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财务会计企业合并
第八章 企业合并
《CAS20——企业合并》
本章主要内容
企业合并的定义及分类
吸收合并、新设合并、控股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法
2
学习目标
掌握企业合并的定义及分类; 熟悉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特点及区别; 掌握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被合并方同时进行改制并对资产 负债进行评估调账的,应以评估调账后的账面价值并入合并方。
28
第二节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4、合并差额的处理
10
第一节 企业合并概述
2、不包括在企业合并范围内的交易或事项
(2)其他不按照企业合并准则核算的情况
仅通过合同而不是所有权份额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 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情况 例如通过签订委托受托经营合同,由于无法明确计 量企业合并成本,有时甚至不发生任何成本,因此 即使涉及到控制权的转移,也不属于企业合并。
18
第二节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一、权益结合法的特点
(5)若参与合并的企业的会计期间或会计政策不一致, 应予以追溯调整,以确保合并时会计数据加总有意义 和合并后会计政策的统一。此外,还应编制经追溯调 整的视同合并的合并前比较财务报表。
(6)账面换出股本的金额加上现金或其他资产形式的 额外出价与账面换入股本的金额之间的差额,应调整 股东权益。
23
第二节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⑤企业合并是通过以有表决权的股份换取另一方的现金 及其他资产的,则付出现金或其他资产的一方很可能为 购买方。
⑥通过权益互换实现的企业合并,发行权益性证券的一 方通常为购买方。但如果有证据表明发行权益性证券的 一方,其生产经营决策在合并后被参与合并的另一方控 制,则其应为被购买方,参与合并的另一方为购买方。 该类合并通常称为反向购买。
6
第一节 企业合并概述
有关资产或资产、负债的组合是否构成一项业务,应结合所 取得资产、负债的内在联系及加工处理过程等进行综合判断。
实务中出现的如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某条具有独立生产能力的 生产线的合并、一家保险公司对另一家保险公司寿险业务的合并 等,一般构成业务合并。
如果一个企业取得了对另一个或多个企业的控制权,而被购 买方(或被合并方)并不构成业务,则该交易或事项不形成 企业合并。企业取得了不形成业务的一组资产或是净资产时, 应将购买成本按购买日所取得各项可辩认资产、负债的相对 公允价值基础进行分配,不按照企业合并准则进行处理
判断某一企业合并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当把 握以下要点: ①能够对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的一方 通常指企业集团的母公司;
13
第一节 企业合并概述
②能够对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的相
同多方,指根据合同或协议的约定,拥有最终决定参与合 并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中获取利益的投资者群体。
(3)某些情况下可能难以确定企业合并中的购买 方,如参与合并的两家或多家企业规模相当,这 种情况下,往往可以结合一些迹象表明购买方的 存在。在具体判断时,可以考虑下列相关因素:
①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负债的方式进行
的企业合并,一般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是承担 负债的一方为购买方。
②考虑参与合并各方的股东在合并后主体的相对投票权,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被合并方)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被购买方)
20
第二节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在判断企业合并中的合并方(或购买方)时,应 考虑所有相关的事实和情况,特别是企业合并后 参与合并各方的相对投票权、合并后主体管理机 构及高层管理人员的构成、权益互换的条款等。
11
第一节 企业合并概述
二、企业合并的分类 1、按法律形式分
(1)吸收合并:A+B=A’ (2)新设合并:A+B=C (3)控股合并:A控制B
12
2、按照是第否受一同节一方企控制业分合类并概述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主要特征: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 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 的。
其中股东在合并后主体具有相对较高投票比例的一方一 般为购买方。
22
第二节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③参与合并各方的管理层对合并后主体生产经营 决策的主导能力,如果合并导致参与合并一方的 管理层能够主导合并后主体生产经营政策的制定, 其管理层能够实施主导作用的一方一般为购买方。
④参与合并一方的公允价值远远大于另一方的, 公允价值较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方很可能为购买方。
8
第一节 企业合并概述
2、不包括在企业合并范围内的交易或事项 (1)购买子公司的少数股权
购买子公司的少数股权是指在一个企业已经能够对 另一个企业实施控制,双方存在母子公司关系的基 础上,为增加持股比例,母公司自子公司的少数股 东处购买少数股东持有的对该子公司全部或部分股 权。根据企业合并的定义,考虑到该交易或事项发 生前后,不涉及控制权的转移,不形成报告主体的 变化,不属于准则中所称企业合并。
