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械设计制造的名词解释1. 工艺系统: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组成的系统。
2. 强度:金属材料在外载荷的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3. 硬度:金属材料抵抗比它更硬的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即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
4. 冲击韧性:金属抵抗冲击载荷作用而不被破坏的能力。
5. 疲劳强度:金属材料经受无数次交变载荷作用而不引起断裂的最大应力值。
6. 蠕变强度:在长期高温载荷的作用下,金属材料对塑性变形的抵抗能力。
7. 渗碳:零件表面渗入碳原子的过程。
8. 氮化:向钢的表面渗入碳原子的过程。
9. 碳钢:含碳量小于2.11%的铁碳合金。
10. 铸铁:含碳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
11. 有色金属:除钢、铁、猛以外的其他金属。
12. 高分子材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组成物的材料。
13. 塑料:以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的高分子材料,它由合成树脂和添加剂组成。
14. 铸造:制造铸型,并将熔融的金属浇入铸型,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和性能的铸件的成行方法。
15. 锻压:属于金属塑性加工的范畴。
16. 焊接:指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使连接达到原子结合的一种加工方法。
17. 尺寸:以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的数值。
18. 进给运动:不断地把切削层投入切削,以逐渐切出整个工件表面的运动19. 车削:在车床上,工件旋转,车刀在屏幕,平面内作直线或曲线移动的切削。
20. 铣削:在铣床上,用旋转的铣刀切削工件上各种表面或沟槽的加工方法。
21. 刨削:在刨床上用刨刀加工工件的方法22. 钻销:用钻头在实体材料上加工出孔的方法。
23. 磨销:用砂轮或其他模具对工件表面进行切削加工的方法。
24. 夹具:在机械加工,为了保证工件加工精度,使之占有确实位置以接受加工或检测的工艺装备统称为机床夹具。
25. 加工精度: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与理想参数的符合程度。
26. 加工误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与理想参数的偏差程度。
27. 加工表面质量:机器零件在加工后的表面状态。
28. 定位基准:用以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真确位置所依据的基准。
29. 粗基准:采用毛坯上未经加工的表面来定位。
30. 精基准:采用已加工表面作为定位基准表面。
31完全定位: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全部被限制的定位。
32.不完全定位: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并不需要限制工件的全部自由度。
33.欠定位: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应该限制的自由度没有被限制的定位。
34过定位:同一个自由度被几个支承点重复限制的情况。
35工艺其准:零件在加工、测量、装配等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基准统称36抗拉强度:材料被拉断前承受最大载荷时的应力值。
37塑性:金属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产生断裂前所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38淬火:将钢加热到Ae3或Ae1以上30到50度,保温后快速冷却一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39合金钢:碳钢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加入一定量合金元素的钢。
40合金弹簧钢:用于制造各种弹簧或弹性元件的合金钢。
41滚动轴承钢:用于制造滚动轴承中的滚动体和套圈的合金钢。
42灰铸铁:将一定成分的铁水做简单的炉前处理,浇注后获得具有片状石墨的铸铁。
43球磨铸铁:一定成分的铁水在浇注前,经过球化处理和孕育处理,获得的具有球状石墨的铸铁。
44蠕墨铸铁牌号RuT是“蠕铁”可锻铸铁牌号KT。
45纯铝:密度小于2.7熔点低与660度。
46纯铜:又称紫铜,密度为8.96,熔点为1083度,无磁性。
47黄铜: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
48橡胶:在生胶中加入适量的硫化剂和配合剂组成的高分子弹性体。
49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由碳纤维与树脂复合而成的材料。
50玻璃钢:由玻璃纤维织物与热固体塑料复合而成的材料。
51金属陶瓷:将颗粒状的增强体均匀分撒在基体内得到的复合材料。
52压力铸造:将液态金属在高压下迅速注入铸件,并在压力下凝固而获得铸件铸造。
53冲压:利用冲模使板料产生分离或变形,从而获得毛坯或零件的压力加工方法。
54 钎焊:熔点比焊件低的钎料作为填充金属,加热时钎料熔化而将焊件连接起来的焊接方法55气焊:利用气体火焰作为热源的焊接方法,最常用的是氧乙炔焊。
56基本尺寸:应用上、下偏差可算出极限尺寸的尺寸。
57实际尺寸:通过测量获得的孔轴的尺寸。
58极限尺寸:孔或轴允许的尺寸的两个极端值,也就是允许的尺寸变化范围啊两个界限值。
59尺寸公差(公差)最大极限与最小极限尺寸之差,或上偏差与下偏差之差。
60零线:在公差带图解中,确定偏差的一条基准直线。
61标准公差:国家标准GB/T1800.3-1998极限与配合制中,所规定任何一公差,它确定了公差的大小。
字母IT为“国际公差”的符号62配合: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轴公差之间的关系。
63间隙:在孔与轴的配合中,孔的尺寸大于轴的尺寸。
过盈:孔小于轴。
64过渡配合:可能具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65配合公差:指组成配合的孔、轴公差值和。
66配合制:同一极限制的孔和轴组成配合的一种制度。
67基孔制配合: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68几何要素: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和面。
