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灌注桩试桩总结

灌注桩试桩总结

郭公河特大桥桩基工程试桩总结报告2014年10月4日上午7:10点,我单位中铁十九局集团承建的庐铜铁路站前三标郭公河特大桥72#-1桩基试桩在监理、业主、设计院地质勘探人员的共同参与下正式开钻,经过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于晚上20:40顺利的完成了钻孔桩的灌注,并对施工中的各个关键进行了重要把控,为了以后的桩基施工更加规范、顺利、现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总结汇报如下:一、编制依据1、《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2、《铁路桥涵工程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J286-20043、《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4、《铁路砼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铁建设【2010】2415、《铁路砼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J1155-20116、《铁路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62-977、《铁路工程结构砼强度检测规范》TB10426-20048、《铁路砼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9、庐铜铁路站前三标合同段施工图纸10、我单位类似工程施工的经验二、试桩目的1、确定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可行性、施工工序的高效性。

2、验证有关各项施工工艺参数。

造浆比重、护筒埋设深度、旋挖钻钻在各种土层钻进速度、钻进各阶段泥浆比重控制、钢筋笼焊接、检测、混凝土搅拌工艺:检验水下桩基配合比中砂、石、水泥、粉煤灰及用水的计量控制情况,每盘混凝土搅拌时间,混凝土均匀性,配合比的适用性,混凝土的坍落度,混凝土灌注速度等各项工艺参数。

3、验证砼的运输:检验运输路线的路况、运到现场所需时间、砼运送至现场有无离析现象、失水控制情况。

4、砼强度增长情况,通过同条件养护试件的检测确定砼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配合比是否合理。

5、验证施工组织及管理体系及应急方案的可行性。

6、确定施工中检测的项目、方法、程序和工艺。

7、地址情况是否与设计相符。

8、进行桩身完整性检验,捡测桩基完整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三、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本桥位于安徽省无为县境内,桥址大小里程侧地表均为浮土,且地表植被稀疏,以水田为主,地势较缓,沿途村庄密集,交通方便。

本桥为单线特大桥,中心里程DK049+607.4,起迄里程DK46+007.01~DK 53+207.79,全桥长7200.78m,共222孔。

孔跨布置为:4-32m+2-24m+30-32m+3-24m+37-32m+2-24m+38-32+1-24m+84-32m+1- (32+48+32)m连续梁+5-32m+2-24m+3-32m+1-24m+7-24m简支T梁。

(32+48+32)m连续梁于DK52+548.5~DK52+672处跨越郭公河,其余孔跨为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 梁。

本桥两侧桥台均采用矩形桥台,桥墩采用圆端形实体墩。

全桥均采用钻孔桩基础,根据跨度及地质条件不同,桩径分别为Ф1.0m、Ф1.25m 。

根据盐类环境及化学环境的不同,桩基础及承台分别采用C30、C35、C40混凝土,墩台身分别采用C35、C40混凝土,梁部结构采用C50混凝土。

(二)地址资料1、工程地址条件桥址区底层按其成因分类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1);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1)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粉土、粉细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a1)粉质黏土、细圆砾土、粗圆砾土;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黏土。

下伏基岩为侏罗系象山群(J1-2xn)泥质砂岩、砂岩、石英砂岩、含砾砂岩;侏罗系砖桥组凝灰质砂岩。

2、水文地质及评价桥址区地表水为郭公河、沟渠及密集的养殖塘水体,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并以蒸发、人工灌溉汇往长江的方式排泄。

区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底层中,其中可以分为上部黏性土、粉砂中的潜水和中部-下部粉细砂、圆砾土中的微承压-承压水。

其中、圆砾土层为主要含水层,具有埋深大、透水性强、水量丰富的特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以蒸发或垂直渗入基岩裂隙中形式进行排泄。

实测水位埋深0.2~8.98m。

据氯离子含量判定,环境水无氯盐侵蚀性。

3、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桥址区场地地貌单元较简单,根据工程地质机动钻探的勘探资料及现场测绘分析,测区未发现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无重大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现象。

桥址区地层不均匀现象严重,强风化层、弱风化层中含有较多不均匀风化岩块,且弱风化界面起伏较大。

桥址区内特殊岩土主要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深灰色,流塑,夹薄层粉土、细圆砾土(中密)、凝灰质砂岩(全风化)、凝灰质砂岩(强风化)、凝灰质砂岩(弱风化)。

该层于桥址区广泛分布,层面埋深0~9.4m,层厚0.9~28.3m,平均厚近12.1m。

该层具有高压缩性、高灵敏度及低强度等特性,工程性质差。

4、地震效应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9年版)(GB50111-2006)判定,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根据以上地质水文等条件,拟采用试桩桩号为郭公河特大桥72#-1桩基。

四、施工准备工作1、混凝土的供应本桩基混凝土采用中铁十九局庐铜项目拌合站统一供应,混凝土质量已经过审核,原材料检测,混凝土配合比等性能均符合设计及《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提前派专人到现场勘查道路,并在前一天采用空车试运,以确定混凝土运达现场时间,以确保72#-1号桩基钻孔和灌注工作。

2、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1)项目经理部对施工技术人员与现场工人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和施工前培训,掌握旋挖钻施工的操作规程及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技术。

