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学习法的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

第一章 学习法的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

篇章授课计划教学课题:第一章学习法的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讲授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了解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的发展规律,掌握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该章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内容,为今后部门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法的本质、法的特征;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职能和作用;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教学难点: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律意识的养成。

时间分配:2学时课时授课计划教学课题:第一章学习法的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讲授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了解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的发展规律,掌握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该章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内容,为今后部门法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及处理方法:法的本质、法的特征;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职能和作用;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详讲并结合案例讲解教学难点及处理方法: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律意识的养成。

详讲并结合案例讲解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时间分配:组织教学5分钟-引入新课7分钟-讲授新内容40分钟-案例分析30分钟小结6分钟-布置作业2分钟主要内容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学习经济法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于我们正确行使法律权利,有效维护在生活中的正当利益,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板书课题:第一章学习法的知识增强法律意第一节什么是法讲授新课内容:一、法的起源对什么是法的问题,不同阶级的思想家、法学家有各自的看法。

剥削阶级的思想家、法学家从各自的阶级利益出发,曾经有过各式各样的评论,下过种种的定义。

有的说“法是神的意志”;有的说“法是理性的表现”;有的说“法是主权者的命令”。

这些见解都出自唯心史观,未能如实揭示法的起源问题。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来探讨法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它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1、在原始社会前中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人们过着以原始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生活。

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共同规则表现为民族内部的道德、宗教、习惯和禁忌。

2、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工具的改进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引起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从次形成奴隶主与奴隶两大对抗阶级。

由于他们之间的矛盾始终无法调和,奴隶主阶级要维护私有制和统治地位,必然要镇压奴隶的反抗,把奴隶的行为限制在奴隶主利益范围之内;同时要调整奴隶主与商人、手工业者、自耕农等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就一定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把阶级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免对立双方同归于尽。

这就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暴力及其取代氏族组织,这就是国家。

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一套新的行为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取代原始社会规范,这就是法。

3、法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据史学家考证。

最初出现的法是由国家机关认可的习惯法和司法审判纪录,后来才逐渐演变为成文法。

我国最早的法为“禹刑”,是夏王朝为维护和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将多年沿袭下来的有利于奴隶主贵族的习惯加以认可,用来控制和镇压奴隶反抗的工具。

经过一千多年时间,才有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铸刑鼎”而问世的成文法。

世界各国历史不同,法的产生有着不同于古代中国的特殊形式。

西方比较典型的有三种:第一种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雅典国家的“梭伦立法”,它是在当时氏族内部贵族和平民斗争过程中产生的,有利的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第二种是公元前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它是在罗马共和国开始建立之后,氏族外部平民继续对氏族贵族进行斗争并在次取得重大胜利的产物;第一种是“日耳曼法”,它是日耳曼人在征服罗马后,各日耳曼人王国根据各自部落习惯,借用罗马法的某些术语而编纂为成文法典的。

二、法的本质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揭示法的起源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法的内在的和本质的属性。

包含了三层意思: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所谓意志,指人们的愿望和要求,是一种有目的的意识,属于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范畴。

由于阶级利益不同,各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也有不同。

奴隶主要求全部占有奴隶和生产资料,地主要求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家要无限地追求剩余价值,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则要消灭剥削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这些愿望和要求是相互抵触、彼此冲突的,有了这个阶级的意志就必然要限制另一些阶级的意志,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法律,只能是执掌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共同理想”。

当然,统治阶级在创制法律时,也得顾及被统治阶级谋生存的起码要求,体现该社会对法律的共同需要,否则就是无休止的战乱或同归于尽,不可能建立同一的秩序。

但这种顾及是以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前提的。

但被统治阶级把矛头指向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时,执掌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就会动用武力进行镇压,赤裸裸地将他们创制的某些法律条款予以彻底撕毁。

即使在当今时代,随着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的循环,虽然法的发展呈现趋同的趋势,但各国政府在签订国际公约、盟约或宣言时,总是以本国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

