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林林学10-1森林培育学复习参考共28页

北林林学10-1森林培育学复习参考共28页

森林培育学第一章森林立地1、概念: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立地:立地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类型(Site type):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类型(Forest site type):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例子:森林、草原]。

立地条件(site condition):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2 、立地因子有那些?各有何特点?(1)物理环境因子,其中又包括:a、气候:大尺度—水热组合,决定着植被分布。

(从南到北的水平分布、从高到低的垂直分布)。

举例:森林分布特点:稳定、简单。

b、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

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特点:①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②与树木高生长以及植被生物量直接相关;是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结果。

c、土壤: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侵蚀度、土壤石砾含量、成土母质等等。

特点:①对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有调控作用;②与树木高生长密切相关;③比较容易测定;④综合性强,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

d、水文:主要是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

在平原地区该因子起到重要的作用。

(2)植被因子:主要包括植被类型、指示植物种(或种组)、建群种(或优势种)林木优势高、生物量、收获量等。

(3)人为活动因子:包括经营活动(森林收获和林下经营)和破坏活动(反复樵采和收取枯枝落叶)3 、简述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1)直接评价法:直接利用收获量或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Site index curves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site index comparisons between species生长截距法 growth intercept(2)间接评价法:是多变量定量分析法如:测树学方法 measurational methods指示植物法 plant indicators地文学立地分类法 physiographic site classification 群体生态坐标法 synecological coordinates土壤—立地评价法 soil-site-evaluation土壤调查法 soil suervey第二章林种规划和树种1 树种选择应考虑哪些基础?(一)物理因素:气候因素:水热组合;地形与地貌因素。

(二)生物因素(1)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形态、解剖、遗传特性)①生长特性:速生、慢生;②形态特性:树干通直,自然整枝性能强;侧枝发达,自然整枝性能弱;主根发达,根系侧根很发达,根系浅。

③萌蘖性:萌蘖能力强,萌蘖能力差,甚至不能萌蘖(2)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对环境的需求和适应能力)①光照:喜光树种、中性树种、耐荫树种;②水分:耐旱树种(耐、抗、避)、耐湿树种③温度:喜温、耐寒等④土壤:耐瘠薄、喜肥侧根很发达,根系浅。

⑤萌蘖性:萌蘖能力强,萌蘖能力差,甚至不能萌蘖(3)林学特性:单位面积产量—密度、结构。

2 在确定树种选择时应把握哪些原则?①经济学原则;②林学原则繁殖材料来源繁殖的难易程度组成森林的格局与经营技术③生态学原则立地的温度、湿度、光照、肥沃等状况是否满足树种的生态要求;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遗传)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或斑块间关系3 如何正确统筹树种选择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间的关系?地和树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

我们所说的地和树的适应,是指它们之间的基本方面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是比较协调的,能够产生人们期望的经济要求,可以达到培育目的。

在这一前提下,并不排除森林培育的某个阶段或某些方面会产生相互矛盾,这些矛盾需要通过人为的措施加以调整。

当然这些人为的措施又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在这个问题上需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拘泥于树种的生态学特性,持过分的谨慎态度,看不到树种的特性有一定的可塑性和人类在创造林木生长条件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另一种倾向是不能科学地分析立地条件和树种生态学特性,凭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和热情,不顾成本,只能是事倍功半,或劳而无获。

4 适地适树的途径有哪些?(1)选择选树适地:在确定了造林地以后,根据其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选地适树: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确定了主栽树种或拟发展的造林树种后,选择适合的造林地;(2)改造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改地适树: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大不适应的树种生长。

3 各林种树种选择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第三章林分结构及其培育1、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P71—74,要自己总结,举例子)最适密度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随经营目的、培育树种、立地条件、培育技术和培育时期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的数量范围。

