到很多人认同的时候,董老师就会说,这个同学的观点还是有些道理的,我还是同意他的一些观点的,然后就会对大家的观点做一些总结。
再比如,当我们对一个话题做了比较激烈的讨论之后,董老师会说我们同学想到的问题比他要多要好,再对我们做一些评价。
我觉得这样的鼓励和表扬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不会因为害怕说错,被批评而不敢发言,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
2、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课程中,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课堂上,我们是分小组作业的,做完后每组都要派一个人上台陈述观点。
在陈述的过程中,往往会遭到其他小组同学的反驳,而且他们反驳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如果单靠台上的同学进行辩论的话,往往辩不过。
这时候同一小组的同学就站起来了,为自己台上的组友完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
3、体会了最活跃的课堂气氛
忘不了课堂上我们自由辩论甚至感觉不到老师的存在的那种氛围,每个同学各抒己见,见仁见智而又寸步不让,唇枪舌剑之间能察觉得到老师满意的微笑。
确实,我们太需要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近乎“肆无忌惮”。
思维的碰撞给了我们更多的了解,也分享了各种意见。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这些思维的碰撞都是在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老师在整堂课中主要担当的是调停者的角色。
更希望老师也能参与进来,一起讨论,这样或许我们可以迸发出些更好的观点。
四、最后的总结
最后,真心希望学校以后能多开设一些类似的课程。
毕竟,受传统教育方法“教育”的我们,太需要这样启发我们思考的课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