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事前控制,强化各级各类安全风险管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障职工人身安全,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二、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
识别出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生产活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存在的风险,强化源头管理,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管理措施,避免人身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三、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包括安全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风险信息管理和隐患治理。

四、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负责督促、检查、指****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
导各单位的安全风险管理、安全风险评价分析等;各单位要成立本单位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按要求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二)职责
组长职责:负责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的全面工作。

副组长职责:全面领导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工作,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风险评价进行业务指导,并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成员职责:组织全员实施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办公室职责:负责组织、指导各单位开展危害分析和评价,起草风险控制措施并督促落实,组织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对各单位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五、风险评价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震及其自然灾害。

9.
六、风险评价准则
对作业环境中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安全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

(一)定性分析统计安全风险
用定性分析方法确认本单位主要安全风险和主要危险区域,组织生产班组和操作人员进行安全风险辨识;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风险进行调查汇总,对所发现安全风险进行审查确认。

(二)定量计算
该方法是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我们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见附表一),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风险分值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设定值明细表LEC附表一.
L
E
C
人员暴露于一旦发生事故可事故发生的分数值危险环境中分数值分数值可能性能造成的后果的频繁程度1造成严重危害,完全可以** ** 连续暴露人以上死亡或较**
预料大经济损失造成较大危害,每天工作时**
**
2-3人重伤或同等** 相当可能间暴露经济损失1造成一般危害,可能,但每周一次或** 人重伤或同等经**
**
不经常偶然暴露济损造成轻微危害可能性小****每月一员轻伤或同等**
完全意济损造成很小危害不太可能每年一次**
**
员轻伤以下或**
可以设非常罕等经济损失(三)风险等级划分
按照事故出现可能性大小可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即公司级、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四个级别。

七、风险分级管理
(一)根据分值设定计算结果:
1、D>时,该类风险属于公司级安全风险,即重大风险,**要做到公司级安全管理人员每月巡查一次,厂级每旬巡查一次,车间级每周巡查一次,班组级要进行日点检。


2、<D≤时,该类风险属于厂级安全风险,即较大风险,** **要做到厂级每旬巡查一次,车间级每周巡查一次,班组级要进行日点检。

3、<D≤时,该类风险属于车间级安全风险,即一般风** **险,车间级每周巡查一次,班组级要进行日点检。

4、D≤时,该类风险属于班组级安全风险,即低风险,班**
组级要进行日点检。

(二)各单位要根据风险级别,制定控制标准及要求。

同时要全面结合职业危害管理标准识别职业危害因素,并健全相关台账。

八、风险评价程序及评价方法
(一)评价程序
1、由单位负责人组织,由安全管理部门牵头每年进行一次安全风险辨识、梳理,组织分析评估安全风险。

2、列出作业活动清单和设备设施清单。

3、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4、依据评价准则判定风险。

5、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控制措施。

(二)风险评价方法
各单位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以下一种或几种风险分析方法进行风险分析:
1、工作危害分析(JHA);
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3、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6、故障树分析(FTA);
7、事件树分析(ETA);
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

(三)风险评价
1、依据已确定的评价方法、评价准则,定期进行风险评价。

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火灾和爆炸;
(2)冲击和撞击;
(3)中毒、窒息和触电;
(4)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
(5)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6)人机工程因素;
(7)设备的腐蚀、缺陷;
(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填写重大风险清单。

、记录重大风险,确定风险控制措施,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1)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3)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九、控制措施
(一)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生产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削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1、制定控制措施应考虑:
(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
(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
(3)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
(4)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

2、控制措施主要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3、控制措施的制定应优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

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二).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十、安全风险管理及考核
(一)根据风险辨识结果,结合实际,制定《安全风险岗位告知卡》发放给岗位员工,组织员工学习,并定期对员工掌握本岗位安全风险情况进行抽查,抽查结果纳入安全检查考核排名。

(二)各级人员要按要求定期对安全风险进行巡查,对排查出的隐患或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不断完善管控措施,修订
危险因素,达到持续改进。

十一、风险信息更新
(一)各单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本单位安全风险进行辨识、梳理,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

(二)至少每年进行一次风险评价,考核各级风险控制情况。

(三)及时对本单位安全风险清单和空间分布图进行更新。

十二、其他
(一)本制度由公司负责解释。

******(二)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