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励志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中学励志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中学励志教育的实践和思考一、什么是励志教育“励志”, 源自南朝谢灵运《述祖德诗》“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

励: 古同“厉”、“砺”, 磨炼、振奋、劝勉之意。

“志”有志气、志向、意志之意, 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要求做成某事的气概, 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的意愿和决心,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励志”意为振作精神, 奋发志气, 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去实现远大目标。

在《辞海》中解释为“激励心志, 集中心力干某种事业”。

“励志教育”, 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 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 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 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 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 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

在通俗意义上,简单地讲就是指那些勉励学生树立志向, 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

二、为什么要开展励志教育1.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 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企业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挖掘人才, 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通过励志培训来激励自己和员工, 促进自身和企业的成长和壮大。

然而, 纵观教育, 很多家长抱着“考上大学就是成功”、“大学毕业就有工作”的观念, 忽视了孩子的成功品质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部分中学生进入大学后, 变得无所适从, 甚至自暴自弃。

因此如何尽早培养孩子们可以受用一生的成功品质, 如何为社会培养富有德性和富有自我激励精神、敢于和善于应对人生各种挑战、努力追求成功的年轻一代, 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者眼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作为教育部门, 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广大中等教育学校, 及时引进励志教育, 培养学生成功品质, 应当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 学校教育任务回归本源的需要学校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成功服务。

教育家B.F.Skinner 曾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 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所谓“剩下来的东西”, 其实就是一个人在追求人生成功中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就应该摒弃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 把重点放在对学生一生起着关键用的东西的培养上。

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人生成就至多只要20%归诸智商,80%则受其他因素影响, 如意志力、自信心、情绪控制、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自我激励、思考方法等。

这些决定着学生终身发展的成功品质的培养有赖于系统的励志教育的实施和开展。

3.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和科学性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德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情况。

网络文化的泛滥, 单亲家庭的日趋增加, 隔代抚养教育的普遍增多, 独生子女的百千宠爱集一身, 家长的重分轻德, 学校在高考指挥棒重压下的急功近利, 现代快节奏社会下家长和孩子沟通的缺乏, 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

学生的心理问题、德性问题、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 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担忧。

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忧虑和思考。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包括对成功的需要) , 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 我们认为, 学校德育要切实提高实效性, 必须从激发学生的成功需要即成就动机出发, 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以激发志向、培养意志、养成良好的品质修养从而走向人生成功为目的的励志教育, 恰好符合德育的内在规律。

4. 激发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的多智力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由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八种密切联系、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

上述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 而没有优劣之分或轻重之分。

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 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

因此, 我们始终要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上的潜在的优势智能领域, 并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的迁移。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关键时期, 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励志教育, 让学认识自己的发展潜能, 学会自我控制和管理, 尽最大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在价值。

这既是对学个人负责的态度, 更是对国家、社会、民族负责的态度。

5. 立足学校实际, 秉承办学理念的需要我校地处浙东宁波市镇海区。

由于本地经济相对发达, 学生大都家境殷实富裕, 学生普遍没有生活压力, 但缺乏学习动力。

加上家庭教育的重智轻德、重体轻心, 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沉重, 却不知道为何要学习。

学生缺乏生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人际交往的宽容性和灵活性、追求理想的坚定性和持久性、面对挫折的准备性和坚韧性, 属于典型的“柔弱且迷惘”的一代。

选择励志教育, 激励学生树立志向, 追求成功, 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我校是由著名的宁波帮的重要人物———有“世界船王”之称的包玉刚与其兄妹捐资创办的。

创办之初, 学校就根据创办人的意愿, 把励志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 制定了“励志、勤学、健身、友爱”的八字校训。

要求学生树立人生志向, 磨炼意志, 锻炼品性, 发奋追求志向。

我校的创办人包玉刚兄妹, 就是通过励志自强走上成功之路的。

以包氏家族为代表的宁波商帮的创业经历和精神本身就是我校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生动教材。

加上宁波市是浙江省甚至全国经济发达的开放城市, 各行各业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云集此地, 本地教育资源丰富。

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可行选择。

三、如何开展励志教育我校从1993 年办学之初, 就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

但是, 系统地开展励志教育, 还是从2005 年开始。

2005 年初, 我校领导班子经过讨论, 确定把励志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特色, 并成立课题组, 专门开展校本德育课题研究。

并先后邀请浙江大学曹立仁教授、浙江教科院朱永祥教授、浙师大傅建明教授以及宁波市教科所领导来校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探索, 在借鉴国内外成人励志教育和企业励志培训模式的基础上, 重视知情意行的统一, 初步形成较为切实可行的励志教育的体系化模式。

