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30年来
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1月20日——22日
调查情况:放假后几次访问乡政府,未能取得允许,载20日终于取得办公室人员的接待,得到一些近年来我于家乡经济概况,加以整理,从中学习改革开放对农村的影响。
后又在农村中展开调查,访问其生活阅历,了解当时的生活状况,从中发现30年来农村人民生活的巨大转变。
调查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乡。
于家乡位于井陉西南部太行山区,于家乡辖12个行政村,总面积33.5平方公里。
于家乡耕地总面积11851亩,人均耕地1.57亩,其中水浇地3765亩。
总人口7348人,其中农业人口为7255人。
报告内容:
(一)艰苦的前十年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而那时,在父辈们激情似火、热火朝天的干“革命”时,我们还未出生。
据调查,那时的农村生活情况还是很差的。
而我家的情况还算比较好的,父亲是一名人名教师,就在乡里的一所中学任教,刚上岗位的她那时的工资是28.5元,较之今天的近3000元工资,每年的增幅不止8%、10%啊!或许现在我们根本不把这点钱放在眼里,可在当时已经算是不小的“一笔钱”了。
当时物价水平低,一般两三分钱就能够买一份菜,而两分钱就能够买一个馒头,一分钱一碗粥,即使是赋予家庭,平均每人每顿饭钱也不超过5角钱,与现在真是无法比拟。
那时还有生产队,年轻人要在队里干活儿,挣“工分”,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理解这些字眼了,她们能够上学,但放学回家还不能先写作业,而是去拾粪、挑水……吃的是大锅饭,大家的土地大家养!那时虽说已经通上了电,可普通家庭能用得上的唯一的“电器”就是灯泡了,家里的电费也就是在几角钱之间徘徊。
那时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厕所都找不到,人们没有卫生纸,能用得上报纸来解决问题的农户就算是高档的了,一般是在所谓的“厕所”里放着一堆白土块……大家可想而知了
那时我的哥哥已经出生了,她们平时玩的,别说玩具了,“过家家”的东西都难找,可她们说她们的童年依然快
乐,甚至比我们今天的孩子们都“快乐”。
确实,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们恐怕都不知道“快乐”是什么东西了,我们也永远无法体会她们的“童趣了”……
那时的老人们说的最多的不是“苦”,因为更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她们说的最多的是“改革”,是“开放”,日子已经一天天好起来了,她们的心中已满是对新生活的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她们干劲儿十足,只为更好的明天。
当时的农业还处在比较低级的水平,可还是有不小的成就。
村里农民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存粮,也存在了不少的农业大户,也第一次有了“万元户”的概念,人人都开始为这一目标奋斗。
当时人们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黄土地,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少,较之今天,乡里几乎平均每户都有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家庭的收入还是比较单一。
而乡村建设也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并未形成规模。
村里稍微大一点的青年还记得那一条条“土路”,下雨后泥泞不堪的路面犹如她们的内心,想大干一场却碍于条件的不成熟,开放初期就是这样,人们的心情总是向着最好,可还是不敢放开视野,甩开膀子!
当时村里甚至乡里都没有几台电视机,更别说看“春晚”,连基本的新闻需求都无法满足。
尽管这样,还是不能挡住外面的世界。
深圳的情况也被人们传扬。
“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口号也曾在乡里喊响!到80年代末
期,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变这时候的于家乡也才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希望的十年
我是1989年出生,说是“八零”后,其实也差不多是“九零”后了,我们的生活能够说已经不一样了。
步入九零年代后,进入了我们这一代的“天地”,生活质量能够说提高了一个大的层次。
首先,我们小孩儿一年穿一次“新衣服”了,家长也再也愁怎么过“年关”了,人们的脸上开始洋溢那些久违的“笑容”了。
小孩儿手中拿起了玩具手枪,爱美的村姑穿起了紧身裤,家里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家具。
家家住进了平房,最次的也是大瓦房,再也不见了破旧的土坯房!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有饮料喝了,今天的什么“可乐”、“橙汁”都没有那时的“麦乳精”、“桔子水”好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