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 中西方饮食文化概论概述

第一节 中西方饮食文化概论概述

第一节中西方饮食文化概论概述
一、概述
1.饮食定义:孔子食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研究情况:
(中国)
(1)明朝时期,有人专门研究;
(2)民国1911年,张亮采出作《中国风俗史》将其作为专门学科的研究,历史不是很长,新兴起;
(3)1949-1979年没有成果,在中国地位较低;
(4)1949年改革开放后,研究速度加快。

(他国)
日本带领饮食文化研究前沿,莜田统和田中静一代表作《中国食经丛书》
二、中国饮食文化类型
1.按消费对象分
(1)宫廷贵族饮食
宫廷菜:a.选料严格,用料讲究
b.烹料细致
c.花样品种繁多
贵族菜(官府菜):孔府菜、东坡菜系、袁枚家菜、谭宗浚谭家菜(道光年间)、曹寅菜、纪晓岚纪家菜、张作霖帅家菜
(2)市肆、百姓饮食
(3)民族、宗教饮食
东北渔猎
道教禁荤腥,少食
佛教素食、茶
伊斯兰教清静无染,真乃独一
2.按地域分
(1)华北饮食文化区:山西面食,360天,天天面食不重样(北方人喜好面食,取个山西媳妇很好);装盘
大,火候足,待客热情,多酒令。

(2)东北饮食:原料丰富,主食杂(大米,小麦)吃白肉,口味重,受鲁菜影响很大
(3)华东饮食文化区:口味偏甜,淡雅,清秀
(4)西南饮食文化区:川贵,广西,藏,云南等地,主食以大米为主,食野生植物根茎,川味原地。

喜酸、辣
(5)中南饮食文化文化区:大米为主食,杂良为辅,多食肉,有食宵夜的习惯,小吃精巧
(6)西北饮食文化区:古朴粗况,主食为小麦、玉米等杂良,由于干旱,青菜较少,食牛羊肉较多,水产品少,清真为主导,好酸辣口味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比较
1.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二条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海上之路将饮食文化传播;对邻国朝鲜、韩国、日本等饮食均有影响。

2.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1)营养与美味:西方注重营养,均衡度等,讲科学。

生食果疏,保品质。

中方追求美味
(2)规范与随意:西方规范用料、用量、用时,方法等。

中方较为随意,创造性十足
(3)分与合: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国讲究五味调和。

食仪上,西方分餐,中方合餐
(4)机械性与趣味性:西餐讲究机械性,中餐讲究趣味性
第二节中国烹饪概述
一.中国烹饪使
1食物起源与发现:初为狩猎、采集,随着原始农业出现,北方出现农耕部落,种植粟,南方种植水稻
2.食物结构
(1)谷物和熟食为主:南方:河姆渡文化稻北方:仰韶文化粟麦
(2)素食为主,肉食为辅
(3)五味调和
3.烹调的起源和发展
烹:天然火、雷电、人工取火、天然气
调:调味盐(宿沙氏煮海为盐)
(1)无炊具烹:持续40多万年,无调。

烧、糖、煨、烘、烤、炕(keng一声)、熏、炙
(2)石烹:盐、蜜、植物酸调味
(3)陶烹:开始人工制盐、有酿酒原雏,出现水煮法
(4)铜烹:夏时期,开始生产铜器,调味料开始发展:盐、酱、醢(hai三声)、蜜、梅子、醯(xi一声,早期醋)、豆豉、花椒、桂皮、葱、姜、蒜
(5)铁烹
二.中国烹调的发展过程
1.史前时期:祭祀礼仪和饮食
2.先秦时期:五菜:葵、霍、薤、葱、韭
五果:枣、杏、李、栗、桃
烹食以植物油为主,鲜咸、淳浓
3.秦汉隋唐:北魏《齐民要术》
4.宋元时期:有通宵夜生活
5.明清时期
6.民国时期
7建国以后
第三节中国菜
一.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和发展过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物产不同,口味、烹饪技巧不同
(萌芽期)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期)秦至唐宋
(发展期)宋之后,明清时期
2.中国菜特点
(1)选料讲究,品种多样(基本功)主配原料、辅助原料、调味料
满汉全席四八珍选材:
山八珍:猩唇、豹胎、犀牛尾、熊掌、驼峰、猴脑等名贵材料
禽八珍:飞龙(东北野山鸡)、天鹅、红头鹰
草八珍:黄瓜菜、猴头菇、竹荪
海八珍:海豹、鱼翅等
(2)刀工精细、精于运用火候
(3)配料巧妙,技法多样
(4)风味多样,品种丰富
二.八大菜系
1.鲁菜:
烟台福山
(1)形成和发展:北食。