(1)合并中一方取得了另一方半数以上有表决权股份 的,除非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不能形成控制,一般认为取 得另一方半数以上表决权股份的一方为购买方。
(2)某些情况下,即使一方没有取得另一方半数以上 有表决权股份,但具有实质控制权的,一般也可认为其 获得了对另一方的控制权。
21
第二节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各自会计处理方法。
3
第一节 企业合并概述
一、企业合并概念 1、概念
企业合并: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 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企业合并的结果通常是一个企 业取得了对一个或多个业务的控制权。
4
第一节 企业合并概述
有关资产、负债的组合要形成一项业务,通常应 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1)投入:指原材料、人工、必要的生产技术等无 形资产以及构成生产能力的机器设备等其他长期资产 的投入;
50%),并且有能力、有计划支付剩余款项。 (5)购买方实际上已经控制了被购买方的财务和经营政
策,享有相应的收益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26
第二节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企业合并涉及一次以上交易的,企业应于每一交 易日确认对被投资企业的各单项投资。
“交易日”指合并方或购买方在自身的账簿和报 表中确认对被投资单位投资的日期。分步实现的 企业合并中,购买日指按照有关标准判断购买方 最终取得对被购买企业控制权的日期。
17
第二节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一、权益结合法的特点
(1)合并业务发生时,不应该改变会计核算的基础,即仍以 账面价值为基础来记录企业合并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 (2)不存在购买成本与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即没有 因合并产生的商誉或营业外收入的问题。 (3)企业合并时发生的全部相关费用,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 接的,均确认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4)不论合并发生在会计年度的哪一个时点,参与合并企业 的整个年度损益都要包括在合并后企业的利润表中。参与合 并企业的整个留存收益均应转入合并后的企业。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特点:
企业合并大多数是出于企业自愿的行为; 交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作价相对公平合理。
16
第二节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
权益结合法(也称权益联营法、权益合并法或联营 法):企业合并不是一家企业购进另一家或另几
家企业净资产的资产交易行为,而是两个或两个 以上企业通过贡献各自净资产组成一个联合企业 而实现的经济资源共享;实质在于企业合并不是 购买交易,而是各参与合并企业在新主体中的联 合和继续。——近似我国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25
第二节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有关条件:
(1)企业合并合同或协议已获股东大会等内部权力机构 通过。
(2)按照规定,合并事项需要经过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 批的,已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
(3)参与合并各方已办理了必要的财产权交接手续。 (4)购买方已支付了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
14
第一节 企业合并概述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特点: 从最终实施控制方的角度来看,其所能够实施 控制的净资产,没有发生变化,原则上应保持其 账面价值不变。 交易作价往往不公允,容易产生利润操纵。
15
第一节 企业合并概述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指不存在一方或多方控制的情况下,一个企业购买另 一个或多个企业股权或净资产的行为;参与合并的各 方,在合并前后均不受同一方或多方最终控制。
例见p255
27
第二节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
3、确定企业合并成本
(1) 合并方在合并中确认取得的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仅限 于被合并方账面上原已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合并中不产生新的 资产和负债。
(2)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合并方不一致 的,应基于重要性原则,首先统一会计政策,并以调整后的账 面价值作为有关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
7
第一节 企业合并概述
从企业合并的定义看,是否形成企业合并,除要看取得的 企业是否构成业务之外,关键要看有关交易或事项发生前 后,是否引起报告主体的变化。
报告主体的变化产生于控制权的变化。在交易事项发生以 后,一方能够对另一方的生产经营决策实施控制,形成母 子公司关系,就涉及到控制权的转移,从合并财务报告角 度形成报告主体的变化;交易事项发生以后,一方能够控 制另一方的全部净资产,被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后失去其法 人资格,也涉及到控制权及报告主体的变化,形成企业合 并。实务中,对于交易或事项发生前后是否形成控制权的 转移,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