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生态学 教案(新大纲)新模版正文部分

动物生态学 教案(新大纲)新模版正文部分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诞生及发展过程,了解本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学习本学科的方法,理解学习生态学的意义。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教学时数】1学时【重点】本章重点为动物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难点】难点为生态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思考题】1. 动物生态学的概念是什么?与普通生态学有什么区别?2. 试述生态学及动物生态学的发展经过。

一家畜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 + logos,意为“住所、栖息地”和“论述、学科”。

从字义上讲,生态学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

即研究生物的聚居地或生境。

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有机、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Reiter(1885):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这两种定义简明而广泛。

后来生态学将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次:个体、种群和群落。

生态学家研究的层次不同,提出的定义也就不同植物生态学家主要强调个体和群落。

Warming(1909)植物生态学研究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个体和群落) Weaver & Clements(1929)强调生态学是一门野外科学。

Braun Blanquet(1932)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Кеппер(1933)植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特点。

(个体)动物生态学家主要强调个体和种群。

Shelford(1907)研究有机体的生活要求和生活习性的科学。

HaymoB(1955)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Krebs(1972)环境与生物分布和数量的相互关系。

随着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研究重点开始向生态系统转移,动植物生态学合并,现代生态学家给生态学下了新的定义。

强调生态系统及其能流、物流。

美国Odum(1959)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Duvigneaud(1974)综合性现代科学。

马世骏:研究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的定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家畜生态学定义▪家畜生态学是研究家畜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家畜生态学是研究家畜与其环境之间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说明:家畜生态学和普通生态学一样,其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孕育的过程,最早提出这个术语的是原苏联科学家卡什卡罗夫(1933),英国、日本、中国的畜牧学家对此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论述,以上定义是对多位学者的见解的综合。

3.家畜生态学研究对象家畜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重点是农畜,包括家养的其它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昆虫。

人类饲养这些动物的目的是获得产品,它们既是消费者,又是转化者,他们的生态现象不仅表现为一般的生物现象,而且包含着许多经济指标,所以,在家畜的环境因素中,还包括了人类社会因素。

二、生态学的诞生和发展(一)发展简史1. 生态学的建立前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7世纪)积累了大量的生态学事实、现象和材料,如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驯化。

▪公元17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2. 生态学建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末)(1)提出了生态学的定义和许多定律、法则,如最小因子定律、生存斗争学说、逻辑斯谛方程;▪(2)生态学专著问世。

▪建立期: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

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1807年德国A.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1798年T.Malthus《人口论》的发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

1895年E.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

3. 生态学的巩固期(20世纪初--50年代):(1)大量生态学专著出版;(2)生态学会创建(英国1913,美国1916);(3)生态学刊物创刊Journal of Ecology,1913; Ecology,1920; Ecological Monographs,1931; Journal ofAnimal Ecology,1932(4)各植物生态学派的形成:北欧学派:群落分析(瑞典);法瑞学派:植被等级分类(法国、瑞士);英美学派:群落演替、植物顶级学说;苏联学派:植被生态和植被地理。

(5)动物生态引入统计学,形成了种群生态学。

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著作与教科书出版代表作:C.Cowels(1910)发表的《生态学》;F.E.Chements(1907)发表的《生态学及生理学》;前苏联苏卡切夫的《植物群落学》(1908)、《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A.G.Tamsley(1911)发表的《英国的植被类型》等;R.N.Chapman(1931)的《动物生态学》;中国费鸿年(1937)的《动物生态学》;特别是W.C.Alle (1949)等的《动物生态学原理》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

学派的形成:主要有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

代表人物:G.E.Du Rietz②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J.Braum-Blanquet③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

代表人物是Clements和Tansley④俄国学派(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

代表人物:B.H.Cykayeb4. 现代生态学发展期(60年代至今)(1)动植物生态学合并,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促进了交叉(边缘)学科的形成;(2)国际生态学组织的建立:国际生物学规划(IBP);人与生物圈(MAB);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3)应用生态学的产生:5.家畜生态学的发展简史▪我国古籍中有不少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记载:例如《周礼》、《诗经》、《本草纲目》等都有大量的相关记载,国外史书在这方面也有大量记载。

请大家参阅教材的第二页。

▪家畜生态学的发展与普通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普通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了家畜生态学的发展。

▪1925年,美国的地理学家汉亭顿对家畜的地理分布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20世纪30年代,苏联动物学家卡什卡罗夫和畜牧学家伊万诺夫针对也研究了绵羊生态学及品种区划问题。

日本学者家唐胜三发表了家畜生态地理论文。

▪国内方面,著名的畜牧学家汤逸人教授、杨诗兴教授、郑丕留教授、徐振英教授、张仲葛教授等在20世纪60至80年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关论述。

▪1983年6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成立了家畜生态研究会。

▪1988年至1989年,全国有关专家合作编写了《中国家畜生态》专著。

1991年,《家畜生态》杂志公开发行。

▪1982年至今,国内的高等农业院校陆续开设了家畜生态学课程。

三、生态学的应用1. 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方向发展宏观:重视全球生态功能的研究。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保持土地利用的方式的异质性(相异生态系统的组合)。

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以生物圈和全球为研究对象。

微观: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以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有机体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机理。

(1992年分子生态杂志在美国创刊)。

2. 系统理论在生态学中广泛应用,计算机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建立系统的模拟模型,选择最优方案;以最优化原理控制管理生态系统。

3. 定量化研究进一步发展。

系统理论和应用生态都要求定量研究。

4. 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尤其与经济学相结合。

生态学在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研究对象的庞大和复杂,生态学与多学科的相互渗透显得十分重要。

经济生态学研究人类活动(大型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

从理论走向应用是学科成熟的标志。

80年代以来,生态工程、生态技术、生态建设、生态管理等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采用,并将极大地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生态效益的提高。

四、研究家畜生态学的意义动物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畜牧业资源开发利用、畜牧业区划、家畜育种、家畜饲养管理、畜牧业经营、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等方面,都有现实意义。

五、生态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1.人工气候室法:本方法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特点是基本上排除了外界因素的干扰,让家畜处在研究者设计的环境中,为研究家畜的个体生态开辟了新途径。

目前此方法仍然在广泛使用。

2.环境分析法:对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进行化验分析,观察各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运行渠道、各环节的利用率和积累量,考察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规律,为环境质量监测、环境保护和治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以及各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3.生产力分析法:以系统论原理为指导,以数理统计和数学模型为手段,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寻找调控途径,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生态地理比较法:调查不同地区之间在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家畜种类及适应能力等各方面情况,分析研究其中的规律性。

第二章动物的适应【目的要求】本章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家畜适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动物对光照和温度等主要生态因子的适应规律。

本章分三节,重点在第三节的内容:动物对温度的适应。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教学时数】3学时【重点】本章重点为第三节的内容:动物对温度的适应。

【难点】难点为动物对光的适应。

【思考题】名词解释:1. 冷害、冻害*2.阿伦规律3.光周期现象4. 贝格曼定律5.极端温度6.外温动物7.威尔逊法则8 .滞育9.临界光周期*10.长日照生物11. 生物学零度/发育阈温度问答题1. 试述光与动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意义。

2. 从动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3.为什么动物在高温环境下维持恒定体温比在低温下困难?它们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有哪些?4. 以某种动物或类群为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主要方式。

5. 简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基本方式及其意义。

6. 简述温度的生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