2、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统治阶级创制和实施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利益,确保其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和延续,这就必然借助他们执掌的国家政权,将自身德意志,使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国家强制性。

否则,统治阶级的意志只会限定在统治阶级自身的圈内,既不可能为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也不利于名正言顺地运用以国家名义出现的法律对被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

正如列宁所说:“意志如果是国家的,就应该表现为政权机关所制的法律,否则‘意志’这两个字只是毫无意义的空起震动而已。

”可见法这种规范仅是统治阶级的法权要求的一中表现,只有借助国家政权上升为国家意志以后,才使它具有人人必须遵守的普遍效力。

3、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斗争的结果。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

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且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得法律,终究是一种意志,属于上层建筑现象。

对于这种现象,“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纵观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法,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由统治阶级所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反过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

剥削阶级类型的法反应剥削阶级生产关系,保护剥削制度;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反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一旦旧的经济基础被摧毁,反应旧的生产关系的法也就随之被消灭,代之而其的是反应新的生产关系的新法律。

就是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的不同发展阶段,法也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

因此任何历史类型的法就其阶级本质来说,都是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法,都是体现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意志的法。

三、法的基本特征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明白,为了有效地从外界获得物质财富和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财富,需要一套约束人类自身行为的规范,可以把它们分为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两大部分。

法律规范仅仅属于诸多社会规范的一种,与其他的社会规范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所为制定,是指统治阶级依照法定程序创制新的法规或修改补充原有的法规;所谓认可,是指统治阶级将原来业已存在的对他们有利的社会习惯通过国家加以确认,并赋予法律效力。

法律规范既然是以国家的名义予以制定或认可,这就使得它在国家权力所及的一切地方具有崇高的地位,对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个人和组织都有普遍的约束力。

其他规范不具有这种效力,它们不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性。

所为国家强制力,特指军队、警察、法庭、监狱、行政执法机关所特有的权力与职能。

对于违法犯罪者,轻者给予行政处罚,重者判刑监禁,直至依法剥夺生命。

其它的社会规范也具有一定强制力,但其强制性远不如法律规范。

3、法是以法律条文形式来载明权利和义务的,较为明确和具体。

它指明什么行为可做,什么行为不可做,什么行为禁止做,适用的条件、范围和对象是什么,未尽其义务或妨害他人权力应存担何种法律责任,以及如何裁量和课处等等,把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阐述的较为清楚、明白、具体,使执法者便于适用,全体民众便于遵循。

不少的厂纪校规和社会团体章程也开始用条文形式来载明其组织和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缺乏较严密的制定程序和专门技术,其表述大多比较原则、抽象,容易产生歧义,因而实施起来困难较多,远不如法律规范。

综上所述,什么是法?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四、法的历史类型及发展趋势1、法的历史类型自人类社会产生法律以来,共出现过四种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前三种法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反应剥削阶级意志的,统称为剥削阶级类型的法。

社会主义类型的法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反应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它的发展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最后随着阶级国家消亡和共产主义的建立而自行消亡,所以是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法。

2、发展趋势奴隶制法被封建制法所替代,封建制法被资本主义法所替代,资本主义法被社会主义法所替代,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标志着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进步。

而每次法的历史类型之更替的实现,都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是经过打破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以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反应。

法的不同历史类型的这种变更正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一、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点社会主义法是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后,运用自己手中的国家政权彻底废除旧法,并批判地继承旧法中的合理因素,为了适应和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革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它既有法的一般特征,又有许多新的质的规定性,是一种新型的法,同一切剥削阶级的法有着本质区别。

1、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具体体现在:(1)阶级性中包含有人民性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人民性中渗透着阶级性的因素,两者相互渗透;(2)人民性以阶级性为前提和基础,阶级性通过人民性来体现和保障,两者互相依存;(3)阶级性和人民性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日趋一致,并同步前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