明清时期兴盛
(2)特点:注重原味,济南一带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青岛烟台等地以鲜咸为主;喜欢用酱、葱、蒜调味(3)代表菜:蟹黄还带、百汁裙边、山东煮丸、糟溜鱼片、九转大肠、德州扒鸡、油爆双脆、黄焖潍河甲鱼、糖醋黄河鲤鱼、孔府一品锅
2.川菜
(1)形成和发展:重庆、成都、乐山、自贡等地。

选料多为山珍,最平民化菜系。

辣椒原为观赏植物,后为食用。

(2)特点:味广、味多、味厚。

烹饪讲究火候,以小煎、小炒、干烧、干煸为主。

(3)代表菜: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酸菜鱼、回锅肉、棒棒鸡、灯影牛肉
3.苏菜
淮扬风味(南通、扬州)代表
金陵风味(南京)
苏锡风味(苏州、无锡)较甜
徐海风味(徐州、连云港「海州」)咸鲜
(1)形成与发展:起于春秋,宋代时成为独立菜系。

明清以后,发展迅速
(2)特点:选料广,水产品较多。

雕刻刀工,以炖、焖、烧、烤。

口味闲淡适中。

船筵、斋筵、全席(以一种原料,拓展样式)
(3)代表菜品:南京盐水鸭、清炖甲鱼、鸭包鱼翅、水晶肴蹄、松鼠鳜鱼、三套鸭、扬州煮干丝。

苏州三鸡:
镇扬三头:
南京三叉:
4.粤菜
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
(1)形成与发展:历史较短,很落后,秦以后才逐渐好转。

最活跃,擅长吸收外来派系。

(2)特点:选料广博精奇。

清而不淡,嫩而不生,鲜而不俗,油而不腻。

(3)代表菜品:龙虎斗、烤乳猪、五蛇羹、耗油牛肉、太爷鸡、护国菜、五彩炒蛇丝、盐火焗鸡
5.徽菜
皖南风味、沿江风味、沿淮风味
(1)形成与发展
(2)特点:善用火腿、冰糖。

慢火烧、炖、薰。

重油、重色、重火功
(3)代表菜品:火腿炖甲鱼、毛峰重鲥鱼、淹鲜桔鱼、李鸿章杂烩、毛豆腐、天为薰鸭、霸王别姬、曹操鸡6.湘菜
湘江流域风味、洞庭湖区风味、湘西山区风味
(1)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
(2)特点:煨、烧、蒸、薰。

喜腊(腊肉),重油,色浓
(3)代表菜品: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发丝牛百叶、汤泡肚、吉首酸肉、子龙脱袍、五元神仙鸡7.闽菜
福州、闽南、闽西
(1)形成与发展:受泉州本土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中原地区文化影响
(2)特点:注重调汤、刀工,切丝如发。

甜、酸、淡。

喜欢用糟
(3)代表菜:佛跳墙、荔枝肉、七星鱼丸、太极明虾、响铃肉、东壁龙珠、醉糟鸡
8.浙菜
杭州:清鲜
绍兴:油浓味重
宁波:咸鲜合一、原料以海鲜为主
温州:瓯菜,清鲜、轻油轻芡
(1)形成和发展:起源于春秋时期
(2)特点:选料讲究、鲜嫩;烹饪独特,善炸、炒、烩、熘、蒸、烧;注重原料本味;制作精巧;清秀雅丽(3)代表菜: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宋嫂鱼羹、金华火腿、荷叶粉蒸肉、清汤越鸡、叫化童鸡、三丝敲鱼、锦绣鱼丝
三.其他流派的菜
1.清真菜(回回菜):七世纪引进,元朝时期发展起来。

食用佳美(牛、羊、马、骆驼,有鳞鱼、虾)合法(以阿拉名义宰杀)食物,禁食猪肉、无鳞鱼等。

口味酸辣、甜咸,擅长做牛羊肉
西北风味:阿拉伯风味,牛羊肉、葡萄干、哈密瓜等原料
北京风味:精细,爆肚冯(小吃)
长江以南风味:水产品居多,口味清淡
2.素菜
寺院素菜
宫廷素菜
民间素菜
第四节饮食民俗
1.饮食方式:合餐制,唐朝时期初现
2.餐制:古期一日两餐,朝食和夕食。

周朝开始一日三餐。

3.节日食俗
(1)元旦:元日,岁首。

团圆。

未归人,应摆碗筷以表团圆。

(多想证明没文化)。

年根饭,大小米合做,代表金银满贯,连年。

年年有鱼。

菜数为双。

(2)清明节:鬼节,踏青节。

吃馓子
(3)端午节:龙船节,粽包节。

吃鸡蛋、粽子。

(4)中秋节:仲秋节(孟、仲、季)。

吃月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