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2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2

七律·到韶山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

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等传统文化的新平台、新课堂。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体会诗人高远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感受人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毛泽东和写作背景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毛主席照片,你们认识他吗?板书“毛泽东”。

先让学生谈谈对毛主席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毛泽东的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
过渡:在这些回想中,更多的是对那艰苦革命斗争的回忆。

学习第二句:
指名说理解。

读了此联在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毛主席带领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奋起造反,造国民党反动派这些罪恶"黑手"之反)
这一句是一副很好的对子,找出相对的词语?(红旗对黑手,卷起对高悬)从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革命者与反革命者斗争的激烈和残酷,怎不令人振奋人心。

齐读诗句
过渡:要想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就要付出鲜血和生命。

学习第三句
指名说理解
理解“牺牲”的含义?(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学习教材12页资料
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牺牲的英雄。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

这些牺牲的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什么?(敢教日月换新天)
怎么理解“换新天”的含义?(换来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现在美好生活就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面对今天的幸福,你有何感想?(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这句话就是本诗的中心句。

指名读(指导读得铿锵有力)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过渡:学习了第二三句诗,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沉浸在无限的回忆之中,很多的亲人,战友都为了革命牺牲了,换来了现在的一派祥和的,安居乐业的生活。

学习第四句:
指名说说理解。

这句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是哪个字?(喜:欢喜)
诗人看到了什么而欢喜?
“稻菽千重浪”,这是一幅当代农村新生活的美好画卷。

诗句中的“英雄”指的是谁?(新时代的农民)
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仅仅是属于韶山一地所有吗?(全国广大农村的普遍风光)
这句诗既是对故乡的歌颂,也是对祖国的歌颂,对新时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正如毛主席曾经在《沁园春·雪》一诗中写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齐读第四句。

四、总结
1、四句诗的关系。

2、中心:歌颂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方法:对比(咒对喜,红旗对黑手,卷起对高悬。


五、拓展延伸
1、1966年毛主席最后一次回韶山。

2、欣赏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教师诵读。

3、欣赏毛泽东的书法作品,课件出示。

六、总结全课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