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民的投票权和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介绍美国选举制度的具体环节之前,先得说明,在美国,存在两种进行选举活动的区域划分:一是投票区,一切选举都是在投票区进行的,每个投票区设立一个投票站,选民必须在其所在投票区进行选民登记,按投票区投票,每个投票区有200到1,000名选民。
二是选区,即选举议员的区域,其中,国会选区选举代表该地区的国会众议员,州议会选区选举州议会众议员和参议员。
3.1.公民的投票权投票权,即公民参加投票选举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在美国,各级立法和行政部门,普遍地实行选任制。
从联邦的总统、国会议员,各州的州长、州议会以及某些主要行政官员,到地方的大多数公共职位,都由选民以不同形式选举产生。
据统计,每一年,在美国全国有近百万个公职是由选举产生的,全国各地要举行约13万次选举,而每个公民参加的投票少则二、三次,多则七、八次。
[1] 然而,美国并非从一建国就实现了公民自由、普遍的选举,而是经过几代美国人民的长期斗争,直到本世纪70年代才最终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3.1.1.历史上的公民投票权1787年宪法中规定联邦总统、国会众议院议员分别由人民间接和直接选举产生。
关于众议员选举的投票资格,宪法规定,必须具有“该州议会中人数最多的议院选举人所必需的资格”;同时又规定,“举行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在每个州由该州议会规定”;总统由每个州委派的选举人选举产生,“委派方式可由各州议会确定”。
这样,宪法把投票权的问题交给各州议会去决定。
在美国建国后相当长时间里,各州都保留了殖民地时期对公民选举权的种种歧视性限制,如规定获得投票权的财产或纳税额资格,拒绝和限制妇女的投票权,剥夺黑人等少数民族的选举资格,规定文化测验标准等。
此外,各州还要求选民登记时必须在所登记的选区居住满一定期限,有半年、一年、两年不等。
经过了长期的斗争,美国人才逐步取消或降低了这些不合理的限制,实现了普遍的投票权。
首先,从杰克逊总统时期到19世纪中叶,所有的州逐步取消了将财产和纳税额作为选举权资格的规定,承认了白人男子的普选权,1856年北卡罗来纳州最后一个废除了投票权的财产标准。
[2]然后,是废奴运动和女权运动,•争取取消对妇女和黑人的政治歧视。
19世纪后期,随着妇女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职业妇女要求实现与男子的平等权利。
在女权运动的推动下,1919年,国会最终通过了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次年 8月经各州批准生效,该修正案规定: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任何一州加以拒绝和限制,从而实现了男女平等的投票权。
黑人投票权的实现,则经历了曲折得多的过程。
南北战争后,美国废除了奴隶制。
1870年生效的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规定联邦或州都不得以“种族、肤色或以前受奴役的身分”而剥夺或限制一个公民的选举权。
然而,1876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合众国诉里斯案的裁决中宣称,第十五条修正案并不必然“赋予任何人普选权”,只是确认各州不得明显地以种族、肤色为理由而拒绝给予公民选举权。
在最高法院的此项判决及一系列判决的鼓励下,南方各州制定了各种限制黑人选举权的措施:①文化测验。
在南部各州,选举法规定黑人在登记前不仅要测验其读写能力,而且往往要求他们解释联邦和州宪法。
对于长期在教育方面遭受歧视,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黑人来说,文化测验无异于剥夺了他们的选举权。
②“人头税”条款。
该税按人口而不是按财产征收,人人税额完全相等,因此与支付能力无关。
在内战后近一个世纪里,广大黑人长期因这一法律规定而被拒于选举大门之外。
③“祖父条款”。
规定只有在1867年1月1日有选举权的人及其后代才有选举权。
这类条款在南方各州的宪法中均可见到,1915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条款违宪。
④“白人预选制”,内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南方一直是民主党的政治地盘。
南部各州宪法规定只有白人才能参加民主党的候选人选举投票。
比起法律上的限制,内战后长期流行于南方各地的三K党、私刑等迫害黑人的恐怖活动却变本加厉,最终酿成二战后如火如荼的民权运动。
3.1.2.二战后投票权的发展从二战期间开始,特别是战后50、60年代,美国兴起了以黑人为主体的民权运动,以1954年最高法院布朗案的判决为契机,迅速发展成为一股消除种族隔离,反对种族歧视,要求包括选举权在内的各项公民权利的政治运动,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承认和保证黑人投票权的措施。
早在1944年,最高法院在史密斯诉奥尔赖特案中否定了它在九年前的一个判决,指出预选是整个选举程序的一部分,须适用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的规定,从而宣布“白人预选制”违反宪法。
[3]到19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二十四条宪法修正案,1964年生效,规定在联邦选举中,不得将交纳人头税作为投票资格。
同年,在林登·约翰逊总统的敦促下,国会通过了原先由肯尼迪总统提出的民权法案,并于第二年通过了一个选举权利法,该法规定:(1)授权司法部长委派联邦检查员到实行歧视的地区或登记的选民低于适龄选民半数的地区,检查选民登记情况,使所有合格选民参加登记。
(2)•五年内暂停文化测验或其他阻止黑人投票的措施。
(1970年,美国国会把此项规定延长五年。
1975年又延长七年,1982年再次延长25年。