69形位公差用来限制被测量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
70形状公差: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71取样长度:用于判断别被评定轮廓不规则的X轴向上的长度。
72中线:具有几何轮廓形状并划分轮廓的基准线。
73轮廓最小二乘中线:具有几何轮廓形状并划分轮廓的基准线,在取样长度内使轮廓上各点的轮廓偏距的平方和为最小。
74轮廓算数平均中线:取样长度内划分实际轮廓为上、下两部分,且使上下两部分面积相等1抗拉强度:材料被拉断前承受最大载荷时的应力值。
2塑性:金属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产生断裂前所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3淬火:将钢加热到Ae3或Ae1以上30到50度,保温后快速冷却一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4合金钢:碳钢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加入一定量合金元素的钢。
5合金弹簧钢:用于制造各种弹簧或弹性元件的合金钢。
6滚动轴承钢:用于制造滚动轴承中的滚动体和套圈的合金钢。
7灰铸铁:将一定成分的铁水做简单的炉前处理,浇注后获得具有片状石墨的铸铁。
8球磨铸铁:一定成分的铁水在浇注前,经过球化处理和孕育处理,获得的具有球状石墨的铸铁。
9蠕墨铸铁牌号RuT是“蠕铁”可锻铸铁牌号KT。
10纯铝:密度小于2.7熔点低与660度。
11纯铜:又称紫铜,密度为8.96,熔点为1083度,无磁性。
12黄铜: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
13橡胶:在生胶中加入适量的硫化剂和配合剂组成的高分子弹性体。
14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由碳纤维与树脂复合而成的材料。
15玻璃钢:由玻璃纤维织物与热固体塑料复合而成的材料。
16金属陶瓷:将颗粒状的增强体均匀分撒在基体内得到的复合材料。
17压力铸造:将液态金属在高压下迅速注入铸件,并在压力下凝固而获得铸件铸造。
18冲压:利用冲模使板料产生分离或变形,从而获得毛坯或零件的压力加工方法。
19 钎焊:熔点比焊件低的钎料作为填充金属,加热时钎料熔化而将焊件连接起来的焊接方法20气焊:利用气体火焰作为热源的焊接方法,最常用的是氧乙炔焊。
21基本尺寸:应用上、下偏差可算出极限尺寸的尺寸。
22实际尺寸:通过测量获得的孔轴的尺寸。
23极限尺寸:孔或轴允许的尺寸的两个极端值,也就是允许的尺寸变化范围啊两个界限值。
24尺寸公差(公差)最大极限与最小极限尺寸之差,或上偏差与下偏差之差。
25零线:在公差带图解中,确定偏差的一条基准直线。
26标准公差:国家标准GB/T1800.3-1998极限与配合制中,所规定任何一公差,它确定了公差的大小。
字母IT为“国际公差”的符号27配合: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轴公差之间的关系。
28间隙:在孔与轴的配合中,孔的尺寸大于轴的尺寸。
过盈:孔小于轴。
29过渡配合:可能具有间隙或过盈的配合,30配合公差:指组成配合的孔、轴公差值和。
31配合制:同一极限制的孔和轴组成配合的一种制度。
32基孔制配合: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33几何要素: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和面。
34形位公差用来限制被测量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
35形状公差: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36取样长度:用于判断别被评定轮廓不规则的X轴向上的长度。
37中线:具有几何轮廓形状并划分轮廓的基准线。
38轮廓最小二乘中线:具有几何轮廓形状并划分轮廓的基准线,在取样长度内使轮廓上各点的轮廓偏距的平方和为最小。
39轮廓算数平均中线:取样长度内划分实际轮廓为上、下两部分,且使上下两部分面积相等的线。
40切削运动:金属切削加工时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41主运动:直接切除工件上的切削层,使之转变为切削,从而形成工件新表面的运动。
42进给运动:不断的把切削层投入切削,从而加工出全部已加工表面的运动。
43切削用量: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三者的总称。
44刀具材料:通常讨论刀具切削部分材料要满足的:高硬度、高耐磨性、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热硬性。
45碳素工具钢:牌号有T10、T10A、T12、T12A等,常用于制作低速、不受冲击载荷、需要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各种手工刀具。
46原理误差:指由于采用近似的加工方法所产生的误差。
47工序: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部分工艺过程。
48工步:在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量都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49安装:工件在加工之前,在机床或夹具上占据正确的位置,然后再予以夹紧的过程。
50生产纲领: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
51尺寸链:在一个零件或一台机器的结构中,总有一些相互连续的尺寸按一定顺序连接成一个封闭的尺寸组。
1.机械:机器、机械设备和机械工具的统称。
2.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变换机械运动方式或传递能量的装置。
3.机构:由若干零件组成,可在机械中转变并传递特定的机械运动。
4.构件:由若干零件组成,能独立完成某种运动的单元5.零件:构成机械的最小单元,也是制造的最小单元。
6.标准件:是按国家标准(或部标准等) 大批量制造的常用零件。
7.自由构件的自由度数:自由构件在平面内运动,具有三个自由度。
8.约束:起限制作用的物体,称为约束物体,简称约束。
9.运动副:构件之间的接触和约束,称为运动副。
10.低副:两个构件之间为面接触形成的运动副。
11.高副:两个构件之间以点或线接触形成的运动副。
12.平衡: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13.屈服极限:材料在屈服阶段,应力波动最低点对应的应力值,以σs表示。
14.强度极限:材料σ-ε曲线最高点对应的应力,也是试件断裂前的最大应力。
15.弹性变形:随着外力被撤消后而完全消失的变形。
16.塑性变形:外力被撤消后不能消失而残留下来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