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与欧盟贸易现状与发展分析

中国与欧盟贸易现状与发展分析

[论文摘要]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

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

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波折,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21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欧经贸合作;现状;发展趋势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世界舞台上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全面发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中欧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欧盟自2004年起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稳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欧盟还是中国吸收外资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和技术引进第一大来源地,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领域与范围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1.中欧双边贸易关系稳定发展在中欧合作的诸多领域中,经贸关系是最具活力、收获最多的领域之一。

进入2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欧双边贸易在原先基数较大的基础上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大约每3年就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

如今,“中国制造”在欧洲市场上已随处可见。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年均进出口额增长率在27%以上,欧盟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7年中欧进出口总额达到35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中方出口2451.9亿美元,增长29.2%;进口1109.6亿美元,增长22.4%,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上升至16.4%,占到中国总出口额的近1/5。

2008年中欧双方的贸易额更是一举达到了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

中欧直接投资合作不断深化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作为中国第4大投资伙伴,欧盟对华投资的项目数自1986年以来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

截至2008年4月底,欧盟累计在华投资项目27139个,实际投资额585亿美元。

欧盟对华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大,技术含量较高,且多投资于生产领域。

改革开放30年来,欧盟一大批优秀企业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已大举进入中国,空中客车飞机、大众汽车、壳牌石油、联合利华日用品、西门子电器、诺基亚通信等等众多欧盟跨国企业巨头已在中国的相关领域中占据了显着地位,并先后成为了在华投资成功的典范。

在中国对欧盟国家的直接投资方面,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以华为、中兴、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优秀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到欧盟国家投资创业。

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中国在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十分有限,远远低于欧盟国家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

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对欧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5亿美元,累计投资存量为14亿美元。

双方合作尚存在巨大潜力和空间。

二、中欧经贸关系的突出特点1.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彼此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欧盟拥有庞大的剩余资本,在技术的转让上比较开放,又极度依赖世界贸易。

欧盟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使得中国通过发展中欧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好的技术来源与更多的资本来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欧盟也是极具吸引力的。

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市场、与欧盟差异较大的产业结构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都是欧盟国家所缺少和追求的区位优势,是处于“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良好去处。

除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欧盟是中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按实际投入计算,欧盟是对华第二大投资者,另外,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供应者0。

双边贸易呈现不对称性从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率考察,近10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对世界的同一指标。

与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增长率普遍低于中国与世界的这一指标;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欧盟出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

这表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从中欧经贸关系的地理分布考察,尽管作为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国际组织,欧盟成员国在对外贸易政策的开放性方面比较一致,但是中欧贸易的地理分布至今仍主要集中在欧盟的少数成员国身上,特别是主要集中于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意大利等5个国家。

与这5国的贸易额在中欧双边贸易总额中已超过了70%。

其中,德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30%左右,大大高于其他国家所占份额。

与此同时,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也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

三、当前中欧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不容忽视在中欧贸易关系几十年的历史上,据中方统计,直到1996年欧盟还保持着对中国的顺差(0.42亿美元)。

自1997年起才由先前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转为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

从2002年起,中方对欧盟的逆差规模开始呈加速上升的态势。

据中国海关统计,到2005年中方对欧盟贸易顺差为701亿美元,占双边贸易总额的32,26%,顺差同比增长89%。

2006—2007年,中欧贸易顺差更是急剧上升,分别约为805亿美元和1014亿美元。

对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中国轻纺等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欧盟在华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欧盟因对华军售禁令限制对华两用产品与技术出口等。

欧盟对华反倾销力度不断增强欧盟是最早发起对中国反倾销的地区,就当前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发展态势而言,自1979年开始对华反倾销调查以来,到2007年4月,欧盟共对华发起139个贸易救济案件调查,其立案频率和涉案金额均大大超过往年水平。

在对中国产品调查的案件中,欧盟官员的核查比以往更为严厉,在关键的给予中国企业个案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欧盟方面更是大幅度倒退,拒绝承认的理由几近蛮横无理。

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依据该组织相关法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积极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不公平贸易做法同样以反倾销的方式予以积极的反击。

有关“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分歧仍然存在欧盟拒绝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深层原因无外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就经济利益而言,欧盟方面始终坚持认为,中欧之间巨额的贸易失衡主要是由于中国政府奉行了不公平的贸易政策所致。

中国未能完全信守“人世”承诺,尤其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不力、对某些国内产业提供保护和扶持、市场开放程度严重不足等方面。

特别是随着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不断扩大,欧盟此举意在以此作为与中国贸易谈判时的一个要价手段,以便获得中国方面更多的让步。

因此,可以说,欧盟采取拖延战术、不让中国顺利的通过市场经济国家的门槛本质是由其内在经济利益所决定。

当然,经济利益并非唯一的因素,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等非经济要素同样严重影响着欧盟的态度。

这些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层面。

由此可以认为,中国与欧盟关于“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之争的本质不过是欧盟想借助于打中国“非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牌局,达到确保其内部经济与政治利益最大化之目的罢了。

中国加入WTO 后,市场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欧盟的许多说法是不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

中国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对欧盟没有任何歧视性的政策和做法,而欧盟“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做法使中国企业遭受了不公平待遇。

中国与欧盟从2003年开始就明确提出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一个真正的、对等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可能建立在不平等和歧视的基础上。

四、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分析中国与欧盟,一个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双边经贸往来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将如何发展,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笔者认为,影响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双方经济力量的发展和相互需求的增长,二是中欧双方的政治与政策支撑。

而中欧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恰恰得到了这两个因素的强大支持,因此可以预见,双方未来的发展前景总体上是乐观的。

首先,经济利益和相互需求的增长是今后中欧关系保持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双方关系的中心支柱。

从根本上讲,国与国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任何双边关系没有明确、实在的共同利益作为支撑都是不牢靠和难以维持长久的。

中欧关系也不例外。

进入21世纪,中欧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也为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方面,极强的产品互补性是促进双边经贸往来的基础。

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向欧盟出口主要有服装、纺织品、鞋、箱包、玩具、照明装置、五金工具、家具等等。

欧盟输往中国主要有机电产品、汽车、飞机及零配件、光学照相器材、船舶等,互补性极强。

中国与欧盟前5位贸易伙伴国间的贸易量占中欧贸易的70%,贸易互补性使双方内部市场形成巨大吸引力。

另一方面,欧盟在华投资带来了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推动了研发项目,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直接贡献。

在双边技术合作中,欧盟赢得了中国市场份额和高额的技术转让费,中国则获得了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引导下,中国企业加大了对欧盟投资力度,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欧盟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开展经济合作的重要目的地。

由此可见,中欧双方的经贸合作带来的利益是相互的、长期的、共赢的。

其次,政治与政策支撑是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中欧双边高层领导人年度会晤近年来十分频繁。

中欧新的双边政治对话机制建立于1994年,1997年恢复了1996年中断的****x~-i~。

从1998年至今,中欧会晤已经举行了10次。

2008年末,由于法国总统萨科奇执意会见了****喇嘛,遭到中方的强烈反对,致使中欧峰会被取消,中国一度与法国乃至欧洲的关系降至冰点。

在这个关键时期,应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于2009年1月30日访问了欧盟总部,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中欧关系出现波折的背景下,中国官方称此访为“信心之旅”。

中欧领导人在会谈中均表示从全球和战略高度重视中欧关系,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加强中欧合作,求同存异,对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