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法“质疑”、“探究”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也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贯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难点。
(一)探究教学法的含义和特征“探”和“究”各有其原始本意,我们这里只引用其中一寓意。
“探”乃“窥探”、“探求”的意思,即试图寻找发现隐藏的事物、情况或道理。
“究”有“追究”、“推究”之意,即追究事物、事理产生的原因,推究其变化的来龙去脉。
“探究”合起来指探寻、追究,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必要保证和成功要素。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或对有关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以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活动的方法。
它的实施就是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习得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因此,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探究教学法具有一定的特点:1.探究式教学法重视过程和结果。
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事物和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究过程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另一方面,就是把知识和科学方法有机结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他们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经历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从而获得自己的探究结果或制作出自己的作品,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探究教学法重视知识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学以致用,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能综合提取知识,跨学科解决复杂的、综合的以及涉及的知识面广的问题;同时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它更能接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探究教学法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参与。
探究教学法的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历练,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从而获得知识。
但学生的自主与教师指导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是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指导,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探究,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探究教学法的作用课堂教学中的探究,至少有三种作用:第一,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探究教学通常是围绕着一个实际问题展开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学习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并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适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二,为学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收集信息,分析有关的资料,并将自己在学科中的分科知识提取出来,综合运用于问题的解决。
因此,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所提高,并可应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第三,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而“探究”的每一阶段,学生都被积极卷入,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从中获得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获取知识的兴趣,激发探索创新的动机。
总之,探究过程的主要作用是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探究教学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三)探究性学习的类型1.在观察质疑中探究。
探究性学可从探究思考开始,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探究思考习惯。
有观察才会有思考,有质疑才会有探究。
探究性往往从质疑开始,质疑就是思考,质疑就是批判。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提出问题,勇于冲破传统习惯,提出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
2.在角色体验中探究。
角色体验是指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某个角色,使其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及参与的积极性。
它有助于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将知识内化。
3.在社会实践中探究。
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
它对培养学生社会生活的综合素质和探究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在网络交互中探究。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源,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引导学生展开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参与讨论交流,提供反馈信息。
这将使学生超越教室的界限,进一步与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提高他们获得知识的灵活性,从而促进探究性思维习惯的培养。
(四)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操作教育一旦被看作是一种探究式活动,就会产生一些重大的改变。
教育关注的焦点转向学生,而教学的任务则变成如何去支持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式教学所涉及的层面较广,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式学习,课外的探究式学习和跨学科的探究式学习。
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探究是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展开的研究活动。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要把书本上灰色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中,离不开创设理论运用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情境。
这样做,一方面能使我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条件的创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播放音乐,渲染情境;(2)运用图画,再现情境;(3)联系生活,强化情境;(4)参与实践,体会情境;(5)运用语言,描述情境。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教师要运用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形成师生双边的心智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
其次,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提出问题之后,就必须解决问题。
但解决问题绝不是老师把一个现成答案塞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是师生互动,主角是学生,老师是搭桥引路者——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
问题提出后,学生应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然后自我总结和相互交流。
教师作好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有关需要的材料,作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和总结。
再次,反思探索,升华问题。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
所以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后,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反思探究的过程,使认识得到理论的升华,并学会迁移知识。
为此,老师应注意做到:(1)及时在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做好“接口”,建立思维台阶。
(2)引导学生从点到面,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课堂思维的持续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归纳和迁移能力。
【案例27】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北京市房山区李春燕老师在“自觉磨砺意志”一课的教学中,就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第一,围绕目标,搜集材料针对教材内容,课前将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为调查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设计问题,制作问卷,调查全班同学的意志力情况,并由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同学把调查结果绘成柱状图;另一组为材料组,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资源,搜集自觉磨砺意志的典型人物、事例及格言警句等。
与此同时,教师收集整理本校优秀毕业生陈丛的事迹,又从《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一书中选择2—3篇短文,作为学习材料,以备教学之用。
第二,运用材料,开展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师生搜集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请调查组的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的意志力需要提高。
又如,请陈丛的班主任介绍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使学生初步认识顽强的意志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进而投影展示陈丛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数学笔记本等,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磨砺意志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再如,通过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事迹,结合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研讨,交流,从中感悟自觉磨砺意志的方法。
第三,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在理解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自身的不良习惯,制定自觉磨砺意志的计划,提出磨砺意志的建议,开展同学间的赠言活动等,进行知识的迁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这节课,李老师以学生的小调查作为教学切入点,并适时选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后层层深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既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又强化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在注重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学生独立或合作运用知识技能和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既深化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实践能力,并有效地将知识、能力内化为心理素质的提高,注重了教学的实效性。
2.课外探究式学习主要方式是“小课题研究”或“活动项目设计”。
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和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
操作程序主要分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
(1)问题情境阶段。
它是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之后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任务。
教师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等活动,为探究活动提供背景材料。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建立探究式学习小组并进一步搜集相关材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探究课题之后,学生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态度。
这一过程侧重学生的全程参与,资料的记录和积累,使过程和结果得到有机的结合。
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指导和有效的监控。
(3)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将自己或小组得到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
成果的形式多样化,如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设计报告、辩论会、研讨会、搞墙报、编刊物等多种形式。
【案例28】教学“黄、赌、毒”与“邪教的诱惑”之后,教师出示一段材料:“在哈尔滨,一些青少年因沉溺于网吧玩游戏,几天不回家,父母没有办法管教他们,只得救助私人侦探帮忙。
私人侦探说:‘来找我们的大多是一些与网吧、游戏厅争夺孩子失败的家长,都是走投无路才找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其中一大半都是网吧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