(2)提前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进行了安全隐患的排查,确保所有人员安全施工。

(3)让所有参加施工人员熟悉施工方案及施工流程和相关技术指标要求,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3、人员配置项目部拟采用项目经理、总工程师、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和各部室相关人员组成的试桩施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人员名单3、监理人员名单:4、主要机械设备数量表五、质量控制标准1、所用水泥、粉煤灰及粗细骨料等品种、规格及质量以及桩基质量验收应符合《铁路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

2、工艺要求应符合《客货共线铁路桥涵施工技术指南》(TZ203-2008)。

3、主控项目:(1)灌注桩使用的原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2)成孔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沉渣厚不大于100mm。

(3)实际浇筑混凝土量严禁小于实际理论计算体积,桩身任意一段平均直径严禁小于设计直径。

(4)浇筑后的桩顶标高及浮浆的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5)钢筋的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6)砼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一般项目(1)桩径不小于设计孔径。

(2)桩顶标高允许偏差±10mm;(3)孔位中心偏心群桩≤100mm;(4)钻孔桩钢筋骨架制作、安装应符合下表: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六、质量预控点1、施工组织设计严格审校施工方生产、技术管理、劳动力组织、施工机械配备及管理、材料供应计划,进度计划安排,施工场地布置等方面严密性、合理性,尤其重点审查施工方质保体系落实情况。

可能发生的卡钻等应对方案,特殊情况如停电、水的应急措施。

2、地质资料详细记录钻孔地质资料,应充分了解土层情况,对于有特殊地质区域要予以特别对待。

3、场地条件检查场地三通一平条件,同时事先查明场内地下障碍物分布情况,必要时提前清理。

4、原材料质量严格控制现场使用原材料质量。

钢筋质保书必须规范,应与进场钢筋炉号、批号相吻合。

拌制混凝土用的水泥、砂、石符合有关质量要求并应有相应的质保书和生产许可。

按配合比拌制混凝土,及时制作试块,按要求检查混凝土坍落度。

5、测量定位检查控制轴线定位依据、标高引入点,并检查场内控制轴线及标高,成桩前验证桩位平面位置。

七、风险分析钻孔灌注桩施工的工序较为复杂,其中成孔、水下混凝土灌注对钻孔灌注桩质量影响较大。

钻孔灌注桩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桩斜孔、断桩、坍孔、钢筋笼上浮等。

1、桩孔倾斜(1)产生的原因:成孔过程中遇地质不均匀,硬软共存。

钻机底座未安置水平或产生不均匀沉陷、位移。

(2)预防措施安装钻进时要使转盘、底座水平,起重滑轮缘、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一条竖线上,并经常检查校正。

由于主动钻杆较长,钻动时上部摆动过大。

必须在钻架上增设导向架,控制钻杆上的提引水龙头,使其沿导向架对中钻进。

钻杆接头应逐个检查,及时调整,在不均匀地层中钻进或接近岩面时,要求施工方控制冲程和钻孔频率已保证桩身垂直度。

2、钢筋骨架上浮(1)产生的原因混凝土浇注速度过快(2)预防措施a 尽量缩短混凝土的灌注时间,防止顶层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时流动性过小。

b 当混凝土面接近和初进钢筋骨架,应使导管底口处于钢筋笼底口3m以下和1m 以上处,并徐徐灌入混凝,以减小混凝土从导管底口出来后向上的旋挖力。

c 当孔内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4m~5m以后,适当提升导管,减小导管埋置长,以增加骨架在导管口以下的埋置升度,从而增加混凝土对钢筋骨架握裹力。

3、坍孔(1)产生的原因:护壁泥浆性能不符合要求。

泥浆补充不足或钻进过程遇裂隙导致泥浆大量流失。

泥浆液面低于地下水位。

(2)预防措施:及时检查泥浆液面,详细分析超前钻资料,在接近溶岩的土层时,充分储备泥浆。

冲进软弱土层时抛入碎石,低锤反复旋挖,待桩周土层挤密后,再继续旋挖钻进。

监理检查碎石、钢护筒备料情况八、试桩施工过程将场地平整完成后,填筑钻孔平台并将其压实,按照测量确定的位置埋设护筒,护筒埋设深度为 2.5m,外露50cm。

钢筋笼集中制作,现场吊装。

混凝土由我单位DK48+300拌和站集中搅拌,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导管法灌注混凝土。

1、施工准备(1)场地平整:清除现场杂物,换填软土,夯打密实作业场地。

确保“三通一平”。

现场布置图如图(2)桩位测量:根据设计移交的测量控制点,布设测量控制网。

进行施工放样。

首先放出墩位中心线,再放出桩位中心线,设置护桩,对护桩周围的土进行夯实,保证其稳定。

放样结果应报监理检验。

(3)机械设备检查:确定各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对施工中要用到的各器具进行检查,确定有效,如对导管进行检测:导管是灌注水下混凝土的重要工具,在混凝土灌注之前导管要先进行水密承压试验,水密试验时水的压力为27米水深1.5倍的压力。

导管进行水密试验的方法:将导管先拼装好,根据计算灌满水,两端封闭,一端焊输压管接头,用气压泵压入空气,压强达到0.4MPa,将导管滚动数次,经过15分钟不漏水视为合格。

2、护筒埋设护筒具有固定桩位,导向钻头,隔离地下水,保护孔口不坍塌,并保证孔内水位高出地下水或施工水位一定高度,形成静水压力,以保护孔壁不坍塌等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