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7-金属腐蚀电化学理论基础(钝化)-4
7-金属腐蚀电化学理论基础(钝化)-4
K,g/(m2.h)
5000
继续增加HNO3浓度,铁
的溶解度会成万倍下降,并使 其表面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
0 20 40 60 80 100
这时即使把铁转移到H2SO4中, 也不会再溶解,因为铁发生了 钝化。
8
HNO3,%
工业纯铁的溶解速度与硝酸浓度 的关系(25oC)
能使金属发生钝化的物质称为钝化剂。
lgi
O
id
ic
完整的阳极极化曲线
完整的阴极极化曲线
2、阴极极化曲线与金属阳极钝化极化曲线
E
第一种情况:氧化剂的氧化性很
弱时,阴、阳极极化曲线只相交于一 个点A。
该点处于金属活化区,金属不能
自发进入钝态。
例如:可钝化金属铁在稀硫酸中 的腐蚀过程。
lgi
20
A O
E
第二种情况:氧化剂的氧化性较
AB段为活性溶解区 如:Fe Fe2+ + 2e BC段为钝化过渡区 如:3Fe+4H2O Fe3O4 + 8H+ + 8e CD段为钝化区
如:2Fe+3H2O Fe2O3 + 6H+ + 6e DE段为过钝化区 如:4OH- O2 + 2H2O + 4e16
O
lg io
厚度约为 3~4 nm 的 Fe2O3钝化膜
O nO F e iO ,0 exp EO Ecorr RT
O
lgiH,o
lgiM,o
lgicorr
lgi
单电极的极化方程和金属腐蚀速率方程:
2.303RT 2.303RT lg i0 lg i A F F 2.303RT 2.303RT e C EC E lg i0 lg iC F F
微阴极 金属
上都被用于氧向阴极扩散了。 在扩散控制的腐蚀过程中,腐 一定范围内,阳极极化曲线的
E EeC icorr = id = nFDOaO
e/δ
蚀速度仅由氧的扩散速度决定。
起始电位及斜率对腐蚀速度没有影响。
A B EeA O C icorr = id lgi
5
E E eO2
ηO
P F E eH2 S L N Q M B C
ηO
P
O
E E eC
B F
C
lgiH,o
lgiM,o
lgicorr
lgi
E eH2
氧扩散 id
S
Q
G
N
Ecorr E eA O lgiM,0
M →Mn+ + ne-
O
id
ic
完整的阴极极化曲线
lgicorr lgi
二、金属钝化的电极过程
1、金属阳极钝化极化曲线
E
E 过钝化区 EtP D 钝化区 EP Ee A C B 过渡区 活化区(失电子) 阴极区(得电子) lg ip lgi
24
2.0 1.6 1.2 0.8 0.4
0
-2 -4
-6 FeO4
2-
Fe
3+
注:考虑的稳定平衡相是 Fe、Fe2O3、Fe3O4
Fe
2+
E(V)0
-0.4
Fe2O3
-0.8 -1.2 -1.6
0 -2 -4 -6
Fe3O4 Fe
-2
0
2
4
6
8
10
12
14
pH
Fe-H2O体系的电位—pH图
分为三大区域:
只能以对流和扩散方式离开金属表面,
去极化剂性质
去极化剂浓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阴极反应产物
无附加搅拌作用
以阴极控制居多, 主要是氧扩散控制 较小
腐蚀控制类型
合金元素或杂 质影响
第六节 金属的钝化
一、钝化
1、钝化现象
10000
铁片在稀HNO3中剧烈的
溶解,且溶解速度随HNO3浓
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大;
当HNO3的浓度为30~40% 时,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金属在介质中钝化剂的化学作用而产生的钝化则叫做化 学钝化 。 在一定条件下,当金属的电位由于外加阳极电流或局部 阳极电流而移向正方向时,原来活泼溶解的金属表面状态会 发生突变。金属的溶解速度则急速下降。这种表面状态的突 变过程叫做电化学钝化(阳极钝化)。 电化学钝化和化学钝化的实质是一样的。
内容回顾
发生阴极极化(电位负移)的两种情况
M
M
电荷交换速度慢,负电荷积累 (电化学极化)
氧化剂传输较慢,负电荷积累 (浓差极化) 1
