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风情建筑:服饰:侗族没有文字,其文化靠口头传承。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将一部分文化特征储存在服饰里,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
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侗族服饰及修饰图案、色彩都准确地反映出不同时期侗族人民的审美时尚和工艺水平,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文化发展轨迹。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
头帕为三米长的亮布,两端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图案。
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物。
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
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
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
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脚穿翘尖绣花鞋。
妇女喜欢佩戴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
小孩喜戴罗汉帽。
帽子上镶缀有十八罗汉、八仙过海、福禄寿禧等形象银饰。
有的罗汉帽沿上层镶嵌十八罗汉,下层镶十八朵梅花。
两鬓处分别装饰一个月亮,正中嵌有丹凤朝阳、双龙抢宝或吴刚伐桂、嫦娥奔月,周围是彩云和水波环绕,下面各嵌一只雄狮。
侗锦是侗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侗族文化物化形式的代表。
由各种不同图案纹样组织而成的侗锦装饰在侗族服饰上,使侗族人民的审美物象由一般的自然性升华到艺术的创造性。
侗锦长期与侗族服饰结合,使侗族人民的服饰特征更加明显。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
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
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
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
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
它是区别异族的标志,是本族相互认同的旗帜和联系整体的纽带。
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侗族内部的“佬、坦、纹”三大支系在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上基本相同。
侗族服饰中的崇拜意蕴。
侗族相信万物有灵。
在侗族人心目中,凡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认为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
谷粒纹与谷种有关,侗族的“尝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水波纹、旋涡与侗族水崇拜有关;螺旋纹、龙纹分别源于对蛇崇拜和龙图腾;圆圈纹与太阳崇拜相连;云雷纹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
童帽上常仿动物的头,是为儿童健康祈祷,具有护身符的含义。
部分地区妇女包牛角帕,传说与牛图腾有关。
许多侗族服饰尤其是侗锦中手牵手的人物图案,正是侗族祭祖母“萨岁”时,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的踩堂“哆耶”的舞蹈场面的写照。
从这些花纹图案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侗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蕴,也可感受到浓厚的侗族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侗锦中手牵手的人物图案,是侗族祭祖时跳“哆耶”舞的场面。
从这些花纹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侗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蕴,也可以感受到侗族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侗族由于没有文字,又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中,文化传承大多以歌、舞、戏、图等文艺形式完成,前三者传承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与原内容走样或变异,而以图传承这种形式就相对稳定一些,这样,侗族服饰的整体形象、艺术风格对侗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文字史书”的作用。
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悠久、灿烂的文化是靠口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侗族人民将自身一部分的文化特征储存在自己的服饰里,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
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直至唐朝才进入阶段社会。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人们共同劳动,种植稻谷,元明显的社会分工,人人处于同等地位,无贵贱之分,有长幼之别。
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尤其是妇女服饰及重大节庆男子穿着的“百鸟衣”、“芦笙衣”等完全是图案化的,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梅花纹、花瓣纹、浮萍花、田螺花、水车花等植物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观的联系。
侗族服饰较少反映狩猎经济的动物纹样,如鱼骨纹、虾纹、龙纹等也是与农耕有关的动物纹样。
这些纹样特点,其价值取向始终离不开稻耕文化主题。
此外,侗族服饰还有大量的抽象几何纹样,如三角纹、菱形纹、螺丝纹等,这些纹样,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在服饰上的抽象化反映。
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具有悠久稻耕文化的江南、西南等省区,发掘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和流传下来的工艺、服饰,几乎都是植物纹样和抽象的几何纹样。
这些地区是我国最早耕种水稻的地区,也是百越分布区,侗族自形成民族以来,也主要居住在这个地区。
侗族服饰具有“族徽”标志功能。
侗族内部虽然分为“佬、坦、纹”三大支系,但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基本相同,民族内部基本上形成鼓楼与服饰两大族徽标志。