)(3)指示司法部长对人头税的合法性向法院起诉。
1970年,美国又通过了一个选举权法,进一步强化了1965年的选举权法的措施,规定参加总统选举的“居住限制”不得超过三十天,从而大大降低了过去要求选民必须在他参加选举的选区住满一定期限的限制(此种限制实际上不利于流动性较大的蓝领工人,尤其是黑人);在一定情况下,由联邦登记员进行选举登记;并把暂停使用“文化测验”的规定扩展到各州的选举。
至此,黑人这个最大的有色人种群体,基本上在法律上获得了普遍的选举权。
与此同时,1961年生效的宪法第二十三条修正案,规定首都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居民也开始享有参加联邦总统选举的权利;1970年选举权法规定在一切选举中,选民的最低年龄由原来的21岁降至18岁,这项措施后来被1971年批准的宪法第二十六条宪法修正案确认,将联邦和州及地方选举中选民的年龄统一规定在十八周岁。
【投票率问题】美国选举中的投票率,一向低于其他西方各国。
对选民参加选票的各种法律障碍的消除,投票程序的简化,使得参加投票的选民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但自60年代以来,美国选民的投票率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不断降低的趋势。
进入90年代后,美国选民的投票率一直在50%左右徘徊,1996年参加总统大选投票的选民仅占选民的49%。
以 379张选举人票获胜连任的克林顿总统,所获得的普选票只有法定选民的25%左右。
[4]历史统计显示,20世纪初期,•总统大选的投票率急剧下降,30年代大危机后的30年间缓慢上升,1960年后又不断下降,期间只有在1992年稍有上升。
而参加国会中期选举和州一级选举的选民比例更低。
[5]参加两党总统预选的选民则更少,据统计,1988年参加民主,共和两党总统预选的选民还不到适龄选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四年后的1992年,进一步降低到适龄选民的六分之一。
[6]地方选举如市长、市议会、学区教育委员会选举中,•选民投票律更低。
在诸如洛杉矶、纽约、休斯敦等大城市的市政选举中,适龄选民的投票率往往在10%与25%之间徘徊。
什么人参加投票?什么人不参加投票?美国联邦统计局对参加1992年总统选举选民所进行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选民投票的积极程度与他们的个人收入、教育程度、年龄、职业以及种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非欧洲裔、受教育程度低、青年人和收入在平均线以下的选民在投票选民中的比例最低;虽然拉丁裔美国人的人口总数在大幅度增长,但其投票率却不断下降,黑人在1984年和1988年总统选举中的投票率有所上升,但仍然远远落后于白人选民。
亚裔美国人的投票率也很低。
表3-1,1992年总统选举中各社会群体选民的投票率对照表━━━━━━━━━━━━━━━━━━━━━━━━━━━━━━━━━━最可能投票的群体投票率最不可能的投票的群体投票率──────────────────────────────────收入在5万美元以上者74.3 收入在5000美元以下的白人24.8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1992年选举的投票和选民登记”,1993年,第466页。
表3-3 主要西方国家选民投票率对照表━━━━━━━━━━━━━━━━━━━━━━━━━━━━━━━━国家平均投票率国家平均投票率─────────────────────────────澳大利亚(1993) 90 加拿大(1988) 75奥地利(1986) 87 日本(1993) 75意大利(1991) 85 美国(1992) 55法国(1988) 81 瑞士(1987) 46━━━━━━━━━━━━━━━━━━━━━━━━━━━━━━━━资料来源:鲁伊·特克塞拉(Ruy Texeira)•:• •《正在消失的美国选民》•(•The Disappearing American Voter) ,布鲁金斯学会会,1992年版, 第8页,•有关日本、澳大利亚的最近统计数字引自《纽约时报》对于如此低的选民投票率,在美国学者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 •有人认为,公民选择不投票勿宁是其理性行为使然;还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另有些学者认为低投票率主要应归因于相对复杂的登记程序:选民自己去找当地选举委员会索取登记表,并且自己去填写;流动人口需要在暂居地重新登记;如果一次不参加总统选举,则下次大选投票需重新登记;如果在选举期间选民因事离开居住地,则须申请缺席选票;各州的选民登记表及登记程序各不相同,等等。
这些程序使得投票过程本身费时、费力,因此,他们主张进一步简化现有的投票程序将会提高选民的投票率。
1993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了旨在动员选民投票的“流动选民”法案,规定任何选民可在任何联邦和州政府的选民登记办公室进行登记,并设立选民流动站,与各地专管选举事务的政府办公室一起负责发放选民登记表,和为选民提供其他服务[7]。
实际上,在整个80年代,该法案的部分条款已经在许多州成为法律,有的甚至更为宽松,如威斯康星和北达科他两州允许选民在选举日继续登记,其他州则通过立法,规定每次选举后取消选民登记记录,使选民即使错过上次选举,下次仍可以无需重新登记而直接投票。
体制改革的各种措施或许有助于提高选民的参选率。
但许多分析家认为,即使最彻底的改革最多只能使投票率回升到1960年的水平(62.8%),那时美国仍然是投票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事实上,简化选举程序并不必然提高投票率。
1988年的选民登记法较之1940年和1960年要宽松简易得多,但1988年总统选举的投票率却远远低于后者,在“流动选民”法案通过后的1996总统选举中,投票率非但未提高,反而比1992年降低了好几个百分点,是1924年以来最低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