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翁化蜀
• 改变汉初施行的统治方针,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
• •
已成为西汉前期客观形势的需要。贾谊曾对文帝时的 政治提出尖锐的批评,指出要使汉不重蹈秦亡的覆辙, 必须“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汉书》卷 二二《礼乐志》)。此“道”即为德政。董仲舒在 《举贤良对策》中指出:“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 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所谓“更化”,即 指变更无为而治的统治方针。 由于文翁化蜀之时,正值西汉统治政策即将发生转变 的特定时期,因此,此举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对儒学的传播具有特殊的意义。 建元三年(前136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 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明 确主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 (《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文翁“遣隽士张
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 孝武帝皆征入叔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 刺史。”“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 一曰玉室,在城南。”这两项措施,被胡适称 为“省费派遣留学的政策”和“郡国自兴学校 的政策”(《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页)。 • 《汉书》卷六《武帝纪》载,直到武帝元朔五 年(前124),丞相公孙弘“为博士置弟子员” 的建议始获得批准。在此之前,“所谓博士者, 虽有弟子,要皆京师自授其徒,其徒自愿受业, 朝廷未尝有举用之法,郡国亦无荐送之 例。……故文翁遣其民就学,必以物遗博士而 使教之”(《文献通考》卷四六《学校》)。
• 儒家主张以礼义教化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管仲
•
学派兼容两家之说,既重视礼义教化,又强调以法治 国。如《权修》篇:“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 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 而刑罚省,数也。”《明法解》篇:“法者,天下之 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七臣七主》篇:“夫法 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 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在管仲学派看来,礼义教化和法令同样重要,不可或 缺。文翁把儒家经典和法令作为学生必修之学。 儒家主张“有教无类”(《论语· 卫灵公》),认为 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人人都可以接受学校教育。但如 何扩大教育对象,儒家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蜀地“鄙陋有蛮夷风”,要扩大教育对象,必须采用 切合蜀郡实际的措施,也就是说,要采用温和的、劝 导的方式,让蜀人看到学经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而
•
•
•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东汉时,“州夺郡文 •
• •
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广汉 冯颢为成都县令,“立文学,学徒八百人。” 苏辙《娈城集》卷五《送排保甲陈祐甫》:“我生本 西南,为学慕齐鲁。” 《汉书》卷八九《循吏传》: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 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净为天下帅,民作“画一” 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 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 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帅先, 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 先。……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
• •
学。 《礼记· 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 文翁“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以及以学选官的做 法十分高明。颜师古注:“下县,四郊之县,非郡所 治也。” 《汉书》卷四《文帝纪》载,前元十二年(前168), 文帝下诏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 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及 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 各率其意以道民焉。”颜师古注:“计户口之数以率 之,增置其员,广教化也。”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学徒鳞萃,蜀学比于 齐鲁。巴、汉亦立文学。”同书卷十上《先贤士女总 赞》云:“于是蜀学比于齐鲁,巴、汉亦化之。”
• 间,兴办学校,推行德政,使当地儒风渐盛,“学者 •
道尧、舜、孔子,如取诸左右,执经书,引仁义,旋 辟唯诺”(《柳宗元集》卷五《柳州文宣王新修庙 碑》)。 文翁用儒学培养学官子弟,使学校成为统一思想、规 范士人行为的基地。“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 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汉书》卷八九《循吏 传》)。地方官学从此由巴蜀逐步推广到全国,到东 汉时终于出现了“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后汉书》卷四O下《班彪列传附班固传》)、 “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 邦域矣”(《后汉书》卷七九下《儒林列传· 论》) 的局面。经过学校培养的官吏均成为儒者、学者,通 过他们的努力及其表率作用,儒学得以渗透、贯彻于 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因此,文翁对地方官学 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等均有较大的 影响,这对儒学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 动作用。
