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教学反思课堂实录、板书设计
【分析学生】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
(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
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
设计意图: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了解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情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
三、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1、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⑴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⑵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⑶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2、了解诗意:
⑴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
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⑵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
并肯定
两种理解都可以。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⑶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⑷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⑸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⑹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
3、配乐诵读全诗:
⑴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⑵背诵全诗,并设问:
①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②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③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④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四、写字
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1、都是由“横”组成的。
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
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师自言自语)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
(生发现错误)古时候有个故事,那里面有个人就闹了这么个笑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听吗?
设计意图:练写了三个字,学生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意图。
【教材简析】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优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
山里有几座亭台,树
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是诗中的画面,图二是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十个数字。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
辩认“八、入”、“九、几”。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放假七天,爸爸妈妈带你们到哪儿玩了?(生:北京、襄樊……)
师:今天老师也领你们到一个小山村去欣赏风景。
瞧!已经有两个小孩在边走边看了……(屏幕显示画面,音乐响起)二、学习新课
1、看图明意: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图后:
⑴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学生自由回答(亭子、树、人家、花……)
⑶师: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这是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
山里有六、七座亭子,路两边盛开着各种鲜花。
)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识字,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训练学生说完整的句子,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读文激趣:
⑴师范读(屏幕显示课文):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⑵学生边看图边读书。
⑶开展读书比赛,看谁音读得准:
①学生自由读。
②小组互读、互比。
③同桌互读、互比。
④男女生互读、互比。
⑷谈读后感。
评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采用读书比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竞赛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学文识字:
⑴找生字:
师:在这首童谣里,有十二个我们要认识的生字,请同学们拿出笔,一边读一边用笔标出来。
喜欢做什么记号,就用什么记号。
如:“△、· 、○、—”等:
①学生自由活动。
②一生回答(师单击鼠标,显示生字):
yī èr sān sìwǔ
一二三四五
liùqībājiǔ shí
六七八九十
qùlǐ
去里
⑵区分读音:
①“一”在第四声前要变调,念作二声。
②“四、三”都是平舌音,“十”是翘舌音。
4、识记字形:
⑴看图,找识字方法,认识数字一至十:
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这幅图可以帮助你,请大家看图(屏幕显示画面2),想一想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互相交流。
①学生互相交流。
②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③要引导学生辩认“八、入”、“九、几”的不同之处。
(把“入”字分开写就是“八”,“几”上加头就是“九”。
)
师:同学们真聪明,还编了顺口溜,我们一起来读:
入字分开八八八,几字出头九九九。
评析:教师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新的发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很有程序,先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的画面进行观察记忆字形,在引导学生根据编顺口溜记忆字形,学生在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形式中愉快地学习。
⑵出示卡片认识“去”与“里”:
①出示生字卡片“去”、“里”学生认读。
②生给“去”与“里”组词。
③教师讲清“里”的意思。
(“里”是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相当于围着我们学校的操场跑两个半圈。
)
评析:教师在解释“里”的含义时,没有照搬注解,抽象讲解,而是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大概知道一里有多远。
4、开火车比一比:
⑴小组评比。
⑵男女生评比。
三、欣赏
师:看到你们天真可爱的笑脸,老师想起的小时候唱过的一首儿歌《凑数歌》,我们一起来唱。
(屏幕显示画面,音乐响起)
全体学生随音乐自由活动。
四、练习
1、做一做:
师:我来检查生字认识的怎么样?请看屏幕。
生自由辩认。
2、一生代表回答:
一只大白鹅在游泳,两只画眉鸟挨在一起说悄悄话,七只鸭子排成队,八朵蝴蝶兰开的真漂亮,十只麻雀停在树枝上……
评析:通过观看“花香鸟语”的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辨认花、鸟,在欣赏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会应用文中的十二个生字,使之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五、拓展活动
1、找一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些生字,请大家找一找?
2、生自由讨论。
3、众生举手踊跃,积极发言。
(今晚我要去奶奶家吃饭。
)
(我是一年级三班的学生。
)
4、教师小结。
总评:在教学中,教师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游戏,让全体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教给了学生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实际,强化了语言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因此,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同时注意改变教学内容单一呈现的方式,以多种形式来呈现。
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合作。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