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美育的定义

新美育的定义

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美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看。

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

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

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

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地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

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

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

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

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它表现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个方面。

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外在的优雅形象与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审美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的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孔子从“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建构起他他的美育观: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义的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

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个体从内心感受上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群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没法发言,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20世纪初叶,美育的思路是以审美的方式去启蒙大众,打造“雄才”和“群才”,例如梁启超、鲁迅等人就希望用各种艺术形式尤其是大众化的小说和戏剧来传播和宣扬新的道德意识、科学观念和民族理想,疗救国人灵魂,拯救民族危亡,重塑国民性。

到了20世纪后半期,十年浩劫结束后,短篇小说《班主任》里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声,再一次唤醒了这种美育启蒙的思路,导致后来对美育功能和地位的多种思考。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黑格尔所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注重审美的无功利性对个体人格塑造的作用,解放人性中的自由与个性元素,“审美的人”成为从传统道德或特定政治范式的桎枯下获得人性解放的完整个体。

从王国维引进席勒的“游戏说”,到朱光潜、宗白华等提倡艺术的生活,审美的人生,直至进入新时期以来将注意力集中于培养个性化的人,使人从泛政治化的生活种得到解放,美育的使命也是在于将人的天性中的潜力拯救出来,造成一个“全人”。

可见,美育的使命正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获得定位的。

美育发生期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以直接的功利目的为主;第二、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方式;第三、暗含着精神激励。

希腊和罗马时期是西方美育的发展期,出现了富有价值的美育理论探讨。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不仅重视审美教育,而且强调美育中"美"与"德"的协调。

而雅典的所谓"缪斯教育"其实就是综合艺术教育。

此时期的哲学家已开始关注和探讨美育问题了。

席勒(1759~1805)的《审美教育书简》(即《美育书简》)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美育理论的专著。

他主张以"游戏"去统合现代文明的分裂了的人类感性与理性,从而提出了一条新的美育途径。

先秦时期就有制乐成礼的记载,礼乐成为青年教育的选修课。

对礼乐的重视事实上体现了先秦时代人们对建立一种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而这又需要一个审美塑造的过程。

"仁心君子"成为孔子建构其美育观的出发点,他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以诗歌为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现代美育的特点有:第一,在美育方式上,从传统的诗乐主导转变为小说和戏剧等大众文化形式主导;第二,在美育目的上,美育被视为建构现代人格和现代文化的重要方式;第三,在美育形态上,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成为美育的主体;第四,在美育的地位上,美育成为现代教育与学科体制的组成部分。

应注意梁启超"趣味教育"的主张;蔡元培在中国现代美育进程中的地位和贡献。

联系对美育的含义的理解,可以见出美育的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

德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点的教育方式,它属于社会政治与文化体制内的教育行为,其目的是要求受教育者学会服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它和美育既有差别,又有联系。

1.差异。

美育与德育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目的的差异。

美育偏于审美对完整人格的塑造,德育主于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2)方式的差异。

美育是主于情感的,德育是主于说服的。

(3)效果的差异。

美育的效果在于浸润人心,德育的效果在于使人服从。

2.联系。

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

美育是基于一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它本身也包含了德育的内容。

失去了德育,美育就失去情感感染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德育要化入人心,达到良好地教育效果,美育机制的引入就尤其必要了。

事实上,德育走与美育结合的道路符合中国古典诗教和乐教的传统。

(二)美育和智育美育偏于情而智育偏于知。

1.差异。

美育与智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内容的差异:智育偏于展现物质世界的运转规律,美育偏于展现情感体验下的世界图景。

(2)实施的差异:智育偏于引导人科学地和客观地理解世界,美育偏于引导人审美地和想象地体验世界。

2.联系。

美育和智育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

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

审美能力可以在美育中获得提高。

美育锻造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美育的内涵,要紧紧抓住美育的作用过程特点、美育的实施效用、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理解。

从作用过程看,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审美形象来作用于人的感情,以情动人,使受教育者受到感染。

从实施效用来看,美育作用于个体的知、情、意,通过培养个体的知情意能力,进而生成和提高个体的符号实践能力。

从育人目的来考察,美育的目标使对人的全面塑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理解了美育的含义,对其功能就不难掌握了。

美育的功能体现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文化建构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教材关于这个内容阐述较清晰,应认真领会。

蔡元培:“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人生不外乎一直;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

故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

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

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从美育不受宗教限制,要随时代进步、美育应在一切人中普及三方面论证“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只能一美育代宗教”: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以美育代宗教》席勒的美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从人的本性的历史推进中确立美学的地位,从社会现状分析中提出美育的课题。

1、美的性格为从自然国家到伦理国家的过渡开辟了道路。

(保证道德社会在观念形成的同时物质社会也能继续前进找到的支柱)2、完整的性格使理想的国家成为现实,使国家与个人达到和谐统一(国家会压制个体——矛盾——使人身上的两种性格统一(客观类属性格与主观特殊性格),达到性格的完整性,形成有教养的人,只有在人的完整性格的条件下,理想的国家才能成为现实,国家与个人才能达到和谐统一)3、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对人性的完整性的破坏(希腊人完整的性格,要回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就是要找到更高的艺术,即审美教育来恢复天性,因为天性本身建立在更好的人性之上,所谓更好的人性,是要有和谐一致的一体性,又要保证个体的自由和它的多样性,首先也要改善时代的性格,恢复人的天性的完整性。

)4、政治上的改进必须借助于艺术和美(政治上的改进要通过性格的高尚化,而性格的高尚化只能通过艺术。

时代也要借助美来克服由粗野与乖戾这两种对立的特性而造成的混乱。

美是人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三、游戏冲动:人性和审美的分析(11-18)1、人格和状态(人格和人本身的对立)2、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物质冲动和理性天性的冲动)3、游戏冲突和美(上述两种冲动结合形成的新的冲动,对象是活的形象,即广义的美,是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受动与自由的统一体,这样,人性才能完满实现。

美作为人性的完满实现,既非理性亦非感性、美是两个冲动的共同对象,也就是游戏冲动的对象。

)4、溶解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美的最高形式是实在与形式达到最完美平衡的产物:观念美和经验美。

美能消除精神力的紧张和感性力的紧张,把思维和感觉这两种对立状态联系起来,扬弃对立,使达到完善。

)四、审美心境:审美和自由的分析(19-2201、美与思维的自由美为思维创造了可以根据思维力自身的规律来进行外显的自由,把人从物质引向形式、从感觉引向法则、从一个受限制的存在引向绝对的存在。

2、自由心境与审美状态3、美是人的第二创造者4、真正的艺术颦把人从禁锢中解脱出来五、审美的人:审美教育分析(23-26)1、审美的人是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发展的必由之路2、感性和理性应完全独立和完全一致的集于人一身3、美就是我们的状态又是我们的行为4、审美假象是一切美的艺术的本质六、结语:建立审美王国(27)审美的创造冲动建立起了审美王国美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人的人格的理想(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直觉和抽象完全和谐,具有一种美感。

审美需要是自我实现的根本标志之一,美育是真善美的实现合一。

审美教育在完善发展人的自身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审美教育不是塑造完善人格的充分条件,它与德育和智育一起共同承担这一伟大的历史重任-,审美教育不是塑造完善人格结构的唯一途径。

相关主题