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调查调研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环境污染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市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因此,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高环境质量,建设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市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在对新郑市几个乡镇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村庄养殖户的养殖设施简单,除少数村庄外,大多数村都没有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处理,如养殖户聚集的新郑市八千乡南部的几个村庄,多数养殖户都是在自己的家里进行饲养。
少则几千只,多则上万只,空气质量十分恶劣。
并由此滋生了大量的苍蝇,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生产生活污水和生产生活垃圾大部分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在我们调查的几个乡镇中,池塘边、小河旁、村边地头多数成为了农村的生活垃圾场;乡镇企业较发达的乡镇,都没有污水处理厂,企业的生产废水、废渣和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河流或渗入地下。
特别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些乡村,个体企业较多,产生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无人管理,环境监管失控。
造成农村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使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到目前为止,流经新郑的双洎河水质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仅危及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
这是多年来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使农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水源污染等问题突出,同时也使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突出,降低了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残留通过米袋子、菜篮子最终也将影响到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
能源利用方式落后,清洁能源利用率底。
目前,我市农村的主要能源依然是薪材和煤炭,液化气、沼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
这样既浪费了木材、破坏了植被,又污染了大气环境。
有些农村燃烧秸秆现象仍时有发生,产生的烟尘也给城市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包括当地农民在内都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引起高度重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
同时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工程,更多的是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这就造成治理资金投入上有一定困难和不足,制约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二、几点建议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我市应尽快依法制定和实施一批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
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坚持综合利用,实现有效治理。
一是要通过综合规划和设计配套,使畜禽粪便资源化,尽量实现零排放,解决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的难题。
二是对新、改、扩建规模化养殖项目,在项目立项、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严格把关,引导鼓励企业走综合利用的路子,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
三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牧、鱼牧、果牧相结合的牧-沼-果、牧-沼-鱼、牧-沼-菜等种养模式,实现对有机营养物质进行多层次的利用,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新郑市新村镇的文士湾村农民发展猪-沼-果种养模式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这种模式不仅使农民一年四季不用买煤,也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同时也使饮用水安全得到了保障。
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步伐。
各地要结合文明村建设,协同农办、水利等有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
在这项工作中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可提供的资金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来制定方案,避免操之过急,造成新的不安定因素。
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
各级政府应采取一些扶持政策,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予以重点补助。
可以先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他乡镇以后逐步建设。
建制镇要单独或联合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提高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
积极推行生态村镇建设,大力推广和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
生态村镇对农村环境建设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
可以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色和产业特色探索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村镇建设。
加大对乡镇企业环境监管力度,确保生产废水、废气、废渣的达标排放。
一是要加大对乡镇企业环境监管力度,建设一套完善的环境监管制度,确保乡镇企业生产符合环境管理要求;二是要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予以关停;三是严格控制村庄新办企业,并逐步引导村办企业进入乡镇工业园区,便于集中管理,确保达标排放。
广泛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揭露和批评违法行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尊重农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农村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应定期向农民群众公布,对涉及农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
附送:农村环境治理调查报告农村环境治理调查报告调查调研农村环境治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治理环境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为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村整体面貌,近期,我们深入乔司镇12个行政村1个社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重点是对农村村道管理、生产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河道水体污染、农贸市场周边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目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镇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方面狠抓村域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服装加工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围绕改善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狠抓基层基础设施改造,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据统计,2016年全镇共整修硬化村级道路13300平方米,清理修筑河道4800米,改造开放式垃圾箱22处,向杭州锦江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清运生活垃圾30154吨。
2016年区镇、村两级卫生投入236.11万元,其中村级投入150.5万元,村级投入85.61万元,区补助16.27万元,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总体来说我镇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日益凸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村道两侧乱搭建、乱堆放、乱倾倒的情况比较严重。
以乔井路沿线五星村和葛家车村为例,部分沿街农户挤占村道随意搭建简易棚用于出租获利;部分建房户占用村道,随意堆放建筑,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同时,农户建房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缺乏统一的消纳场地,随意将建筑垃圾倾倒在河岸和路边,不仅影响到村容村貌的改观,同时也加大了政府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反复投入。
2、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环境卫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
三角村、胜稼村和五星村是我镇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密集区域,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出租房往往是人口居住密度大、空间小,人员环保意识淡薄,受传统生活陋习影响深,加上原有垃圾箱等基础设施的滞后,专职保洁员和清运设备的不足,众多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出租房周边的“脏、乱、差”,直接制约了出租房周边环境卫生治理成效的提升。
3、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部分基础设施不到位的区块,部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在北沙河、和睦港和月牙河等河道、池塘的垃圾成堆,工业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河道淤泥和水体污染。
比较典型的象五星村,位于五星村的华东家禽交易市场,一方面给当地的家禽加工和生猪养殖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大量的动物内脏和粪水混合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八字港,加大了河道治理工作的难度。
4、农贸市场周边基础设施薄弱,垃圾箱设置不科学。
在对五星村、良熟村和乔司镇三处农贸市场的调查中发现,农贸市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腐烂菜叶和白色垃圾,但是市场周边配套的垃圾箱数量严重不足,基本维持在2~4个,位置分布也不科学,加上每天垃圾清运的滞后直接造成市场经营环境差。
二、原因分析:1、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缺口大。
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中小企业主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管理。
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益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开展。
如去年整修乔井路村道的投入就达30余万元,资金缺口比较大。
2、基层组织实力不强,农村环境治理普遍存在人员、设备、资金、制度的欠缺,治理工作走上“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循环。
目前除集镇范围由镇政府投资治理外,12个行政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按照“以各村自主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模式,在基层组织经济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中人员、设备、资金、制度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镇12个行政村中配有5名专职保洁员的仅有5个村,配有4辆以上保洁车的仅有3个村,有长期保洁队伍且制定卫生保洁管理考核制度的仅永和村一个村(长期保洁员11人)。
据调查,全镇环境治理投入没有向社会或村民收取一分卫生费,全部由镇、村两级财政全额投入。
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上的严重,专职保洁员队伍和长效管理难以落实到位,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治理后又出现反弹,部分村道和居民生活区“脏、乱、差”的情况再次出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