一、析氢腐蚀(电化学极化为主)
与材料无关 与材料有关
化学脱附(化学反应)
2 Had H2
复合机理 电化学过程
(吸附氢原子Had )
e A E EA
吸氧 腐蚀 过程 总的阴 极 极 化曲线为 E e O2 PFSQG ,是氧去 极化和氢去极化曲线的加合。 电化 学极 化控 制段 : 极 化
G
曲线为Ee O2 PBC,阴极极化电流 不大且供氧充分时。不同材料氧
离子过电位不同,其他条件相同 吸氧腐蚀过程的真实极化曲线 时,过电位越小腐蚀速率越大。
O
EtP
D
钝化区
EP Ee A O
C
B
过渡区 活化区(失电子)
阴极区(得电子) lg ip
lgi
lg ip’
Ep~Etp范围愈宽,表明金属钝态 愈稳定。 18
E
E
E 过钝化区
E eO2
EtP
ηO
P B F E eH2 S Q C
D 钝化区
EP
C
B
过渡区 活化区
N
G
Ee A
O lg ip’ lg ip
过钝化区
(1) 腐 蚀 区 , 只 有 Fe2+ 、 Fe3+ 、 FeO4 2-、HFeO2 2-稳定 (2)免蚀区,Fe稳定,不发生腐蚀 (3) 钝化区,Fe2O3、Fe3O4稳定,
C
腐蚀区
D
钝化区
表示金属化物稳定即钝化; (4) 根据 (a) 、 (b) 线及 Fe2+ 、 Fe 所 处位置可判断可能的腐蚀反应: 由电位 —pH 图可知,若使 Fe不腐蚀,有三种方法:
icorr = id =nFDOaOe/δ(极限扩散电流密度,不随电极电位变化) 此时,腐蚀电位等于:
Ecorr
RT e EM M nM F
e aO e ln nFDO ln iM
E
EeC Ecorr Eea
2H++2e- → H2 M → Mn+ + 2eE E eO2
B A
免蚀区
(1)降低电位—阴极保护 (2)升高电位—阳极保护、 钝化剂、缓蚀剂… (3) 提高pH值。
剂的情况,阴、阳极极化曲线相交于 E点。
E
金属处于稳定的钝化区。只要将
金属浸入该介质,金属能与介质作用 变成钝态,即能发生自钝化。
例如,将可钝化金属铁浸入中等
浓度硝酸中的情况。
O lgi
22
三、钝化理论
1、成相膜理论 当金属溶解时,可在表面上生成致密的、覆盖性良好的 保护膜(1~10 nm)。这种保护膜作为一个独立的相存在,并
(2) 中氢过电位金属,有铁、钴、镍、铜、银等,aH在0.5 ~ 0.7V (3) 低氢过电位金属,是铂、钯、金等铂族金属,aH在0.1 ~ 0.5V4
二、吸氧腐蚀(浓差极化为主)
O2 溶液 扩散层界面
扩散控制的腐蚀过程中,金属
中阴极性杂质或微阴极数量的增加, 对腐蚀速度的增加只起较小的作用。 可利用于输送氧的溶液体积基本
e A E EA
E E eC
氧扩散 id
阴极浓差极化(吸氧腐蚀)动力学
Ecorr E eA O lgiM,0
M →Mn+ + ne-
lgicorr lgi
单电极的极化方程
金属腐蚀速率为:
RT i d E E ln 1 nF id
e
id
ic
浓差极化控制段:极化曲线PFN,阴极电流较大,供氧 受阻。 溶液中多种极化发生段:当阴极电位极化到一定值时, 新的极化发生,例如氢去极化开始发生(EeH2LM)。
三、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的比较
比较项目 析氢腐蚀 氢离子, 具对流、扩散、电迁移三种方 式,迁移速度和扩散能力大 浓度大, 酸性溶液中为氢离子, 碱性和中性溶液中为水分子 氢气, 气泡形式, 金属表面溶液得到搅拌 三种类型均有, 主要是阴极活化极化控制 显著 吸氧腐蚀 中性氧分子, 具对流和扩散两种方式, 扩散系数较小 浓度小, 温度升高、盐浓度增加时 溶解度下降 水分子或氢氧根离子,
e C
塔菲尔根据大量实验发现,
析氢过电位与电流密度对数之 间成直线关系:
ηH,V
a b lg i
lgi,A/m2
塔菲尔公式反映了电化学 极化的基本特征,表明析氢腐 蚀由电化学极化控制(迟缓放 电理论)。
析氢过电位越大,表明阴 极反应受阻,腐蚀速度越小。
3
不同金属上的氢过电位与电流密度对数 之间的关系
10
发生阳极极化(电位正移)的三种情况
e
M n+ M M M n+ M M n+
表面积累正电荷 (电化学极化)
界面积累正电荷 (浓差极化)
钝化膜阻止电荷转移 (电阻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