1. 建立励志教育教授系统即对学生进行提高认识、教授方法、发现自我、确立志向的教育。

通过教育,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生成功从励志开始的道理, 认识自身潜力, 确定个人发展方向, 做好个人成长规划, 学会有计划、有目标地生活。

( 1) 读书励志系统。

学生既要读外国的励志经典书籍, 又要读中国的传统励志经典书籍。

学校向全体学生发出了“读励志书籍, 经营成功人生”的公开信。

要求学生高中三年必须精读三本书:《论语》、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和拿破仑·希尔的《成功法则》。

此外, 还得选读《菜根谭》、《一生要注意的50 个细节》、《人性的优点全集》等励志书。

每个暑假寒假, 学校都会布置学生读一本励志书, 撰写读书报告, 回学校以后在班级进行交流展出。

学校还把11 月份作为励志教育读书月, 开展“读励志书, 写励志报告, 作励志演讲”活动。

学生在认真研读励志书籍的基础上, 撰写读书报告, 分年级开展励志论坛活动。

励志论坛,已经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道励志大餐。

( 2) 课堂励志系统。

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励志包括学科教学渗透励志、班团活动励志、开设专门的励志课程等。

2005 年10 月份, 学校给每位老师下发了一本《人性的弱点》, 要求每位老师精心研读, 并且首先在班主任中开展“励志教育论坛”。

此后, 每学期给教师发一本励志书籍, 要求教师撰写励志教育论文和读书报告, 懂得励志, 懂得励志教育。

学校举行励志教育研讨课, 要求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励志理念, 并做到每学期结合学科特至少开设一堂专门的励志教育课。

班主任对每周的班队活动课做好精心设计和整体规划, 作为励志教育的主要阵地, 对学生传授系统的励志自强理论和方法。

2007 年, 学校还将开发校本教材, 专门开设励志教育校本课程, 在学生中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励志教育。

( 3) 报告励志系统。

根据年级学生的特点, 学校确定专题, 邀请励志教育专家或者对此有研究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励志教育报告。

两年来, 学校先后邀请浙江省青年立志演说家王国权、浙江大学教授曹立仁、人民大学讲师萧宇赫等专家学者来学校作专题报告。

校内负责该课题的政教处主任叶玉明、徐秧银、林耀老师等, 先后为学生作了《学会理性地生活》、《成功从细节开始》、《快乐从宽容开始》等多场专题报告。

学校在创办人包玉书先生家属的直接支持下, 还多次邀请国家新药开发研究工程中心专家委员、宁波市天衡制药厂董事长、留美博士黄道飞等海外学人和宁波商帮成功人士来学校作成功创业报告。

学校还充分挖掘家长中的励志教育资源, 成立了龙赛中学家长励志报告团, 以富有感染力的报告, 激励学生。

镇海炼化、雅戈尔集团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者, 也成为学校励志教育讲坛上的常客, 他们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受人才市场欢迎的人, 如何做一个成功经营人生的人。

近两年来, 我校学生共计接受了25 场励志专题报告。

2. 建立励志教育环境系统环境的育人作用不容忽视。

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学生, 让学生经常得到鼓励, 处处受到激励, 保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

我校充分利用教室、寝室、食堂、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等校园空间或者其他一切设施宣传励志格言, 营造励志氛围, 建设励志校园文化。

学校正在逐步做到励志格言或图像上墙壁、上课桌、上黑板, 使得学校的教学、生活、活动区域, 都发挥励志育人作用。

学校还定期开展诵励志诗歌、唱励志歌曲、讲励志故事、看励志影视系列活动, 并充分利用校广播台、宣传栏和校园网站等体, 宣传励志事迹, 宣扬励志理念, 树立励志典型, 弘扬励志文化。

逐步做到让每一面墙说话, 让每一块石头说话, 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富有教育意义, 富有激励作用。

3. 建立励志教育实践系统所有教育的成果, 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

培养可以让学生受用一辈子的成功品质, 需要依赖于励志教育实践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作。

( 1) 活动实践系统。

一方面, 把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励志教育结合起来,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 建立励志演讲团、励志长跑队、励志记者团、励志文学社、励志武术队等丰富多彩的学生励志社团, 鼓励学生从文体活动中励志、从兴趣爱好中励志, 并通过励志发掘和培养自己的个性特长。

另一方面, 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以励志为目的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贫困山区生活体验、徒步长途拉练、采访成功人士、人才市场调查、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