只要有侗寨就会有鼓楼,鼓楼成为侗族的标志十分明显。
而作为侗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侗族服饰,其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之一,是凝聚侗族人的精神,以形成集体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
对于别的民族,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本民族,它是相互认同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
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三大支系服饰类型都有所区别。
“佬”支系以善绣而著称,即在服饰上是构图精美,图案细致,侗锦是其典型代表。
“坦”支系善制陶,反映在服饰上是线条纹样清晰,长褂短裙是其代表。
“纹”支系善建筑,反映在服饰上是宽松和谐,素雅端庄。
侗族服饰具有文化记载功能。
侗族由于没有文字,长期生活在崇山竣岭之中,文化传承大多以歌、舞、戏、图志等文艺形式,前三者的传承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与原内容走样和因年代久远的变异,但以图记载就相对保持原义,弥补了不稳定的记载方式的缺点。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侗族服饰及修饰图案、色彩都准确地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侗族人民的审美时尚和工艺水平,反映出侗族人民的文化发展历史和轨迹。
这样,侗族服饰的整体形象、艺术风格对侗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文字史书”作用。
侗锦是侗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侗族文化物化形式的代表。
由各种不同的图案纹样组织而成的侗锦装饰在侗族服饰上,使侗族人民的审美物象由一般的自然性升华到艺术的创造性。
装饰功能的固定和认可,是文化升华的基础,侗锦长期地与侗族服饰结合,使侗族人民的服饰特征更加明显。
侗族服饰中的多种崇拜意蕴。
侗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大凡天地间的事物如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于是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侗族是个农耕民族,特别崇拜与稻耕有关的自然物,如山、水、地、太阳、天、雷、谷种、树等。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然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但崇拜习俗却流传至今,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
谷粒纹与谷种有关,流行于整个侗族地区的“吃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
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
侗族有许多鱼图腾的神话传说,如大年初一早晨必须有鱼,结婚必须有鱼,为老人送终或祭祖时,也必须有鱼等。
水波纹、旋涡纹与侗族水崇拜有关,螺旋纹、龙纹分别源于对蛇崇拜和龙图腾,圆圈纹与太阳崇拜相连,云雷纹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
童帽上常仿动物的头,是为儿童健康祈祷,具有护身符的含义。
部分地区妇女包牛角帕,传说与牛图腾有关。
许多侗族服饰尤其是侗锦中手牵手的人物图案,正是侗族祭祖母“萨岁”时,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的踩堂“哆耶”的舞蹈场面的写照。
从这些花纹图案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侗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蕴,也可感受到浓厚的侗族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三、民族建筑的文化内涵品读侗族文化之沉韵——侗寨鼓楼三江侗乡之行,一路上,所经过的侗寨,那栉比鳞次的木楼,飞檐翘角的鼓楼,以及河面上如巨龙横卧的风雨桥,都让我们的视觉一次次震撼,心灵一次次欢呼,相机里也有了丰富的内容。
在侗乡,基本上每隔数里,就有一座寨子。
寨子依山而建,因地取势,房屋纵多,错叠有致。
木楼大多古旧,从偶尔露出的一点点的破败里,能读出寨子的年久沧桑。
寨前或有阡陌农田,或是绿树掩映,一派田园风光。
往来的村民,哞哞的牛唤,又让我们倍感家园的和谐。
走近寨子,苔痕石阶,鸡犬相闻。
一座座木屋,黛瓦飞檐之下,是轩窗,回廊。
窗前的侗女、老人,或眺望,或绣花,或与小孩逗乐,像一幅轻诗软词里的温宛画面。
也许是节日吧,她们都比较闲适。
寨中最为醒目的,最让人叹奇的,是鼓楼。
飞檐翘角,层层叠叠的干栏式建筑的屋顶,以及顶端巨大高长的葫芦串图腾,鼓楼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古色古香的侗寨里,吸引着过往民众的目光。
从远处看,鼓楼的形态上细下粗,又似一颗巨大的杉树,稳稳扎在寨子中心。
据说,侗族的先民们崇拜杉树,赞其旺盛的生命力、仰其笔直挺拔的躯干,将其视为“杉仙”。
鼓楼也许就是侗族先民将信仰物化的一个典例。
再看鼓楼,那层层叠叠干栏式屋檐,是否象征着鼓楼是一个大宗族的标志,是由很多个屋檐下同族姓的家庭组建而成?而鼓楼顶上的葫芦串,是否可解读成侗寨宗族渴望多子多孙,兴盛发达?走进鼓楼,它的内部是个空洞的大空间,里面除火塘、凳子、鼓之外,没有其它任何家具,平日里人们可以自由出入。
鼓楼是村寨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在鼓楼举行的活动大多是较为正规的仪式,比如祭祖、聚款、议事、歌舞娱乐、迎宾送客等。
只有在遇到重要事务的时候,鼓楼才会正式启用,这种仪式化和非日常化给鼓楼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在鼓楼举行的仪式活动也随之增添了神圣的气息。
而在侗人的传统里,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都要在鼓楼举行专门仪式的习俗,这也说明了寨民对鼓楼及其所代表的族姓的认同感受。
鼓楼成了侗寨社会生活神圣的根源,族群精神文化的标志。
鼓楼位于村寨的中心,又使寨内形成了民族内聚力和共同生活的向心根源。
每一个侗寨,鼓楼不可或缺,鼓楼是侗族人民的灵魂,是侗族全部精神文化的集中,从历史信仰、艺术娱乐到社交礼仪、节庆习俗都离不开鼓楼,鼓楼可谓是侗族积淀最深厚、表达性最强、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鼓楼连接着民族的图腾,连接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连接着着侗族人民心中对生活的崇敬和宿求。
它是侗乡特有的文化风景,是真正诉诸于视觉的文化景观。
可以说侗族村寨的鼓楼形态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侗族传统文化高度集中物化的表现,是侗族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智慧谱写的民族文化的建筑诗歌!这一路上所看到的鼓楼,数三江县城鼓楼最为完美,恢宏,大气。
其层数之多,楼体之大,屋顶之高,形态之美堪称鼓楼第一,楼内有回廊直通顶部,站于其上可鸟瞰三江县城四面,感受天人之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