• 《汉书》卷八八《儒林传》载,公孙弘奏请武帝: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 八以上仪表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 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 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 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 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 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 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胡克森《汉代太学入学方式演变考察》: “得受业如弟子”类型是文翁以郡太守的名义节省 办公开支送学生去京师博士处受业的作法的一种继 承和推广。(《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 期,第105页)
• 二、《管子》对文翁化蜀的影响 • 重时机是《管子》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禁
藏》篇:“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经。” 《国准》篇:“时至则为,过则去。”及时抓 住机遇,是文翁化蜀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之一。 • 文翁化蜀,也是“富教”政策的具体贯彻落实。 “富而后教”不仅是儒家的主张,也是《管子》 强调的重点。《轻重甲》篇:“仓廪实则知礼 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治国》篇:“凡治 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 治也。……善治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 •
• 余英时《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 汉代的太学制度也有取于文翁郡学的规模。公
孙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事在元朔五年(前一二 四),是为太学之始(见《汉书· 武帝纪》)。 《汉书· 儒林传序》,博士弟子“一岁皆辄课, 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 中”。太学将学生分为两等,高第为郎,次补 文学掌故,和文翁所订‘学官弟子……高者以 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的规章几乎如出 一辙。这一制度上的相合恐非出于偶然。武帝 立太学与立郡国学官同时,而郡国学官的实行 则“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亦见《儒林传 序》),所以我们推测太学曾取法于文翁的规 制,根据是相当坚强的。(《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 一、文翁化蜀与儒学传播
•文翁化蜀
•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六《学校》:“蜀地
僻陋,非齐鲁诸儒风声教化之所被。” • 《汉书》卷八九《循吏传》: •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 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 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 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 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 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 郡守刺史者。
• 《华阳国志》载,东汉章帝时,蜀郡人王阜担任益州
•
•
太守,在滇池一带“始兴文学,渐迁其俗”,“民怀 之如父母”(《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卷十上 《先贤士女总赞》)。《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唐纪 六十五》载,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选群蛮子 弟聚之成都,教以书数,欲以慰悦羁縻之,业成则去, 复以他子弟继之,如是五十年,群蛮子弟学于成都者 殆以千数”。 文翁化蜀的成功,为以儒学改造其他地域文化提供了 范例,影响极为深远。后世不少儒臣在担任地方官期 间,效法文翁,以施行教化、移风易俗为己任。通过 儒臣们一代又一代的实践,儒学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 广泛的传播。 陈寿《三国志》卷二六《牵招传》载,雁门太守牵招, “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 序大兴”。同书卷五二《顾邵传》载,豫章太守顾邵, 见“小吏资质佳者,辄令就学,择其先进,擢置右职, 举善以教,风化大行”。柳宗元在柳州期
•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
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 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 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 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 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繇是大化,蜀 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 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 文翁为彻底改变蜀地蛮夷之风,主要采取了两 项措施:其一,选拔蜀郡基层官吏到京师向博 士学习。其二,修建学官,招收学生入学。
• 文翁在“富民”的同时,承担起“教民”的重任。
《七法》篇:“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 习也,谓之‘化’。”《侈靡》篇:“教之始也, 身必备之。”变更习俗,改良风气,是一个渐进的、 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起着巨大 的导向作用。文翁化蜀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以温厚为政”(《资治通鉴》卷五五《汉纪四十 七》),“谨身帅先,居以亷平,不至于严,而民 从化”(《汉书》卷八九《循吏传》)。他采用因 势利导的方法,把蜀人的思想和行为用礼和法加以 规范,从而达到了移风易俗的目的。龙显昭《孔子 “富教”思想与汉晋地方行政管理模式》:“他在 郡内全面实施‘富教’政策,政绩显著,是中国地 方行政史上实行‘富教’管理模式的先驱。” (《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2期,42页)
• 王吉认为:“《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
• • •
州共贯也。”(《汉书》卷七二《王吉传》)文翁熟 谙《春秋》,其化蜀措施带有统一思想的意味。 宋庠《成都府新建汉文翁祠堂碑铭》:“蜀之庙食千 五百年不绝者,秦李公冰、汉文公翁两祠而已。…… 蜀有儒自公始。”(《元宪集》卷三六) 王十朋《夔州谒文宣王庙文》:“今坤维文物之富, 人才之盛,有洙泗风而无愧于诸华,苟非圣教之旁达, 岂一文翁能化之耶?” (《梅溪王先生文集后集》 卷二八) 儒学的引进与广泛传播,使巴蜀人民从思想文化上一 统于儒家学说,从而在封建帝国重要组成部分的巴蜀 地区消灭了各种潜在的不利因素。在以后漫长的岁月 里,巴蜀成为西南地区弘扬儒学的重镇。通过巴蜀, 以儒学为主的汉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更为偏远的西南 地区,这对稳定西南边疆、实现“华夷一统”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