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当堂达标检测新人教版一、选择(12分,每小题2分)1. 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 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 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 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 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2. 对《观沧海》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 “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 “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 最后两句是合乐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 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镇江的北边,三面临将。
B. “客路”即“旅途”。
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
“风正”指风向即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4. 关于《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 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 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 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5. 读《天净沙秋思》,本诗文意把握,说出理解欠妥的一项是()A. 前三句都由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共列出九种事物,堆砌的意象太多,让人主次莫辩。
B. 前三句的句法尤为别致,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他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黑瘦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D. 这首诗寓情于景,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6. 《天净沙秋思》对这首曲的要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曲的题目是“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 “枯藤”句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二、理解(18分)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2. 在《三国演义》中和在民间故事中,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雄。
显然那是一种误解,是文学形象。
请你结合《观沧海》一诗和自己对曹操的了解,说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4分)3. 试对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
(4分)4. 《次北固山下》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的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4分)5.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参考答案:一、1. D 2. C 3. D 4. D 5. A 6. A二、1. 杨花,子规;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2.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才能出众,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动乱,推动了历史前进,是有贡献的。
3. 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4. 是顺利地。
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看出。
5.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朗读、背诵这四首诗歌。
2. 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 知人论世,理解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3.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三、学习过程(一)学习《观沧海》1.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 《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 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节奏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释义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
峙,挺立。
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
至,极点。
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
其,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
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
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3)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4)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
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5. 讨论探究(1)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6. 试归纳本诗的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理结合。
(2)诗的基调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王昌龄左迁龙标寄2. 王昌龄和李白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