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可以归纳为:(1)林分密度和经营目的的关系(2)林分密度与造林树种的关系(3)林分密度与立地条件的关系(4)林分密度与培育技术措施的关系(5)林分密度与经济因素的关系2、培育混交林的意义(举例子)(1)、可较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2)、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3)、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4)、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可增强林木的抗逆性(6)、混交林优点的相对性3、树种混交的主要类型(举例子)(1)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2)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3)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4)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树种(5)灌木和灌木混交4、混交林有哪些主要混交方法星状混交、株间混交(行内混交、隔株混交)、行间混交(隔行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团状混交)、不规则混交、植生组混交5、举例说明为什么生产中大力倡导营造混交林6、树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⑴、机械的作用方式:伤害、缠绕、绞杀⑵、生物的作用方式:授粉、根系连生、菌丝桥等⑶、生物物理的作用方式:辐射场、热场等⑷、生物化学的作用方式:他感作用或化感作用⑸、生理生态的作用方式第四章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提高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途径(P115--117)(1)、选用适当的培育方式(2)、遗传改良(3)、林分结构的调控(4)、立地的选择和调控1如何正确利用树木的前期生长型和全期生长型特性?2提高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第七章植树造林1、整地的作用和方式作用:⑴改善立地条件①改善小气候造林地的采伐剩余物和植被经过全部或部分清理后,使光照可以直接到达地面,地面得到的直接光增加,散射光减少,空气对流增加,因而近地表层和地面的温度发生变化,白天增温和夜间降温明显,日夜温差加大,空气相对湿度下降。

②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植被清理后,降水直接到达地面,翻垦后的土壤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减少地表径流,降水易于渗入深层,并加以有效地保存,土壤固、液、气三相的比例趋于协调。

③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植被清理后,减少了植被对于养分的直接消耗,整地后形成的微域环境和特殊的小气候,加快了残留在造林地上的部分枝叶的腐烂分解,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整地后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了元素的循环,增加了速效养分的供应。

④减少杂草和病虫害通过整地可以减轻杂草、灌木与幼林的竞争,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整地破坏了病虫赖以滋生的环境,减轻病虫的危害。

⑵增强水土保持效能⑶提高造林质量(提高成活率)方式:1)全面整地:全面整地是全部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式。

这种整地方式可以全部彻底地清除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能显著地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也便于实行机械化作业或进行林粮间作。

此种方式费工多,投资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在施工中还会受到地形条件、环境状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全面整地适用于平坦地区,主要是草原、草地、滩涂、盐碱地以及无风蚀的固定沙地。

全面整地的限定条件是坡度、土壤的结构和母岩。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在南方或者是在北方,全面整地都不宜集中连片,面积过大。

2)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⑴带状整地:带状整地是在造林地上呈长条状翻垦土壤,并在翻垦部分之间保留一定宽度原有植被的整地方法。

这种方法便于机械化作业,对于立地条件的改善作用也较好,不造成集中连片的裸露土壤,不宜造成水土流失,而且比较省工。

带状整地主要适用于无风蚀或风蚀比较轻微的地区,伐根及其他障碍物不太多的采伐迹地,坡度平缓或坡度虽大但破面比较平整的山地和黄土高原,林中空地或林冠下的造林地。

①山地带状整地a)水平带状:带面与坡面基本持平。

此法适用于植被茂密、土层较深厚、肥沃、湿润的迹地或荒山,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段;b)水平阶(又称水平条):阶面水平或稍向内倾;c)反坡梯田:田面向内倾斜成315反坡。

此法适用于坡度不大,土层比较深厚的地段,以及黄土区地形破碎的地段。

整地投入的劳力多,成本高,但抗旱保墒和保肥的效果好。

d)水平沟(堑壕式整地):沟底面水平但低于坡面,坡的横断面可为矩形或梯形。

水平沟容积大,能够截获大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且沟内遮荫挡风,能够减少地表蒸发,对于干旱地区控制水土流失和蓄水保墒有良好的效果,但用工量大,成本高。

e)撩壕:又叫抽槽整地、倒壕整地。

壕沟的沟面应保持水平,宽度和深度根据不同的要求有大撩壕和小撩壕之分。

②平原带状整地a)带状:为连续长条状。

带面与地面平。

带状整地是平原地区整地常用的方法。

适用于无风蚀或风蚀不太严重的地区沙地、荒地、采伐迹地、林中空地以及地势平缓的山地。

b)高垄:为连续长条状。

适用于水分过剩的采伐迹地和水湿地(水湿地不允许造林)c)犁沟:为连续长条状。

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⑵块状整地①穴状:为圆形坑穴,穴面与原坡面基本持平或水平;②块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坑穴。

穴面与原坡面持平或水平,或稍向内侧倾斜;③鱼鳞坑:为近于半月形的坑穴,坑面水平或稍向内侧倾斜。

鱼鳞坑主要适用于破面比较大、土层较薄或地形比较破碎的丘陵地区,水土保持功能强,是水土流失地区造林常用的整地方法,也是坡面治理的重要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